八月九日雨

作者:石寶 朝代:明代

八月九日雨原文

前年棘闈苦多雨,觀音街前泥沒股。

單袍赤腳來叩簾,八郡英豪面如土。

今年此日雨復多,長安走馬知如何。

魚龍慣識風浪色,禹門寧畏高嵯峨。

衝冠已奪戰士氣,落筆不數將軍戈。

豈無昌黎豁衡岳,或有傅說為滂沱。

桂香葳蕤晚含露,天漢西流聞棹歌。

詩詞問答

問:八月九日雨的作者是誰?答:石寶
問:八月九日雨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出處:熊峰集卷二

參考注釋

前年

去年前邊的那一年

前年予病。——清· 袁枚《祭妹文》

棘闈

(1). 春秋 楚 棘邑 之門。《左傳·昭公十三年》:“﹝ 申亥 ﹞乃求王,遇諸 棘 闈以歸。夏五月癸亥,王縊於芋尹 申亥氏 。” 杜預 註:“ 棘 ,里名。闈,門也。” 元 岑安卿 《予觀近時詩人往往有以前代台名為賦者輒用效顰·章華台》詩:“ 棘 闈深閉魂魄飛, 申亥 負屍理淺土。”

(2).棘圍。 宋 洪邁 《夷堅甲志·胡克己夢》:“吾夢棘闈晨啟,它人未暇進,獨先入坐堂上,今茲必首選。” 明 汪廷訥 《種玉記·登雋》:“昨日裡對策棘闈,今日裡策名天府。”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士階條例》:“棘闈應試之人,天囯干城之選。”參見“ 棘圍 ”。

觀音

見“觀世音”

赤腳

光著腳

英豪

英雄豪傑

雜技英豪

江表英豪。——《資治通鑑》

今年

指現在的這一年

長安

長安地名始於秦朝,西漢、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陝西西安一帶

走馬

(1) 騎著馬跑

平原走馬

(2) 善跑的馬

團長有一匹棕色馬,是匹好走馬

如何

(1)

(2) 用什麼手段或方法

在退休制下如何提高津貼的問題

(3) 方式、方法怎樣

接下去的問題是如何表明我們的意思

(4) 在什麼情況下

姐妹三人如何再相會

(5) 怎么,怎么樣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後如何。——《水滸傳》

(6) “如……何”,表示’把……怎么樣”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列子·湯問》

魚龍

(1).魚和龍。泛指鱗介水族。《周禮·地官·大司徒》“鱗物” 漢 鄭玄 註:“魚龍之屬。”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草木之遇陽春,魚龍之逢風雨。” 唐 杜甫 《秋興》詩之四:“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明 李贄 《環陽樓晚眺得碁字》詩:“水底魚龍醒,花間鳥鵲飢。” 清 吳偉業 《黃河》詩:“白浪日崔嵬,魚龍亦壯哉。”

(2).指古代百戲雜耍中能變化為魚和龍的猞猁模型。亦為該項百戲雜耍名。《漢書·西域傳贊》:“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牴之戲以觀視之。” 顏師古 註:“魚龍者,為舍利之獸,先戲於庭極,畢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魚,跳躍潄水,作霧障日,畢,化成黃龍八丈,出水敖戲於庭,炫燿日光。” 唐 楊炯 《奉和上元酺宴應詔》:“百戲騁魚龍,千門壯宮殿。” 宋 蘇軾 《次韻答錢穆父作詩見及》:“魚龍絶伎來千里,斑白遺民數四朝。”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我還得經過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轎的鋪子,有白面無常鬼、藍面閻羅王、魚龍、轎子、金童玉女。”

(3).古爬行動物名。外形像魚,生於海洋。四肢槳狀,適於游泳。眼大。嘴長,牙齒尖銳,肉食。卵胎生。於侏羅紀最繁盛。

風浪

(1) 風和波浪

(2) 比喻艱險的遭遇

久經風浪

禹門

(1).即 龍門 。地名。在 山西 河津縣 西北、 陝西 韓城縣 東北。相傳為 夏禹 所鑿,故名。 唐 黃滔 《水殿賦》:“截通 魏國 之路,鑿改 禹門 之水。” 前蜀 韋莊 《柳谷道中作卻寄》詩:“心如岳色留 秦 地,夢逐 河 聲出 禹門 。” 明 何景明 《畫魚》詩:“ 禹門 天池雲霧裡,白晝雷霆行地底。”

(2).即 龍門 。指科舉試場。 宋 辛棄疾 《鷓鴣天·送廓之秋試》詞:“禹門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明 范受益 《尋親記·勸勉》:“倚門望你身脫白,須作禹門驚雷客。”

嵯峨

形容山勢高峻

故園不可見,巫山田郁嵯峨。——杜甫《江海》

山頂嵯峨

怪石嵯峨

衝冠

謂頭髮上指把帽子衝起。形容極為憤怒。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相如 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南朝 梁 徐悱 《古意酬到長史溉登琅玡城》詩:“少年負壯氣,耿介立衝冠。懷紀 燕山 石,思開九穀丸。” 隋煬帝 《白馬篇》:“衝冠入死地,攘臂越金湯。” 宋 王禹偁 《擬李靖破頡利可汗露布》:“謀臣為之切齒,壯士為之衝冠。” 黃節 《宴集桃李花下》詩:“丈夫拊髀驚,衝冠裂目眥。”

士氣

(1) 士兵的戰鬥意志,也指民眾的鬥爭精神

全體教員士氣高漲

(2) 指讀書人的氣勢、作風

士氣為之一新

落筆

下筆書寫或作畫

他在有了生 * 驗後才落筆畫畫?

不數

數不清;無數。 漢 王符 《潛夫論·思賢》:“近古以來,亡代有三,穢國不數。” 汪繼培 箋:“穢,當作滅。” 彭鐸 校正:“不數,即無數。” 宋 曾鞏 《<王平甫文集>序》:“各於其盛時,士之能以特見於世者,率常不過三數人,其世之不數,其人之難得如此。”《醒世姻緣傳》第八八回:“ 揚州 番役把 呂祥 的衣服剝脫乾浄,餛飩捆起,一根繩拴在樹的半中腰裡,鐵棍皮鞭,諸刑鹹備……打了個不數。”

不亞於。 明 汪道昆 《高唐夢》:“想這神女果如大夫所言呵,絶代無雙,不數 莊生 陳説。” 清 王韜 《淞隱漫錄·畫船紀艷》:“噫嘻! 錢塘江 上畫船風景,誠不數 珠海 燈痕、 秦淮 月色也。”

將軍

(1)

(2) 下象棋時攻擊對方的“將”或“帥”

(3) 將西洋棋中的“王”暴露在對方棋子前,以致如果不是“王”被馬上保護起來(如在其間放上另一棋子),則下一步便可能被對方吃掉

(4) 比喻給人出難題,使人感到難辦

他當眾將了我一軍,要我表演舞蹈

昌黎

(1). 唐 韓愈 世居 潁川 ,常據先世郡望自稱 昌黎 (今 河北省 昌黎縣 )人; 宋 熙寧 七年詔封 昌黎伯 ,後世因尊稱他為 昌黎先生 。 唐 韓愈 《送陸歙州》詩序:“於是 昌黎 韓愈 道願留者之心,而泄其思。”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構釁》:“紹 昌黎 之道脈,豈興八代之衰!” 清 周亮工 《王王屋傳》:“公著詩一卷、文二卷。詩清婉有志,文則力追 昌黎 、 柳州 。” 馬其昶 《<古文辭類纂標註>序》:“ 昌黎 論文,務去陳言。”

(2).借指 韓 姓。 宋 李清照 《上樞密韓肖胄詩》之一:“中朝第一人,春官有 昌黎 。身為百夫特,行足萬人師。”按,此“昌黎”指 韓肖胄 。

滂沱

(1)

(2) 形容雨下得很大

(3) 比喻眼淚流得很多,哭得厲害

涕淚滂沱

(4) 形容水流盛大的樣子

葳蕤

(1) 草木茂盛,枝葉下垂的樣子

上葳蕤而防露兮。——《楚辭·七諫·初放》

羽蓋葳蕤。——張衡《東京賦》

葳蕤自生光。——《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2) 委頓;委靡不振

含露

(1).帶著露水。 隋煬帝 《四時白紵歌·東宮春》:“含露桃花開未飛,臨風楊柳自依依。” 後蜀 顧夐 《臨江仙》詞:“砌花含露兩三枝,如啼恨臉。” 元 馬臻 《海棠》詩:“殷紅含露臥朝寒,疑是春工畫未乾。”

(2).口銜露水。 晉 王嘉 《拾遺記·唐堯》:“羣仙含露以潄,日月之光則如暝矣。”

天漢

(1)

(2) 書面語稱銀河

(3) 漢武帝劉徹的年號(公元前100——前97)

天漢元年。——《漢書·李廣蘇建傳》

流聞

(1).輾轉傳聞;流播。《後漢書·劉盆子傳》:“吏人負獻,輒見剽劫,流聞四方,莫不怨恨。”《新唐書·房琯傳》:“始, 邠 以武將領刺史,故綱目廢弛,即治府為營,吏攘民居相淆讙。 琯 至,一切革之,人以便安,政聲流聞。” 清 趙翼 《甌北詩話·白香山詩》:“蓋其少年欲有所濟於天下,而托之諷諭,冀以流聞宮禁,裨益時政。”

(2).指傳聞之事。《漢書·五行志中之下》:“今即位十五年,繼嗣不立,日日駕車而出,泆行流聞,海內傳之,甚於京師。”

棹歌

亦作“櫂歌”。1.行船時所唱之歌。 漢武帝 《秋風辭》:“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南朝 梁 丘遲 《旦發漁浦潭》詩:“櫂歌發中流,鳴鞞響沓嶂。” 元 薩都剌 《江浦夜泊》詩:“棹歌未斷西風起,兩岸菰蒲雜雨聲。” 清 魏源 《武夷九曲詩》:“尚訝棹歌聞,那有市聲起。”

(2).指《櫂歌行》曲。《南史·羊侃傳》:“﹝ 侃 ﹞性豪侈,善音律,自造《採蓮》、《櫂歌》兩曲,甚有新致。” 唐 駱賓王 《櫂歌行》:“相思無別曲,並在《櫂歌》中。”參見“ 棹歌行 ”。

詩詞推薦

八月九日雨原文_八月九日雨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