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至郢州寄知郡朝議原文
襄陽曾賦贈行詩,邂逅扁舟得所期。
勝跡好尋梅福宅,真游稍記習家池。
郢中白雪今誰和,漢上仙槎恰是時。
冰酒直須多準備,寄聲先報主人知。
詩詞問答
問:得至郢州寄知郡朝議的作者是誰?答:彭汝礪
問:得至郢州寄知郡朝議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得至郢州寄知郡朝議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彭汝礪的名句有哪些?答:彭汝礪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支韻
2. 自註:送行詩卒章雲兵廚且喜為冰酒,當為公乘八月槎。
參考注釋
贈行
臨別相贈。《漢書·段會宗傳》:“雖然,朋友以言贈行,敢不略意。” 顏師古 註:“贈行謂將別相贈也。” 唐 李白 《送魯郡劉長史遷弘農長史》詩:“相國 齊 晏子 ,贈行不及言。” 清 查慎行 《送楊致軒赴淮上並簡總河尚書陳滄洲》詩:“贈行意盡此,或勝酒一巵。”
邂逅
不期而遇
今夕何夕,見此邂逅。——《詩·唐風·綢繆》
邂逅發露,禍及知親。——《後漢書·杜根傳》
邂逅迷惑。——《三國志·管寧傳》
扁舟
小船
一葉扁舟
扁舟尋釣翁。——唐· 李白《還山留別金門知己》
得所
(1).謂得到安居之地或合適的位置。語出《詩·魏風·碩鼠》:“樂土樂土,爰得我所。”《漢書·王莽傳上》:“四海輻湊,靡不得所。”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唐 杜甫 《敬贈鄭諫議十韻》:“野人寧得所,天意薄浮生。” 明 李贄 《答耿中丞書》:“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貪暴者擾之,而‘仁者’害之也。”
(2).適當;適宜。 北魏 高湛 《養生論》:“尋常飲食,每令得所,多湌令人彭亨短氣,或致暴疾。” 金 王若虛 《寧晉縣令吳君遺愛碑》:“蓋其剛柔適中,緩急得所,勤故不廢事,簡故不擾民,明無不察,毫髮莫欺。”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 錢敦堂 編修歿,其門生為經紀棺衾,贍恤妻子,事事得所。”
勝跡
名勝古蹟
江山留勝跡
然而一切西湖勝跡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卻是這 雷峰塔。—— 魯迅《論雷峰塔的倒掉》
梅福
漢 九江郡 壽春 人,字 子真 。官 南昌 尉。及 王莽 當政,乃棄家隱居。後世關於其成仙的傳說甚多, 江 南各地以至 閩 粵 ,多有其所謂修煉成仙的遺蹟。 南朝 宋 謝靈運 《會吟行》:“ 范蠡 出江湖, 梅福 入城市。” 唐 高適 《封丘作》詩:“乃知 梅福 徒為爾,轉憶 陶潛 歸去來。” 明 夏完淳 《避地》詩之三:“入市逢 梅福 ,遊仙訪 葛洪 。”
真游
謂作道教勝地或道觀之游。 宋 王安石 《登小茅峰》詩:“物外真游來幾席,人間榮願付苓通。” 宋 葉適 《謝除華文閣待制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表》:“俾再通於禁籍,尚糜素廩,仍躡真游為幸。”
習家池
古蹟名。一名 高陽池 。在 湖北 襄陽 峴山 南。《晉書·山簡傳》:“ 簡 鎮 襄陽 ,諸 習氏 荊 土豪族,有佳園池, 簡 每出遊嬉,多之池上,置酒輒醉,名之曰 高陽池 。”後多借指園池名勝。 唐 杜甫 《從驛次草堂復至東屯茅屋》詩之一:“非尋 戴安道 ,似向 習家池 。” 清 趙翼 《西湖詠古》:“不是行都集冠蓋,此湖也只 習家池 。”亦省作“ 習池 ”。 唐 杜甫 《初冬》詩:“日有 習池 醉,愁來《梁甫吟》。” 宋 曾鞏 《高郵逢人約襄陽之游》詩:“未把迂疎笑 山簡 ,更須同上 習池 游。”或省作“習家”。 唐 李商隱 《病中聞河東公樂營置酒口占》:“興欲傾燕館,歡終到 習 家。”
郢中白雪
典出 戰國 楚 宋玉 《答楚王問》:“客有歌於 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後以“郢中白雪”指高雅的樂曲或詩文。 唐 李白 《白紵辭》之二:“垂羅舞縠揚哀音, 郢中 《白雪》且莫吟。” 清 邵岷 《長歌留別江漢諸同學》:“ 郢中 《白雪》和者寡,我胡為是棲棲者?”亦省作“ 郢中雪 ”、“ 郢雪 ”。 唐 鮑溶 《送僧東遊》詩:“獨唱 郢中 《雪》,還游天際霞。” 唐 李鹹用 《送人》詩:“有客為儒二十霜,酣歌 郢 《雪》時飄揚。” 宋 鄧剡 《燭影搖紅·雪樓得次子行台時治金陵》詞:“ 郢 《雪》歌高,天教鶴子參鳴和。” 明 楊慎 《立春詠瓶梅》:“情惹 陽 雲夢,歌成 郢 《雪》才。”
仙槎
亦作“僊槎”。神話中能來往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竹木筏。典出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三:“舊説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於查上,多齎糧,乘槎而去。十餘日中,猶觀星月日辰,自後芒芒忽忽,亦不覺晝夜,去十餘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見説來意,並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 蜀郡 訪 嚴君平 則知之。’竟不上岸,因還如期。後至 蜀 問 君平 ,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時也。” 宋 張孝祥 《蝶戀花·送姚主管橫州》詞:“君泛仙槎銀海去。後日相思,地角天涯路。” 明 方孝孺 《萬里圖》詩:“僊槎二月出 龍門 ,萬里春風掉晴雪。”《隨園詩話》卷十二引 清 郭起元 《客中秋思》詩:“銷魂何處盼仙槎?客髩逢秋白更加。”《太平廣記》卷四○五引《洞天集》:“ 嚴遵 仙槎, 唐 置之於 麟德殿 ,長五十餘尺,聲如銅鐵,堅而不蠧。 李德裕 截細枝尺餘,刻為道像,往往飛去復來。 廣明 以來失之,槎亦飛去。” 唐 李适 《侍宴安樂公主新宅應制》詩:“若見 君平 須借問,仙槎一去幾時來?” 明 劉基 《怨王孫》詞:“紅塵目迥,河漢應有仙槎待還家。”後亦借稱行人所乘之舟。
直須
(1).應當;應。 唐 杜秋娘 《金縷衣》詩:“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宋 歐陽修 《朝中措》詞:“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宋 王安石 《和王司封會同年》詩:“直須傾倒罇中酒,休惜淋浪座上衣。”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痴絕》:“﹝天下事﹞若復件件認真,爭競何已!故直須以痴趣破之。”
(2).竟至於;還要。《三國演義》第五四回:“ 孔明 變色曰:‘ 子敬 好不通理,直須待人開口!’”
準備
(1) 事先計畫、籌備
準備講演稿
(2) 預備;構想
他準備明天出發
寄聲
托人傳話。《漢書·趙廣漢傳》:“ 界上 亭長寄聲謝我,何以不為致問?” 晉 陶潛 《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詩:“司田眷有秋,寄聲與我諧。”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一:“ 党項羌 掠 回鶻 貢物, 遵誨 寄聲誚讓之, 羌 懼,即遣使謝,歸其所掠。” 清 支機生 《珠江名花小傳》卷三:“屢託人寄聲邀予,因事冗未往。”
報主
(1).報答皇上。 唐 李白 《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詩:“懷恩欲報主,投佩向 北燕 。” 唐 杜甫 《季夏送鄉弟韶陪黃門從叔朝謁》詩:“捨舟策馬論兵地,拖玉腰金報主身。”
(2).指報答主人。《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在你老人家可算得忠心報主咧。”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得至郢州寄知郡朝議原文_得至郢州寄知郡朝議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