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三松刻秋菘竹根筆筒原文
鬼工細刻總教刪,一簇秋菘老圃閒。
生處何妨謝淇澳,味來雅合憶鐘山。
雖雕而自戒奇特,其壽端由在朴間。
寓意咬根非我事,因之時亦念民艱。
詩詞問答
問:詠三松刻秋菘竹根筆筒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詠三松刻秋菘竹根筆筒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詠三松刻秋菘竹根筆筒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刪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七十五
參考注釋
工細
精巧而細緻
那些門和窗儘量工細而決不庸俗,即使簡樸而別具匠心。——《蘇州園林》
一簇
表數量。用於聚集之物或人。 唐 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詩之五:“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金 元好問 《塞上曲》:“平沙細草散牛羊,一簇征人在戍樓。”《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 安老爺 一望,只見前面有幾叢雜樹,一簇草房。” 沙汀 《航線》:“在一簇屋子的高處,一片惹眼的紅色奔過去了。”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九回:“只見紅紅綠綠一簇人馬下來,霎時已進了村。”
老圃
(1).有經驗的菜農。《論語·子路》:“ 樊遲 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 何晏 集解:“樹菜蔬曰圃。” 唐 杜甫 《種萵苣》詩:“中園陷蕭艾,老圃永為恥。” 鄧子恢 《論農業合作社內部矛盾與民主辦社》:“要虛心向當地有經驗的老農老圃學習,和當地農民商量。”
(2).指有經驗的花農。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四:“ 張峋 撰《譜》三卷,凡一百一十九品,皆敘其顏色容狀及所以得名之因,又訪於老圃得種接養護之法,各載於圖後。”
(3).古舊的園圃。 宋 韓琦 《九月水閣》詩:“雖慚老圃秋容淡,且看寒花晚節香。” 元 柯丹丘 《荊釵記·慶誕》:“慶老圃黃花娛晚。”
生處
(1).生長的地方。 唐 李鹹用 《苔》詩:“幾年風雨跡,疊在石孱顏。生處景長靜,看來情儘閒。” 金 元好問 《野谷道中懷昭禪師》詩:“説向阿師應被笑,人生生處果難忘。” 元 曹之謙 《送李郭二子還鄉》詩:“喪亂身為客,淹流淚滿衣。亦知生處樂,未卜有年歸。”
(2).指聚集之處。 唐 杜牧 《山行》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3).佛教謂轉世輪迴之處。《魏書·釋老志》:“善惡生處凡有六道焉。”
(4).指轉生之處。 元 覺岸 《釋氏稽古略》卷二:“﹝ 道安法師 ﹞正月晦日命門徒具浴。忽有異僧出入隙中。 安 以生處問之,僧指西北,雲即開,見樓閣如幻出,曰:‘彼兜率天也。’”
(5).產地。 清 翟灝 《通俗編·貨財》:“生處不如聚處。”
何妨
(1) 為什麼不
何妨一試
(2)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妨
你何妨試一試
淇澳
見“ 淇奧 ”。
雅合
(1).正好相合。《北史·長孫紹遠傳》:“﹝ 紹遠 ﹞嘗經 韓使君佛寺 ,聞浮圖三層上鐸鳴,其音雅合宮調,因取而配奏,方始克諧。”
(2).雅會。 元 車璽 《<河汾諸老詩集>序》:“ 麻貽溪 、 張石泉 、 房白雲 ……諸老,與 遺山 游從宦寓中,一時雅合,以詩鳴 河 汾 。”
鐘山
(1).山名。在 昆倉 西北。一說即 崑崙 。其地多產美玉。《呂氏春秋·士容》:“故君子之容純乎其若 鐘山 之玉,桔乎其若陵上之木。”《淮南子·俶真訓》:“譬若 鐘山 之玉,炊以鑪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 高誘 註:“ 崑崙 也。”《楚辭·嚴忌<哀時命>》:“願至 崑崙 之 懸圃 兮,采 鐘山 之玉英。” 王逸 註:“ 鐘山 ,在 崑崙山 西北。”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絃以 園客 之絲,徽以 鐘山 之玉。”
(2).神話傳說中的山名。地處極北,為苦寒之地。《山海經·海外北經》:“ 鐘山 之神,名曰 燭陰 ,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 袁珂 校註:“ 鐘山 以其不見日,故常寒,此《大招》之所謂‘魂乎無北,北有 寒山 , 逴龍 ( 燭龍 )艷只’之‘寒山’也。” 唐 楊炯 《唐同州長史宇文公神道碑》:“ 燭龍 晝夜於 鐘山 ,鵬雲南北於溟海。”
(3).山名。即 紫金山 。在今 江蘇省 南京市 東北。 三國 吳 孫權 避祖諱,更名 蔣山 。至 宋 復名 鐘山 。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中:“ 王荊公 退居 鐘山 ,切切以 呂吉甫 為恨。” 清 陳維崧 《醉太平·江口醉後作》詞:“ 鐘山 後湖, 長乾 夜烏。”
自戒
自我警惕。《荀子·成相》:“觀往事,以自戒,治亂是非亦可識。” 漢 張衡 《上陳事疏》:“向使能瞻前顧後,援鏡自戒,則何陷於凶患乎。” 宋 陳亮 《問答下》:“得其性而有以自勉,失其性而有以自戒。”
奇特
不尋常,特別
她的奇特行為
一條奇特的赭色狗
端由
原因;緣由
他把事情的端由說了出來
寓意
寄託或蘊含的意旨或意思
寓意深遠
民艱
民眾的艱難困苦。 明 唐順之 《鳳陽等處災傷疏》:“伏乞勅下戶部,俯念民艱。” 清 侯方域 《豫省試策四》:“皇帝軫念民艱,正供之額,概從儉薄。”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先秦 學者,生當亂世,目擊民艱,其立論大率以救世厲俗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