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程給事知越州

作者:呂嘉問 朝代:宋代

送程給事知越州原文

朱方藩牧寄非輕,故輟中朝近侍行。

黼帳暫違簪筆對,錦衣初喜遇家榮。

前臨使宅千山秀,俯視堤封一水橫。

第恐急賢嚴召節,不容選勝遍江城。

詩詞問答

問:送程給事知越州的作者是誰?答:呂嘉問
問:送程給事知越州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送程給事知越州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庚韻

2. 宋黃康弼《績會稽掇英集》卷三

參考注釋

朱方

(1). 春秋 時 吳 地名。治所在今 江蘇省 丹徒縣 東南。《左傳·昭公四年》:“秋七月, 楚子 以諸侯伐 吳 ……使 屈申 圍 朱方 。” 杜預 註:“ 朱方 , 吳 邑。”《史記·吳太伯世家》:“ 王餘祭 三年, 齊 相 慶封 有罪,自 齊 來犇 吳 。 吳 予 慶封 朱方 之縣,以為奉邑。” 裴駰 集解引《吳地記》:“ 朱方 , 秦 改曰 丹徒 。” 南朝 宋 謝靈運 《廬陵王墓下作》詩:“曉月發 雲陽 ,落日次 朱方 。” 唐 蕭穎士 《江有歸舟三章並序》:“ 南條 北固 , 朱方 舊里。” 清 張一鳴 《登金山》詩:“ 白下 朱方 頻戰伐, 吳 頭 楚 尾總雲煙。”

(2).指南方。 唐 皎然 《因游支硎寺寄邢端公》詩:“譴深辭紫禁,恩在副朱方。” 明 劉基 《梅頌》詩:“朱方之秀梅實碩兮,含章而貞受命獨兮。”

中朝

(1).臨朝之時。《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昭王 臨朝嘆息, 應侯 進曰:‘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憂,臣敢請其罪。’”

(2). 漢 代朝官自 武帝 以後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內朝。《漢書·劉輔傳》:“羣臣莫知其故。於是中朝將軍 辛慶忌 ,右將軍……俱上書。”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

(3).朝廷;朝中。《三國志·魏志·杜畿傳》:“中朝苟乏人,兼才者勢不獨多。” 唐 劉長卿 《集梁耿開元寺所居院》詩:“豈得長高枕,中朝正用才。”《孽海花》第六回:“上策取 南交 ,自立為王,向中朝請封號。”

(4).指朝廷官員。 清 張際亮 《送雲麓觀察督糧粵東》詩:“ 唐 宋 中朝厭過嶺,今代軺車喜馳騁。”

(5).偏安 江 左的 東晉 、 南宋 分別稱建都中原時的 西晉 、 北宋 為“中朝”。 南北朝 時,亦稱 南朝 為“中朝”。《晉書·王隱傳》:“時著作郎 虞預 私撰《晉書》,而生長東南,不知中朝事,數訪於隱。”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長秋寺》:“﹝寺﹞亦在 延年裡 ,即是 晉 中朝時金市處。” 宋 陸游 《觀渡江諸人詩》:“中朝文有 漢唐 風,南渡詩人尚數公。”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四引 張孝純 挽 張叔夜 詩:“疇昔中朝士,簪紳仰令名。”《北齊書·王琳傳》:“ 梁 故 建寧公 琳 , 洛 濱餘胄, 沂川 舊族,立功代邸,効績中朝。”

(6).指中原。《舊唐書·文苑傳中·李邕》:“﹝ 邕 ﹞尤長碑頌。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齎持金帛,往求其文。”《新五代史·南漢世家·劉隱》:“是時,天下已亂,中朝士人以 嶺 外最遠,可以避地,多游焉。”

(7).中原王朝。 清 時亦指 中國 。 宋 梅堯臣 《送祖擇之學士北使》詩:“中朝厚仁恩,四海望閶闔。”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 契丹 主曰:‘中朝 党進 者真驍將也。如 進 輩有幾?’虜所以固矜者,意謂 進 本虜族, 中國 無之。” 清 王韜 《變法自強下》:“我中朝素嚴海禁,閉關自守,不勤遠略。”

侍行

陪伴尊長出行,照應起居。 宋 蘇軾 《與程正輔提刑書》之二:“老兄到此……令子幾人侍行?” 宋 洪邁 《鬼國記》:“他日言於母,乞侍行。”《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 李光 之得罪也……長子 孟清 、中子 孟醇 皆侍行,死貶所。”

黼帳

猶華帳。 漢 司馬相如 《美人賦》:“芳香芬烈,黼帳高張。有女獨處,婉然在牀。” 唐 沉佺期 《人日重宴大明宮賜綵樓人勝應制》詩:“千官黼帳懷前壽,百福香匳勝里人。” 清 曹寅 《正月二十九日隨駕入侍鹿苑》詩之一:“黼帳行開稍麥宴,鑾輿高出晾鷹臺。”

簪筆

(1).謂插筆於冠或笏,以備書寫。古代帝王近臣、書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裝束。《漢書·趙充國傳》:“﹝ 張安世 ﹞本持橐簪筆事 孝武帝 數十年,見謂忠謹,宜全度之。” 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近臣負橐簪筆,從備顧問,或有所紀也。”《漢書·昌邑王劉賀傳》:“﹝ 劉賀 ﹞衣短衣大袴,冠 惠文 冠,佩玉環,簪筆持牘趨謁。” 顏師古 註:“簪筆,插筆於首也。”《晉書·輿服志》:“笏者,有事則書之,故常簪筆。今之白筆是其遺象……手版即古笏矣。尚書令、僕射、尚書手版頭復有白筆,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隋 薛道衡 《從駕幸晉陽》詩:“方觀翠華反,簪筆上雲亭。”

(2).指仕宦。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改官詩》:“簪筆雍容志已虛,不如歸去舊蓬廬。”參見“ 簪白筆 ”。

錦衣

(1).精美華麗的衣服。舊指顯貴者的服裝。《詩·秦風·終南》:“君子至止,錦衣狐裘。” 毛 傳:“錦衣,采色也。” 孔穎達 疏:“錦者,雜採為文,故云采衣也。” 唐 李白 《越中覽古》詩:“ 越王 句踐 破 吳 歸,義士還家盡錦衣。”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駕行儀衛》:“象七頭,各以文錦被其身……錦衣人跨其頸。”

(2).指禁衛軍士卒。《前漢書平話》卷上:“黃羅旗蓋下,見三千個錦衣簇擁,二百員戰將遮護。”

(3).指錦衣衛。亦指錦衣衛的官員。 明 馮夢龍 《智囊補·察智·周新異政》:“公在 浙 多異政,時錦衣紀綱擅寵,使千戶往 浙 輯事,作威受賂, 新 捕治之。” 清 余懷 《板橋雜記·軼事》:“ 定生 大為錦衣 馮可宗 所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會獄》:“聽説要拿廵按 黃澍 、督撫 袁繼鹹 、大錦衣 張薇 。”

臨使

居上使下。《國語·吳語》:“以盟為無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臨使之,而胡重於鬼神而自輕也。”

千山

(1).極言山多。 唐 柳宗元 《江雪》詩:“千山鳥飛絶,萬逕人蹤滅。” 宋 王安石 《古松》詩:“萬壑風生成夜響,千山月照掛秋陰。”

(2).山名。在今 遼寧省 西南部,為 長白山 的支脈。上有 月芽 、 缽盂 、 筆架 等十餘峰。奇峰迭聳,峭壁嵯峨,故有千山之稱。參閱《嘉慶一統志·奉天府·山川》。

俯視

(1) 從高處往下看

從窗戶可以俯視下面的院子

(2) 從高處或居高臨下的地方向下看

靜靜地俯視他們下面的如畫美景

堤封

堤岸;崖岸。亦以喻人的風操。 隋 《宋永貴墓志銘》:“堤封峻而不測,墻宇高而不窺。” 明 許承欽 《薄暮望徐州諸山》詩:“指顧中原橫要害,紆迴大澤鎖堤封。”

都凡;通共。詳“ 提封 ”。

隄封:猶都凡、大凡。《漢書·匡衡傳》:“初, 衡 封 僮 之 樂安鄉 ,鄉本田隄封三千一百頃,南以 閩佰 為界。” 顏師古 註:“提封,舉其封界內之總數。”《後漢書·班固傳上》:“下有 鄭 白 之沃,衣食之源,隄封五萬。” 清 王念孫 《讀書雜誌·漢書十六》:“《廣雅》曰:‘堤封,都凡也。’都凡者,猶今人言太凡、諸凡也…… 李善 本《文選·西都賦》‘提封萬井’,五臣本及《後漢書·班固傳》並作‘隄封’,提封為都凡之轉,其字又通作堤、隄。”

第恐

只怕。表示擬測。 元 麻革 《守約齋為呂仲和作》詩:“第恐達者事,還為狷者嗤。” 元 麻革 《歸潛堂為劉京叔賦》詩:“第恐遯世志,還負習隱譏。”

急賢

重賢;急於求賢。 南朝 梁 任昉 《求薦賢士詔》:“庶同則哲之明,稱朕急賢之旨。”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卷上:“上令侍御者抬步輦召學士來。時 元崇 為翰林學士,中外榮之。自古急賢待士,帝王如此者,未之有也。”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三:“先是 高宗 南渡,急賢如饑渴。”

嚴召

指君命徵召。 宋 陳師道 《除官》詩:“扶老趨嚴召,徐行及聖時。”

不容

(1)

 

不許;不讓

不容置疑(不容許有什麼懷疑)

(2)

 

不容許存在;不接納(為世所不客)

選勝

尋游名勝之地。 唐 張籍 《和令狐尚書平泉東莊近居李僕射有寄十韻》:“探幽皆一絶,選勝又雙全。” 宋 陸游 《風入松》詞:“萬金選勝鶯花海,倚疎狂驅使青春。” 清 葉廷琯 《吹網錄·虎丘賀方回題名》:“搜奇不讓古人痴,選勝氊椎每自隨。”

江城

臨江之城市、城郭。 唐 崔湜 《襄陽早秋寄岑侍郎》詩:“江城秋氣早,旭旦坐南闈。” 元 黃庚 《西州即事》詩:“一雨洗空碧,江城獨倚樓。” 明 王錂 《春蕪記·候約》:“只聽得江城吹角,疎鐘下翠微。” 清 黃景仁 《舟中再迭前韻》:“江城雁帶邊聲苦,澤國秋蒸海氣腥。”

詩詞推薦

送程給事知越州原文_送程給事知越州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