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光霽由來眾式觀,絳帷黃閣領儒冠。
身名應擬濟南伏,年德原同沛下桓。
松鶴作朋還侑酒,孫曾繞膝合加餐。
還丹益算何須藉,兩字傳經永不刊。
詩詞問答
問:《壽原任大學士龍翰傅先生八十初度》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寒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三十五
參考注釋
光霽
(1).“光風霽月”之省。 元 范梈 《貴州》詩:“若無光霽在,何以破朱炎?”參見“ 光風霽月 ”。
(2).敬詞。猶風采。 明 章懋 《與陳提學書》:“未獲一瞻光霽。”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胡四相公》:“揖而祝曰:‘小生齋宿而來,仙人既不以門外見斥,何不竟賜光霽?’”
由來
(1)
(2) 事情發生的原因
(3) 歷來;自始以來;從發生到目前
由來已久
絳帷
(1).紅色帷幕。 漢 劉向 《九嘆·遠遊》:“張絳帷以襜襜兮,風邑邑而蔽之。” 唐 舒元輿 《贈李翱》詩:“ 湘江 舞罷忽成悲,便脫蠻靴出絳帷。”
(2).猶絳帳。對師門、講席之敬稱。《隨園詩話補遺》卷一引 清 吳蕙 詩:“有志紅窗學詠詩,絳帷深幸侍良師。” 陳家慶 《送天梅先生南旋》詩:“安得絳帷稱弟子,追隨遠道執吟鞭。”參見“ 絳帳 ”。
黃閣
亦作“黃閤”。 1. 漢 代丞相、太尉和 漢 以後的三公官署避用朱門,廳門塗黃色,以區別於天子。 漢 衛宏 《漢舊儀》卷上:“﹝丞相﹞聽事閣曰黃閣。”《宋書·禮志二》:“三公黃閤,前史無其義……三公之與天子,禮秩相亞,故黃其閤,以示謙不敢斥天子,蓋是 漢 來制也。”後因以黃閣指宰相官署。 唐 韓翃 《奉送王相公赴幽州巡邊》詩:“黃閣開帷幄,丹墀侍冕旒。” 元 耶律楚材 《為子鑄作詩三十韻》:“我祖建四節,功烈光黃閤。”
(2). 唐 時門下省亦稱黃閣。 唐 杜甫 《奉贈嚴八閣老》詩:“扈聖登黃閣,明公獨妙年。”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評詩》:“舊史《嚴武傳》遷給事中,時年三十二。給事中屬門下省, 開元 曰黃門省,故云‘黃閤’。”
(3).借指宰相。 唐 錢起 《送張員外出牧岳州》詩:“自憐黃閣知音在,不厭彤幨出守頻。” 宋 司馬光 《和始平公郡齋偶書》:“ 赤松 雅意思輕舉,黃閣群心望復還。” 明 張四維 《雙烈記·辨冤》:“説甚么黃閣經綸肅萬方。”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補遺:“ 陳桂林 文恭 宏謀 ,黃閣雍容。”
儒冠
(1).古代儒生戴的帽子。《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沛公 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 沛公 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唐 韓愈 《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猶思脫儒冠,棄死取先登。”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傳》:“﹝ 鄧生 ﹞詬公謂:‘若乃養馬,而我職弟子員,冠儒冠。’”
(2).借指儒生。 唐 杜甫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宋 王禹偁 《謝宣賜表》:“儒冠之榮,無以加此。” 清 方文 《送蕭賡九北歸》詩:“ 長乾 一見喜且悲,儒冠端被虛名誤。”
身名
(1).身體和名譽。《列子·說符》:“仁義使我身名並全。”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墳土未乾,而身名並滅。”
(2).聲譽;名望。 南朝 宋 謝靈運 《游山》詩:“身名竟誰辯,圖史終磨滅。” 唐 白居易 《妻初授邑號告身》詩:“倚得身名便慵墯,日高猶睡緑窗中。” 清 秋瑾 《敬告姊妹們》:“智識也長了,見聞也廣了,學問也高了,身名是一日一日的進步了。”
濟南
山東省省會。位於山東省西部,南臨泰山,北臨黃河,面積4875平方公里,人口335萬,其中市區132萬。位於丘陵和平原交界地,泉水很多,素有“泉城”之稱。為山東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
松鶴
(1).松與鶴。多比喻標格出眾。 唐 常建 《白龍窟泛舟寄天台學道者》詩:“泉蘿兩幽映,松鶴間清越。” 唐 符載 《梵閣寺常準上人精院記》:“院主姓 瞿 氏,真釋種也,行業如圭璧,標韻如松鶴。” 唐 方乾 《題長洲陳明府小亭》詩:“松鶴認名呼得下,沙蟬飛處聽猶聞。”
(2).喻高年、高壽。如:松鶴同長;松鶴遐齡。
侑酒
勸酒;為飲酒者助興。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南朝峭漢》:“自來奉使北朝,禮遇之厚,無如 王拱辰 。預釣魚放鶻之會,皇帝親御琵琶以侑酒。”《醒世恆言·灌園叟晚逢仙女》:“想他折花的,不過擇其巧幹,愛其繁枝,插之瓶中,置之席上,或供賓客片時侑酒之歡,或助婢妾一日梳粧之飾。” 清 黃景仁 《秋夜燕張蓀圃座》詩:“喚到尊前非侑酒,愛他 吳 語似鄉音。”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從幫忙到扯淡》:“《詩經》是後來的一部經,但 春秋 時代,其中的有幾篇就用之於侑酒。”
孫曾
孫子和曾孫,泛指後代。 宋 陸游 《湖村》詩:“老人不用夸頑健,時看孫曾浴畫盆。”
繞膝
兒女圍繞在父母的跟前,引申為兒女侍奉在父母身邊,孝養父母
阿姊扶床泣,諸甥繞膝啼。——明· 李攀龍《送妻弟魏生還里》
加餐
(1).慰勸之辭。謂多進飲食,保重身體。《後漢書·桓榮傳》:“願君慎疾加餐,重愛玉體。” 唐 李頎 《送三陰姚丞攜妓之任兼寄蘇少府》詩:“加餐共愛鱸魚肥,醒酒仍憐甘蔗熟。” 清 納蘭性德 《送張見陽令江華》詩:“吾憐 張仲蔚 ,臨別勸加餐。” 郁達夫 《奉答長嫂兼呈曼兄》詩之四:“刪去相思千萬語,當頭還是勸加餐。”
(2).猶進餐。 清 戴名世 《詹烈婦傳》:“至三日,烈婦收淚請姑加餐。姑曰:‘汝食,吾方食。’”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一部:“人的五腑六髒只供那些烏鴉加餐。”
還丹
(1).道家合九轉丹與硃砂再次提煉而成的仙丹。自稱服後可以即刻成仙。 晉 葛洪 《抱朴子·金丹》:“若取九轉之丹,內神鼎中,夏至之後,爆之鼎,熱,內朱兒一斤於蓋下,伏伺之。候日精照之,須臾,翕然俱起,煌煌煇煇,神光五色,即化為還丹。取而服之一刀圭,即白日昇天。”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中》:“可求還丹,取此水和而服之,即時換骨上賓。” 明 許潮 《同甲會》:“韶光誰可留,還丹自可修。”
(2).中醫亦指依方精製的丹藥。如:九還丹;小還丹;大還丹。
(3).指煉就這種仙丹,得道成仙。 唐 陳子昂 《題李三書齋》詩:“還丹應有術,煙駕共君乘。”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道家有換形法,凡修煉未成,氣血已衰,不能還丹者,則借一壯盛之軀,乘其睡與之互易。” 章炳麟 《五無論》:“若夫斷便利,絶交會,則與辟穀還丹相似。”
益算
增加歲數;延年。算,壽命。 唐 康駢 《劇談錄·說方士》:“付汝之藥,每丸可益算十二。”
何須
猶何必,何用。 三國 魏 曹植 《野田黃雀行》:“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敏速》:“宰相曰:‘七千可為多矣,何須萬?’” 宋 賀鑄 《臨江仙》詞:“何須繡被,來伴擁蓑眠?” 魯迅 《華蓋集·導師》:“青年又何須尋那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呢?”
傳經
(1) 舊指傳授儒家經典
(2) 傳授經驗
不刊
不可改易。古代的文書刻在竹簡上,錯了就削去,這叫“刊”
此地學不刊之說也。——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