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玉鎮圭原文
峚山質貽古,宗伯掌傳今。
敬識牖民誼,惟懷安國心。
土華文半隱,葵首制重尋。
思義顧名處,如承師保臨。
詩詞問答
問:漢玉鎮圭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漢玉鎮圭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漢玉鎮圭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侵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四
參考注釋
峚山
山名。在 陝西省 商縣 境。《山海經·西山經》:“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 峚山 ,其上多丹木,員葉而赤莖,黃花而赤實,其味如飴,食之不飢。” 郝懿行 箋疏:“ 郭 注《穆天子傳》及 李善 注《南都賦》、《天台山賦》引此經俱作 密山 ,蓋峚,密古字通也。” 晉 陶潛 《讀<山海經>》詩之四:“丹木生何許,乃在 峚山 陽。”
宗伯
(1).官名。 周 代六卿之一。掌宗廟祭祀等事,即後世禮部之職。因亦稱禮部尚書為大宗伯或宗伯,禮部侍郎為少宗伯。《書·周官》:“宗伯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周禮·春官·宗伯》:“乃立春官宗伯,使帥其屬而掌邦禮,以佐王和邦國。” 鄭玄 註:“宗伯,主禮之官。”《國語·鄭語》“以佐 堯 者也” 三國 吳 韋昭 註:“秩宗之官,於 周 為宗伯, 漢 為太宰,掌國祭事。” 唐 皎然 《贈李中丞洪》詩:“頓了空王旨,仍高致君策。安知七十年,一朝值宗伯。” 宋 蘇軾 《三馬圖贊》:“西蕃有貢駿馬汗血者,有司以非入貢歲月,留其使與馬於邊。 之奇 為請乞不以時入事下禮部。 軾 時為宗伯,判其狀云:‘朝廷方卻走馬以糞,正復汗血,亦何所用?’事遂寢。”《儒林外史》二九回:“ 諸葛天申 向兩人道:‘方才這進去的是 天長 杜宗伯 的令孫。’”
(2).官名。 漢 代官名。掌宗室之事。 秦 時本名宗正, 漢 元始 四年,改名宗伯。《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宗正, 秦 官,掌親屬,有丞。 平帝 元始 四年更名宗伯。”
(3).稱文章學問受人尊崇的大師。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皇甫冉》:“每文章一到朝廷,而作者變色。當年才子,悉願締交,推為宗伯。”
(4).複姓。 漢 有 宗伯鳳 。見《通志·氏族四》。
牖民
誘導人民。《詩·大雅·板》:“天之牖民,如壎如篪。” 毛 傳:“牖,道也。” 孔穎達 疏:“牖與‘誘’古字通用,故以為導也。”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天情道理書》:“此皆覺世之至言,牖民之正論。” 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書》:“牖民於聰明之域。”
安國
(1).使國家安定。《孫子·火攻》:“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張預 註:“君常慎於用兵,則可以安國。”《史記·汲鄭列傳》:“公為正卿,上不能襃先帝之功業,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國富民,使囹圄空虛,二者無一焉。” 隋 王通 《文中子·周公》:“其應天順命安國濟民乎!是以 武王 不敢逆天命背人而事 紂 , 齊桓 不敢逆天命背人而黜 周 。”
(2).安定的國家。《呂氏春秋·大諭》:“故曰:天下大亂無有安國,一國盡亂無有安家,一家皆亂無有安身。”
(3).古國名。故地在今 蘇聯 烏茲別克共和國 布哈拉 一帶。為 昭武 諸國之一。
(4).參閱《舊唐書·音樂志二》。
(5).複姓。 漢 有 安國少季 。見《史記·南越列傳》。
華文
指中文:~學校ㄧ~報紙。思義
(1).想著道義。《論語·子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左傳·昭公十年》:“凡有血氣,皆有爭心,故利不可強,思義為愈。”
(2).思辨能力。 晉 乾寶 《搜神記》卷三:“﹝ 淳于智 ﹞性深沉,有思義。”
(3).研求要旨,探究大義。 唐 韓愈 《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五:“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
師保
(1).古時任輔弼帝王和教導王室子弟的官,有師有保,統稱“師保”。《易·繫辭下》:“無有師保,如臨父母。”《書·太甲中》:“既往背師保之訓,弗克於厥初,尚賴匡救之德,圖惟厥終。”《宋史·彭龜年傳論》:“ 彭龜年 、 黃裳 、 羅點 以青宮師保之舊,盡言無隱。”
(2).泛指老師。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鳳仙》:“自此驗之:每有事荒廢,則其容戚;數日攻苦,則其容笑。於是朝夕懸之,如對師保。” 清 龔自珍 《抱小》:“國小者,子弟之學。學之以侍父兄師保之側,以待父兄師保之顧問者也。”
(3).猶教養。《書·君陳》:“昔 周公 師保萬民,民懷其德。”《左傳·襄公十四年》:“昔伯舅 大公 ,右我先王,股肱 周 室,師保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