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三首·其二原文
蒞政十八年,年年愁水旱。
胡不致時若,自問惟慚赧。
諱飾甚不可,此心孚近遠。
籌補偏救弊,曰下益上損。
詩詞問答
問:即事三首·其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即事三首·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七部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四十一
參考注釋
蒞政
掌管政事。《韓非子·喻老》:“ 楚莊王 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 三國 魏 曹植 《帝舜贊》:“ 顓頊 之族,重瞳神聖;克協頑瞽,應 唐 蒞政。”
涖政:臨朝治理政事。《詩·大雅·公劉序》:“ 成王 將涖政,戒以民事,美 公劉 之厚於民,而獻是詩也。” 三國 魏 曹髦 《以司馬師為相國進號大都督詔》:“ 齊王 涖政,不迪率典。”
水旱
(1) 水澇和乾旱
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過十之一二矣。——清· 洪亮吉《治平篇》
(2) 水陸
水旱交界
不致
謂不會引起某種後果。 晉 陶潛 《搜神後記》卷五:“居常饒足,不致大富耳。”《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不想 魏撰之 已歸,今幸吾兄尚在京師,小弟不致失望了。”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一:“一槍落了空,一槍打在教授的左肩上,不致有性命的危險。”
時若
四時和順。 唐 白居易 《為宰相賀雨表》:“臣聞聖明在上,刑政葉中,則天地氣和,風雨時若。” 宋 蘇軾 《春祈諸廟祝文》:“願疾沴之不興,庶風雨之時若。”
自問
(1) 自己問自己
(2) 自己衡量
慚赧
亦作“慙赧”。因羞慚而臉紅。《後漢書·延篤傳》:“吾自束脩已來,為人臣不陷於不忠,為人子不陷於不孝,上交不諂,下交不黷,從此而歿,下見先君遠祖,可不慙赧。” 唐 高彥休 《唐闕史·李處士》:“公驚愕慚赧,避席而拜。” 明 沉受先 《三元記·遣妾》:“言之慚赧,只恐逆流難挽。”
諱飾
隱諱和掩飾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近遠
(1).指親近或疏遠的人。《漢書·公孫弘傳》:“其性意忌,外寬內深。諸常與 弘 有隙,無近遠,雖陽與善,後竟報其過,殺 主父偃 ,徙 董仲舒 膠西 ,皆 弘 力也。”
(2).近處和遠處。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颯秣建國》:“進止威儀,近遠取則。其王豪勇,鄰國承命。” 清 宋之繩 《梅花》詩:“漠漠凍雲連近遠,荒荒野月照清寒。”
(3).謂遠近的程度。 晉 木華 《海賦》:“徒識觀怪之多駭,乃不悟所歷之近遠。”《敦煌變文集·李陵變文》:“ 李陵 問:‘火去此門近遠?’左右報言:‘火去此間一里。’” 宋 陳克 《謁金門》詞:“訊息不知郎近遠,一春長夢見。”
(4).偏義複詞。謂遠。 元 無名氏 《替殺妻》楔子:“不多近遠有個員外,待要結義小人做兄弟。” 元 無名氏 《千里獨行》楔子:“[ 張虎 云:] 張飛 言道, 曹丞相 軍馬,偌近遠來到這裡,人困馬乏,他要今晚夜間,領兵來偷營刼寨。”
補偏救弊
彌補偏差,救治弊病。偏:偏差,不正確;弊:毛病,害處
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故政有眊而不行,舉其偏者以補其弊而已矣。——《漢書·董仲舒傳》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憶昔從容下帝京魏了翁《南鄉子(和黃侍郎疇若見貽生日韻)》
- 銜山西日辭春閣,拍岸東風趁夜航華岳《別館即事》
- 君今一堂據湓城,香爐五老皆嘉賓樓鑰《寄題高汝一少卿識山堂》
- 尊前喜氣輪囷,道蠶麥、今朝甲申洪咨夔《柳梢青》
- 去歲牡丹時
- 理自陰陽運,吾寧口舌爭
- 為予語父老,今使子國新晁公溯《送李檢法赴夔州任》
- 不畏月明見陋質,但畏風雨難為光
- 江河淮湖間,徑度無怖色方回《喜雨晴》
- 跋馬回堤少年子方千里《夜遊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