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錢學士還朝原文
曉日初開瘴霧空,歸程馬首正秋風。
知音豈限珠厓北,惜別那禁珥水東。
上國有人還獻納,遐方無事賴帡幪。
他年兩地如相憶,萬里懸情寄塞鴻。
詩詞問答
問:送錢學士還朝的作者是誰?答:阮直
問:送錢學士還朝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送錢學士還朝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東韻 出處:御選明詩卷九十一
參考注釋
曉日
(1).朝陽。 唐 劉禹錫 《酬令狐相公使宅別齋初栽桂樹見懷之作》詩:“影近畫梁迎曉日,香隨緑酒入金杯。” 元 郝經 《賢台行》:“曉日曈曨赤羽旗, 燕王 北面親前席。”《花月痕》第五回:“謄寫畢,窗紙上早已曉日曈曈了。”
(2).引申為清晨。 唐 張九齡 《郡中每晨興輒見群鶴東飛至暮又行列而返甚和樂焉遂賦以詩》:“曉日東田去,煙霄北渚歸。”
瘴霧
猶瘴氣。 唐 韓愈 《杏花》詩:“浮花浪蘂鎮長有,纔開還落瘴霧中。” 宋 曾鞏 《送江任序》:“其山行水涉沙莽之馳,往往則風霜冰雪瘴霧之毒之所侵加。” 郭沫若 《前茅·太陽沒了》:“猛烈的妖氣瘴霧卻是漫野彌天。”
歸程
回歸的路程
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唐· 李白《送菩薩蠻》
馬首
(1) 馬頭
(2) 指作戰時主將的馬首所向
馬首裂。——明· 魏禧《大鐵椎傳》
瞻余馬首。——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正秋
仲秋。農曆八月。《易·說卦》:“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説也。” 孔穎達 疏:“斗柄指西是正秋八月也。” 唐 許渾 《重遊飛泉觀故梁道士宿龍池》詩:“松葉正秋琴韻響,菱花初曉鏡光寒。” 元 馬臻 《秋見月》詩:“正秋三五滿,萬里絶纖垢。”
知音
(1) 古代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聽琴,能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出他寄託的心意
子期死, 伯牙絕弦,以無知音者。——《列子·湯問》
(2) 後來用知音稱知己,能賞識的人
(3) 知心朋友
珠厓
亦作“ 珠崖 ”。地名。在 海南省 瓊山縣 東南。 漢 武帝 元鼎 六年定 越 地,以為 南海 、 蒼梧 、 鬱林 、 合浦 、 交趾 、 九真 、 日南 、 珠厓 、 儋耳 郡。後 珠厓 等郡數反叛, 賈捐之 上疏請棄 珠厓 ,以恤 關東 , 元帝 從之,乃罷 珠厓郡 。事見《漢書·武帝紀》及《賈捐之傳》。後以“珠厓”泛指邊疆地區。 唐 宋之問 《早發韶州》詩:“炎徼行應盡,回瞻鄉路遙。 珠厓 天外郡,銅柱海南標。” 明 張煌言 《答趙安撫書》:“以濱海之賦,畀我海上之師……匪直暫解兵爭,亦以稍甦民困。是 珠崖 雖棄,休息宜然。” 清 黃遵憲 《書憤》詩:“一自 珠崖 棄,紛紛各效尤。瓜分惟客聽,薪盡向予求。”
惜別
捨不得離別
惜別之情
國有
為國家政府所擁有
國有化
土地國有
鐵路國有
國有企業
獻納
(1) 委婉的提出意見以供接受、採納
(2) 無代價地把東西獻出
獻納金銀
遐方
猶遠方。 漢 揚雄 《長楊賦》:“是以遐方疏俗,殊鄰絶黨之域,自上仁所不化,茂德所不綏,莫不蹻足抗首,請獻厥珍。” 唐 白居易 《題郡中荔枝詩》:“已教生暑月,又使阻遐方。” 清 曹寅 《粵中丞送孔雀》詩:“絶嶠龍閒能致遠,遐方珍貢自乘時。”
無事
(1).沒有變故。多指沒有戰事、災異等。《禮記·王制》:“天子無事,與諸侯相見,曰朝。” 鄭玄 註:“事謂征伐。”《史記·平準書》:“ 漢 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契丹》:“自此邊境去矢石之憂,天下無事,百姓和樂。” 明 陳子龍 《議財用》:“若雲多事,則自古亦無無事之國也。”
(2).指無為。道家主張順乎自然,無為而治。《老子》:“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史記·蘇秦列傳》:“竊為君計者,莫若安民無事,且無庸有事於民也。” 金 元好問 《李道人崧陽歸隱圖》詩:“道人本無事,何苦塵中為?”
(3).無所事事。《孟子·滕文公下》:“士無事而食,不可也。”《史記·張儀列傳》:“ 陳軫 曰:‘公何好飲?’ 犀首 曰:‘無事也。’” 唐 韓愈 《秋懷詩》之三:“學堂日無事,驅馬適所願。” 宋 辛棄疾 《醜奴兒近·博山道中》詞:“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這一夏。”
(4).無須;沒有必要。《後漢書·臧洪傳》:“ 洪 於大義,不得不死;念諸君無事空與此禍,可先城未破,將妻子出。” 明 劉基 《題枯木圖》詩:“白髮死枕席,無事傷其躬。” 清 納蘭性德 《夢江南》詞:“ 江 南好,何處異京華?香散翠簾多在水,緑殘紅葉勝於花,無事避風沙。”
(5).無端;沒有緣故。《北齊書·神武帝紀下》:“今若無事背王,規相攻討,則使身及子孫,還如王誓。” 北周 庾信 《楊柳歌》:“定是 懷王 作計悞,無事翻覆用 張儀 。” 宋 范成大 《江安道中》詩:“威名功業吾何有?無事飄飄犯百蠻。”
帡幪
1.本指帳幕。後亦引申為覆蓋。
2.庇蔭,庇護。
他年
(1).猶言將來,以後。《左傳·成公十三年》:“ 曹 人使公子 負芻 守…… 負芻 殺其大子而自立也,諸侯乃請討之。 晉 人以其役之勞,請俟他年。” 唐 杜牧 《寄題甘露寺北軒》詩:“他年會著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 清 龔自珍 《乙酉十二月十九日得漢鳳紐白玉印一枚喜極賦詩》:“引我飄搖思,他年能不能?”
(2).往年;以前。 唐 杜甫 《千秋節有感》詩之二:“聖主他年貴,邊心此日勞。” 唐 韓愈 《祭虞部張員外文》:“他年諸人,莫有能比。” 唐 薛能 《雕堂》詩:“他年誰識我,心跡在 徐州 。”
兩地
(1).兩處;兩個地方。 南朝 梁 何遜 《與胡興安夜別詩》:“念此一筵笑,分為兩地愁。” 唐 元稹 《齊煚饒州刺史王堪澧州刺史制》:“俾分兩地之憂,佇聽二天之諺。”《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想我 何玉鳳 遇見這位 安伯父 ,兩地成全,一丘合葬,可見‘不求人’的這句話斷説不起。” 魯迅 許廣平 有《兩地書》。如:他們分居兩地多年了。
(2).猶兩府。借指中書省、樞密院。 宋 無名氏 《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子京兩地》:“ 宋子京 在 蜀 有詩三百篇,名曰《猥藁》。常吟曰:‘碧雲自有三年信,明月長為兩地愁。’以公之才望,竟不登兩地,愁憤而薨,人以為此詩之讖也。” 宋 范仲淹 《答手詔條陳十事》:“ 范仲淹 、 富弼 皆在兩地,所宜盡心,為國家諸事建明,不得顧避。”
相憶
相思;想念。《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三·飲馬長城窟行》:“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唐 杜甫 《夢李白》詩之一:“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前蜀 韋莊 《謁金門》詞之二:“空相憶,無計得傳訊息。”《醒世恆言·獨孤生歸途鬧夢》:“深閨只是空相憶,不見關山愁 * 。”
萬里
萬里(1916- ) :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山東東平人。1936年加入中國 * 。曾任冀魯豫地委書記、南京市軍管會經濟部部長。建國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城市建設部部長、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北京市副市長、鐵道部部長、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懸情
掛念。 晉 王羲之 《雜帖二》:“念足下懸情 武昌 ,諸子亦多遠宦。” 明 唐順之 《與胡梅林總督書》之八:“聞之深覺懸情,幸公自愛,勿太勞心可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阿英》:“嫂懸情尤切,旦夕啜泣。”
塞鴻
(1).塞外的鴻雁。塞鴻秋季南來,春季北去,故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對遠離家鄉的親人的懷念。 南朝 宋 鮑照 《代陳思王京洛篇》:“春吹回白日,霜歌落塞鴻。” 唐 白居易 《贈江客》詩:“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鴻聲急欲霜天。” 宋 蘇軾 《次韻馬元賓》:“塞鴻正欲摩天去,垂老追攀豈可期。”
(2).相傳 漢 蘇武 被拘於 匈奴 ,曾借鴻雁傳書;後又有 唐 王仙客 蒼頭 塞鴻 傳情的故事,因常以“塞鴻”指代信使。 宋 張元乾 《蘭陵王》詞:“羞衾鳳空展,塞鴻難託,誰問潛寬舊帶眼。念人似天遠。” 明 張景 《飛丸記·公館言情》:“他那裡迢遞登山托採蝱,我這裡冷落悲秋盼塞鴻。”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鞏仙》:“道士笑曰:‘我世外人,不能為君塞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