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詞·其五十二原文
掖庭秋夜苦偏長,燕寢遙焚一炷香。
離別人間莫惆悵,下堂無語看參商。
詩詞問答
問:宮詞·其五十二的作者是誰?答:江源
問:宮詞·其五十二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宮詞·其五十二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江源的名句有哪些?答:江源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陽韻
參考注釋
掖庭
亦作“ 掖廷 ”。1.宮中旁舍,妃嬪居住的地方。《漢書·杜延年傳》:“時 宣帝 養於掖庭,號皇曾孫。”《後漢書·班固傳上》:“後宮則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 李賢 注引《漢官儀》:“婕妤以下皆居掖庭。”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上:“ 元載 之敗,其女 資敬寺 尼 真一 納於掖庭。” 清 錢謙益 《繼妻姚氏贈宜人制》:“追慕 原陵 ,永懷 長樂 ,訪問掖庭椒房之故事,感嘆 曾參 、 王駿 之墜言。”
(2).宮中官署名。掌後宮貴人采女事,以宦官為令丞。 秦 代名永巷, 漢武帝 太初 元年改為掖廷。 東漢 分為二,設掖庭令、永巷令。《後漢書·百官志三》:“掖庭令一人,六百石。注曰:宦者。掌後宮貴人采女事。”《新唐書·宦者傳序》:“又有五局:一曰掖廷,主宮嬪簿最。”
秋夜
散文。魯迅作。1924年發表。運用擬人和象徵手法,描寫作者後院裡的兩棵棗樹以及鬼fc77眼的夜空。以秋天的夜空象徵黑暗的現實,而棗樹則是敢於鬥爭的勇士。作品意境深邃,富有哲理性和啟迪意義。偏長
一方面的特長。 唐 韓愈 《與袁相公書》:“又習於吏職,識時知變,非如儒生文士,止有偏長。”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夾帶懷挾》:“或駁雜糾紛,或偏長曲技,尤不足以崇聖學而勵真才。”
燕寢
(1).古代帝王居息的宮室。《周禮·天官·女御》:“女御掌御敘於王之燕寢。”《禮記·曲禮下》“天子有後,有夫人” 唐 孔穎達 疏:“《周禮》王有六寢,一是正寢,餘五寢在後,通名燕寢。” 唐 杜甫 《唐故德儀贈淑妃皇甫氏神道碑》:“蓋所以教本古訓,發皇婦道,居具燕寢之儀,動有環珮之節。”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常朝》:“本朝列聖憂勤政事,凡離宮燕寢,無不披覽奏章,召對大臣。” 王國維 《觀堂集林·明堂廟寢通考》:“古之燕寢有東宮,有西宮,有南宮,有北宮。其南宮之室謂之適室,北宮之室謂之下室,東西宮之室則謂之側室。四宮相背於外,四室相對於內,與明堂、宗廟同制。其所異者,唯無太室耳。”
(2).泛指閒居之處。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夫聖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亦足為人,何必‘ 仲尼 居’即須兩紙疏義,燕寢講堂,亦復何在?” 王利器 集解:“燕寢,閒居之處。” 宋 洪邁 《夷堅乙志·魏陳二夢》:“﹝ 陳阜卿 ﹞除 建康 留守,思 德言 所終之地,大惡之。既至,凡居室燕寢,皆避不敢往。” 清 趙翼 《平姚海明府卓薦入都》詩:“ 石壕 夜靜追符少,燕寢香凝好句成。”
(3).指臥室。 章炳麟 《蘄黃母銘》:“以六月十日日昳,卒於燕寢。”
(4).公餘休息;睡眠。 宋 陸游 《問候葉通判啟》:“春容方麗,燕寢多閒,冀調興止之宜,用副傾依之素。”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鳳仙》:“ 劉 歸,假貴家廣宅,備客燕寢,灑掃光潔。”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陸雙全》:“有 陸郎 雙全 者, 蘇州 人。貌韶秀,為侍郎所鍾愛,每燕寢間,非 陸 侍側,則終夜不寢。”
一炷香
(1).一枝香或一束香。 唐 李中 《贈念法華經綬上人》詩:“五更初起掃松堂,瞑目先焚一炷香。” 宋 王禹偁 《書齋》詩:“屏山獨臥千峯雪,御札時開一炷香。” 宋 陸游 《夜香》詩:“清夜一炷香,實與天心通。”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三折:“此一炷香,願化去死人,早生天界。此一炷香,願堂中老母,身安無事。”
(2). 明 清 時俗稱下官見上司時投遞的手本。因其楷書工整,細字直行,又常手捧高拱,故名。 清 翟灝 《通俗編·手本》:“今手本單書官銜姓名,俗號一炷香者,長刺也。”
離別
(1) 暫時或永久離開
我離別故鄉已經兩年了
(2) 分手,分開
人間
指整個人類社會;世間
要留清白在人間。——明· 于謙《石灰吟》詩
人間四月芳菲盡。——宋· 沈括《夢溪筆談》
惆悵
傷感;愁悶;失意
羈旅而無友生,惘悵兮而私自憐。——《楚辭·九辯》
惆悵人亡書亦絕,後人無復見《青囊》!——《三國演義》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下堂
(1) 〈方〉∶上完一堂課後下課
(2) 舊指妻妾被丈夫遺棄
無語
(1).沒有話語;沒有說話。 唐 任翻 《惜花》詩:“無語與花別,細看枝上紅。” 宋 蘇軾 《惠山謁錢道人登絕頂望太湖》詩:“ 孫登 無語空歸去,半嶺松聲萬壑傳。”
(2).形容寂靜無聲。 唐 崔涯 《黃蜀葵》詩:“獨立悄無語,清愁人詎知?” 金 元好問 《寄答趙宜之兼簡溪南詩老》詩:“ * 有情留小飲,青燈無語伴微吟。”
參商
參星與商星。兩星不同時在天空出現,因以比喻親友分隔兩地不得相見,也比喻人與人感情不和睦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唐· 杜甫《贈衛八處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