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從昔未曾迷,於今何所悟。
祇緣種性深,更亦無別路。
詩詞問答
問:《祖師地種花及總頌四首·其二·種》的作者是誰?答:釋清遠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遇韻
參考注釋
未曾
不曾
臣未曾聞也。——《戰國策·魏策》
這樣的豐收年,我活了八十歲也未曾見過
於今
(1) 至今
車站一別,於今十年
(2) 如今;到現在
何所
何處。《史記·孝武本紀》:“人皆以為不治產業而饒給,又不知其何所人。” 唐 韓愈 《感春》詩之一:“我所思兮在何所?情多地遐兮徧處處。” 宋 王安石 《胡笳十八拍》:“新人新人聽我語:我所思兮在何所?”
種性
(1).種屬的特性;稟受於先天的本性。 明 李贄 《子伋子壽》:“若説父母種性,不應產此聖兄聖弟明矣。” 孫中山 《中國前途問題》:“這是從種性出來,人人都是一樣的。” 李大釗 《國民之薪膽》:“天道未改,種性猶存。”
(2).佛教語。謂種子和性分。 宋 張商英 《護 * 》:“如斯人也,使之侍君,則佞其君,絶佛種性,斷佛慧命。”
別路
(1).離別的道路。 南朝 陳 徐陵 《秋日別庾正員》詩:“青雀離帆遠,朱鳶別路遙。” 唐太宗 《餞中書侍郎來濟》詩:“深悲黃鶴孤舟遠,獨嘆青山別路長。” 清 孫枝蔚 《送王金鉉歸里》詩:“隔橋車影去,別路馬蹄聞。”
(2).岔道。《北史·李景傳》:“尋從 史萬歲 擊 突厥 於 大斤山 ,別路邀賊,大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