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東瀛物產富難詳,美毳尤稱貂鼠良。
食喜松皮和栗實,色惟重黑乃輕黃。
虱談敝困蘇季子,狗盜獻嗤齊孟嘗。
狐白那堪相比擬,名裘黼黻佐朝章。
詩詞問答
問:《盛京土產雜詠十二首·其五·貂》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陽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五十四
2. 烏拉諸山林中多有之索倫人以捕貂為恆業歲有貢額第其等以行賞冬時供御用裘冠王公大臣亦服之以昭章采
參考注釋
東瀛
(1).東海。 南朝 齊 王融 《淨行頌·回向佛道篇頌》:“咄嗟失道爾迴駕,沔彼流水趣東瀛。” 唐 劉禹錫 《漢壽城春望》詩:“不知何日東瀛變,此地還成要路津。” 明 何景明 《喜戴仲鶡得鄉薦》詩之一:“試問東瀛海邊住,何如 金明池 上游。” 清 龔自珍 《水龍吟》詞:“ 乾隆 丙午,鯨波不靖, 鳳山 圍急。憤氣成神,大招不反,東瀛盪坼。”
(2).指 日本 。 清 王韜 《<湖山侗翁詩集>序》:“去年閏三月游 東瀛 ,小住 江戶 。” 清 秋瑾 《<中國女報>發刊辭》:“自茲以後,行見 東瀛 留學界,蒸蒸日盛矣。” 杜宣 《悼郭老》詩:“人在 東瀛 心在國,不甘亡命度華年。”
物產
出產的物品
物產豐富
貂鼠
即貂。古以貂為鼠類動物,故稱。《說文·豸部》:“貂,鼠屬。” 唐 岑參 《胡歌》:“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宮錦醉纏頭。”《紅樓夢》第四九回:“一時 湘雲 來了,穿著 賈母 給他的一件貂鼠腦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發燒大褂子。” 清 宋犖 《吳漢槎歸自塞外作歌以贈》:“魚皮之衣捕貂鼠,曾披榛莽尋黃龍。”
松皮
松樹皮。古時經製作,可為菜,亦可入藥。 金 朱弁 有《北人以松皮為菜予初不知味虞侍郎分餉一小把因飯素授廚人與園蔬雜進珍美可喜》詩。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一·松》:“老松皮內自然聚脂為第一,勝於鑿取及煮成者。”
和栗
謂和順而嚴正。《易緯乾鑿度》卷上:“五緯順軌,四時和栗。” 宋均 註:“和栗,氣和而嚴正。”參閱《文選·張衡<思玄賦>》“二紀五緯之綢繆遹皇” 李善 注。
輕黃
(1).鵝黃,淡黃。 宋 歐陽修 《過中渡》詩之一:“ 中渡橋 邊十里堤,寒蟬落盡柳條衰。年年塞下春風晚,誰見輕黃弄色時。”
(2).指額黃。古代婦女額間的塗飾物。盛行於 六朝 。 北周 庾信 《舞媚娘》詩:“眉心濃黛直點,額角輕黃細安。”
(3).指黃芙蓉花。 宋 朱淑真 《黃芙蓉》詩:“試倩東風一為主,輕黃應不讓姚黃。”
季子
〈方〉∶約兩三月的一段時間
他家裡有病人,花了不少錢,這季子難買牛了
狗盜
偽裝成狗進行偷盜。後泛指竊賊。《史記·孟嘗君列傳》:“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乃夜為狗,以入 秦 宮臧中,取所獻狐白裘至,以獻 秦王 幸姬。” 漢 王充 《論衡·論死》:“世有衣狗裘為狗盜者,人不覺知,假狗之皮毛,故人不意疑也。” 唐 白居易 《答<箭鏃>》詩:“聞有狗盜者,晝伏夜潛行。” 清 劉獻廷 《飲楊涵齋宅次前韻》:“廝養椎埋狗盜徒,深衣縫掖列為儒。”
孟嘗
見“ 孟嘗君 ”。
狐白
(1).狐狸腋下的白毛皮。《管子·輕重戊》:“ 代 之出狐白之皮,公其貴買之。”《漢書·匡衡傳》:“夫富貴在身而列士不譽,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之也。” 顏師古 註:“狐白,謂狐掖下之皮,其色純白,集以為裘,輕柔難得,故貴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獸二·狐》:“毛皮可為裘,腋毛純白,謂之狐白。”
(2).見“ 狐白裘 ”。
那堪
1.怎堪;怎能禁受。 2.猶言兼之;何況。相比
(1) 互相考校、比較
(2) 互相聯合,編在一起
(3) 相近;差不多
(4) 相互勾結
黼黻
(1).泛指禮服上所繡的華美花紋。《晏子春秋·諫下十五》:“公衣黼黻之衣,素繡之裳,一衣而王采具焉。” 宋 葉適 《故寶謨閣趙公墓志銘》:“黼黻為章,宮徵成音,經綜緯錯,其行欽欽。” 清 黃鷟來 《雜詩》之二:“燦燦黼黻裳,乃出寒女治。”
(2).繡有華美花紋的禮服。《淮南子·說林訓》:“黼黻之美,在於杼軸。” 高誘 註:“白與黑為黼,青與赤為黻,皆文衣也。”多指帝王和高官所穿之服。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六》:“天子負黼黻,襲翠被。”《後漢書·張衡傳》:“士或解短褐而襲黼黻,或委臿築而據文軒者,度德拜爵,量績受祿也。”
(3).借指爵祿。 唐 崔湜 《故吏部侍郎元公碑》:“雅尚沖漠,脫落人事,鼎鐘黼黻,罔汩其志。” 唐 錢起 《寄任山人》詩:“天階崇黼黻,世路有趨競。” 茗蓀 《地方自治博議》:“天子無獨斷之力,民間有參政之權,袞冕黼黻,悉不足以炫燿。”
(4).使華美。 唐 柳宗元 《<非國語>跋》:“以彼庸蔽奇怪之語,而黼黻之,金石之,用震曜後世之耳目。”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九月桃花記》:“桃李不借力於東風,而春色必叨榮於桃李,籍以增輝萬物,黼黻河山也。” 姚華 《曲海一勺·駢史上》:“亦復黼黻河漢,藻飾川岳。”
(5).借指辭藻,華美的文辭。《北齊書·文苑傳序》:“其有帝資懸解,天縱多能,摛黼黻於生知,問珪璋於先覺。”
(6).指修飾文辭。 唐 楊炯 《崇文館宴集詩序》:“黼黻其辭,雲蒸而電激。” 明 宋濂 《<郭考功文集>序》:“文學侍從之臣,亦皆博習經藝,彰露文綵,足以……攄其獻替贊襄之益,致其黼黻藻會之盛。”
(7).謂輔佐。 唐 柳宗元 《乞巧文》:“黼黻帝躬,以臨下民。”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上:“﹝ 米芾 ﹞困於資格,不幸一旦死,不得潤色帝猷,黼黻王度。” 清 黃遵憲 《述懷再呈靄人樵野丈》詩:“黼黻承平時,無賢幸無奸。”
朝章
(1).朝廷的典章。《後漢書·胡廣傳》:“﹝ 廣 ﹞性溫柔謹素,常遜言恭色。達練事體,明解朝章。”《南史·到仲舉傳》:“ 仲舉 既無學術,朝章非其所長,選舉引用,皆出自 袁樞 。” 清 韓泰華 《無事為福齋隨筆》卷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於朝章掌故也,明於兵刑錢穀也。” 魯迅 《華蓋集續編·馬上日記》:“吾鄉的 李慈銘 先生,是就以日記為著述的,上自朝章,中至學問,下迄相罵,都記錄在那裡面。”
(2).指朝廟樂章。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至 成帝 品録,三百餘篇,朝章國采,亦云周備,而辭人遺翰,莫見五言。” 詹鍈 義證引 李白剛 斟詮:“朝章,指文士所作朝廟樂章。”
(3).猶朝服。 宋 王禹偁 《滁州謝上表》:“況臣頭有重戴,身被朝章,所守者國之禮容,即不是臣之氣勢。”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二:“先左丞平居,朝章之外,惟服衫帽。”參見“ 朝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