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石經山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望石經山原文

靜琬發心刻大乘,虞其變滅弆岩陵。

未知佛法無成壞,豈在綢繆藉爾能。

詩詞問答

問:望石經山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望石經山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望石經山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蒸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三十七

參考注釋

發心

(1).動念。《漢書·淮陽憲王劉欽傳》:“乃幸左顧存恤,發心惻隱顯至誠,納以嘉謀,語以至事,雖亦不敏,敢不諭意!”《二刻拍案驚奇》卷八:“纔一發心,暗中神明便知。”

(2).特指萌動善心。《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時 阿難 既聞仏語,遂即發心離諦,受已歸依。”《法苑珠林》卷七一:“人有見者,發心止惡,竟投錢物布施。” 元 張國賓 《合汗衫》第三折:“我這裡跪在大街,望著那發心的爺娘每拜。”

(3).發自內心。《三國志·魏志·孫禮傳》:“ 禮 為死事者設祀哭臨,哀號發心。”

(4).開心。 元 高安道 《哨遍·皮匠說謊》套曲:“走來的不發心,燋的方見次第。”

(5).猶決意。 宋 劉克莊 《解連環·甲子生日》詞:“已發心懺悔,免去猴冠,卸下麟楦。”《水滸傳》第三二回:“只是 武松 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發心,只是投 二龍山 落草避難。”《醒世姻緣傳》第六八回:“他既發心待去,偺等收完了秋,頭口閒了,收拾盤纏,你倆口兒可去不遲。” 梁啓超 《新中國未來記》第二回:“我國教育所以不能普及者,由於文字太難,本黨發心研此問題,務必製出一種新文字,以便學界。” 艾蕪 《榮歸》:“兩年前發心要做的事情,如今已像秋天的禾稻一般,成熟在眼前、足的下邊了。” 許傑 《<明日的文學>自序》:“我之想發心寫這一本東西,或者是我的懺悔。”

(6).佛教語。謂發願求無上菩提之心。亦泛指許下向善的心愿。《法華經·從地湧出品》:“從誰初發心,稱揚何佛法?”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明寺》:“﹝夾紵佛像﹞每夜行繞其座,四面腳跡,隱地成文。於是士庶異之,鹹來觀矚。由是發心者,亦復無量。” 唐 劉長卿 《秋夜有懷高三十五適兼呈空上人》詩:“吾師幾度曾摩頂,高士何年遂發心。” 元 無名氏 《射柳捶丸》第三折:“我做番將有名聲,六韜三略不曾聞,本待發心吃齋去,則是無處買麵巾。”《紅樓夢》第八八回:“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歲……發心要寫三千六百五十零一部《金剛經》。”

大乘

梵文Mahāyāna(摩訶衍那)的意譯。公元一世紀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別。在 印度 經歷了中觀學派、瑜伽行派和密教這三個發展時期。北傳 中國 以後,又有所發展。“大乘”強調利他,普度一切眾生,提倡以“六度”為主的“菩薩行”,如發大心者所乘的大車,故名“大乘”。《法華經·譬喻品》:“初説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唐 張祜 《題畫僧》詩之二:“終年不語看如意,似證禪心入大乘。” 蘇曼殊 《遁跡記》:“大乘,正理也。宜改先執,務從聖旨。”

變滅

變化幻滅。 宋 蘇軾 《答廖明略書》之一:“老朽欲屏歸田裡,猶或得見,蜂蟻之微,尋以變滅,終不足道。” 明 方孝孺 《贈鄭顯則序》:“至於鬼燐之變滅,不可以理推其跡,雖似乎奇而其為明也微矣。” 龐樹柏 《木瀆寓樓晚眺》詩:“乃知天地間,變滅無定理。”

佛法

(1) 佛教的教義

(2) 佛所具有的法力

無成

沒有成功;沒有成就

一事無成

綢繆

(1) 緊密纏縛

綢繆束薪。——《詩·唐風·綢繆》

(2) * ;情意深厚

發函伸紙,是何文采之巨麗,而慰喻之綢繆乎!——吳質《答東阿王書》

綢繆之旨,有同骨肉。——盧湛《贈劉琨一首並書》

詩詞推薦

望石經山原文_望石經山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