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椒列巘,點丹楓,樹色煙容綠間紅。
始信人間無玉闕,水晶簾內水晶宮。
卻笑拘墟李謫仙,匡廬當目便茫然。
飛流詎止三千尺,絕勝銀河落九天。
沈沈碧潭毛髮寒,琮琤不斷仙佩珊。
渾如白傅歌中句,大珠小珠落玉盤。
清渫縈迴受復斟,忘筌坐對可觀音。
何須隱約求弦指,已寫成連山水心。
玉名名瀑玉誰名,名相由來總現成。
逝者如斯來不捨,長懷尼父在川情。
詩詞問答
問:《朕恭謁祖陵至敖漢睹此岩懸水跳珠琮琤蒙古遊牧地所少也因名此水為玉瀑而系以詩》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十七
參考注釋
丹楓
經霜泛紅的楓葉。 唐 李商隱 《訪秋》詩:“殷勤報秋意,只是有丹楓。” 宋 陸游 《秋晚雜興》詩:“漠漠漁村煙雨中,參差蒼檜映丹楓。” 清 吳梅村 《九峰詩·橫雲山》:“赤壁豈經新戰伐,丹楓須記舊遊蹤。” 阿英 《流離》四:“丹楓點綴各處,有如繪畫。”
樹色
樹木的景色。 南朝 梁 何遜 《日夕出富陽浦口和朗公》:“山煙涵樹色,江水映霞暉。” 唐 盧綸 《與從弟瑾同下第後出關言別》詩:“孤村樹色昏殘雨,遠寺鐘聲帶夕陽。” 明 陳所聞 《念奴嬌序·雲住閣題》套曲:“千巖萬井,見樹色江光,須臾龍變雲蒸,出岫無心。”
煙容
亦作“煙容”。1.雲霧瀰漫的景色。 唐 孟浩然 《游鳳林寺西嶺》詩:“煙容開遠樹,春色滿幽山。” 唐 張祜 《題陸敦禮山居伏牛潭》詩:“日彩沉青壁,煙容靜碧潭。” 元 劉因 《橫翠樓賦》序:“朝暉夕陰,煙容雨態,如萬物供四時而無窮也。”
(2).舊時多指吸食鴉片煙者焦黃憔悴的臉色。 茅盾 《霜葉紅似二月花》二:“ 黃姑爺 喝過幾杯酒,臉上帶幾分酡紅,倒把他的煙容蓋住,也顯得神采頗為俊逸。” 曹禺 《日出》第四幕:“ 胡四 煙容滿面,一臉油光。”
信人
(1).誠實的人。《孟子·盡心下》:“ 浩生不害 問曰:‘ 樂正子 何人也?’ 孟子 曰:‘善人也,信人也。’” 唐 房千里 《楊娼傳》:“妻曰:‘中貴人,信人也。果然,於吾無苦耳。可促召婢來。’” 歐陽山 《三家巷》十七:“看來他們五個人都是信人君子,說得到、做得到的。”
(2).使者,傳送書信的人。《東觀漢記·鮑永傳》:“乃收繫 大伯 ,封所持節於 晉陽 傳舍壁中,遣信人馳至 長安 。”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七:“給使仰視樹上,有一年少人,可十四五,衣青衿袖,青幧頭。給使以為信人也,張弩射之。”《續資治通鑑·宋真宗景德元年》:“帝乃賜 德明 詔諭意,且告以信人未至,故未遣使弔問也。”
(3).指信奉宗教的人,信徒。《西遊記》第九一回:“當晚只聽得佛殿上鐘鼓喧天,乃是街坊眾信人等,送燈來獻佛。”
玉闕
(1).傳說中天帝、仙人所居的宮闕。《十洲記·崑崙》:“﹝ 鐘山 ﹞上有金臺玉闕,亦元氣之所含,天帝居治處也。” 宋 蘇軾 《次韻正輔同游白水山》:“徑從此路朝玉闕,千里莫遣毫釐差。” 清 黃鷟來 《和杜秋興韻》之四:“玉闕占星期總渺,金輪浴海望何遲。”
(2).指皇宮、朝廷。 唐太宗 《賦簾》詩:“參差垂玉闕,舒捲映蘭宮。” 宋 趙抃 《累乞致政詔答未允述懷》詩:“玉闕累章煩賜詔, 瀫江 兩槳蹉歸期。” 明 夏完淳 《青樓篇與漱廣同賦》詩:“有時玉闕朝諸侯,有時金門徵群流。”
(3).道教語。指腎中白氣與肺相連的通道。《黃庭內景經·肺部》:“肺部之宮似華蓋,下有童子坐玉闕。” 梁丘子 註:“童子名 皓華 ,肺形如蓋故以下言之,玉闕者,腎中白氣上與肺連也。” 唐 李白 《訪道安陵遇蓋寰》詩:“丹田了玉闕,白日思雲空。”
水晶簾
(1).見“ 水精簾 ”。
(2).詞牌名。即《江城子》。參見“ 江城子 ”。
水晶宮
傳說中的水下宮殿,為龍王所居住
拘墟
見“ 拘虛 ”。
謫仙
亦作“ 謫僊 ”。1.謫居世間的仙人。常用以稱譽才學優異的人。《南齊書·高逸傳·杜京產》:“ 永明 中 會稽 鐘山 有人姓 蔡 ,不知名。山中養鼠數十頭,呼來即來,遣去便去。言語狂易。時謂之‘謫仙’。” 唐 李白 《玉壺吟》:“世人不識 東方朔 ,大隱 金門 是謫仙。”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吳彩鸞所寫之書》:“ 吳彩鸞 ,世傳謫仙也。”
(2).專指 李白 。 唐 孟棨 《本事詩·高逸》:“ 李太白 初自 蜀 至京師,舍於逆旅。 賀監 知章 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四,號為‘謫仙’。” 唐 韓愈 《石鼓歌》:“ 少陵 無人 謫僊 死,才薄將奈石鼓何!”一本作“ 謫仙 ”。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李太白》:“故 李謫仙 《吹笛》詩:‘ 黃鶴樓 中吹玉笛, 江城 五月《落梅花》。’”
(3).借指被謫降的官吏。 唐 劉禹錫 《寄唐州楊八歸厚》詩:“謫仙年月今應滿,戇諫聲名眾所知。”
見“ 謫仙 ”。
匡廬
指 江西 的 廬山 。相傳 殷 周 之際有 匡俗 兄弟七人結廬於此,故稱。《後漢書·郡國志四·廬江郡》“ 尋陽 南有 九江 ,東合為 大江 ” 劉昭 注引 南朝 宋 慧遠 《廬山記略》:“有 匡俗 先生者,出 殷 周 之際,隱遯潛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嶺,時謂所止為仙人之廬而命焉。” 唐 白居易 《草堂記》:“ 匡廬 奇秀,甲天下山。” 明 吳國倫 《鄱陽湖》詩:“欲向 匡廬 臥白雲, 宮亭 水色晝氤氳。” 魯迅 《熱風·估<學衡>》:“ 匡廬 峨眉 ,山也,則曰紀游,采硫訪碑,務也,則曰日記。” 林伯渠 《廬山即景步董老初游廬山韻》:“ 匡廬 勝境都爭識,流水高山特逞奇。”參見“ 匡俗 ”。
茫然
(1) 模糊不清的樣子
拔劍四顧心茫然。——唐· 李白《行路難》
茫然無知
(2) 失意的樣子
茫然不知所措
飛流
(1).快速飛行。《漢書·天文志》:“彗孛飛流,日月薄食。” 蔣光慈 《在黑夜裡》:“你的話如火焰一般的熱烈、飛流。”
(2).指瀑布,飛泉。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贛水》:“西北五六里,有 洪井 ,飛流懸注,其深無底。” 唐 李白 《望廬山瀑布》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清 吳偉業 《聞台州警》詩之二:“軍捫絶磴松根火,士接飛流馬上泉。”
(3).流星。 南朝 梁 江淹 《蕭驃騎讓封第三表》:“則天變彰於飛流,地眚見於震壓。”《魏書·術藝傳·張淵》:“及其災異之興,出無常所,歸邪繽紛,飛流電舉。”一說,指飛星和流星。兩者微異。 魏收 註:“飛,飛星也。流,流星也。飛星與流星各異:飛星焱去而跡絶,流星跡存而不滅。”
三千
(1).《書·呂刑》:“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剕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二百。五刑之屬三千。”後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罰。《三國志·魏志·陳群傳》:“夫三千之屬,雖未可悉復,若斯數者,時之所患,宜先施用。”《晉書·謝尚傳》:“夫無後之罪,三千所不過。”《南史·孔琳之傳》:“若三千行於叔世,必有踴貴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復者也。”
(2).泛言數目之多。 三國 魏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3).指三千大千世界。 南朝 宋 謝靈運 《與諸道人辨宗論》:“三世長於百年,三千廣於 赤縣 ;四部多於戶口,七寶妙於石沙。”
河落
見“ 河洛 ”。
九天
天的最高處,形容極高。傳說古代天有九重。也作“九重天”、“九霄”
馳至九天。——唐· 李朝威《柳毅傳》
沈碧
亦作“沉碧”。深綠色。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旃檀佛像始末》:“叩之,聲若金石,入水不濡,輕如髹漆,晨昏寒暑,其色不一,大抵近於沉碧。” 沙汀 《困獸記》一:“茶社面前橫著一條寬大的河流。它幾乎是乾枯的,只有一些連續不斷的沉碧的深潭。”
毛髮
(1) 人的體毛和頭髮
(2) 哺乳動物身上的一層毛
琮琤
象聲詞,形容敲打玉石的聲音、流水的聲音
溪水琮琤
不斷
(1)
保持或繼續,常以沒有停頓、沒有終止和不間斷的方式
促進生產力的不斷發展
(2)
沒幹擾或阻礙的
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
(3)
繼續但時有停頓的
他的不斷出現,引起了我們的警惕
(4)
不絕,接連不斷
夏天這裡洪水不斷
子孫滿堂,萬世不斷
渾如
非常像;酷似
白傅
唐 詩人 白居易 的代稱。 白 晚年曾官太子少傅,故稱。 五代 齊己 《同光歲送人及第東歸》詩:“春官如 白傅 ,內試似 文皇 ( 唐太宗 )。” 宋 蘇軾 《次韻韶守狄大夫見贈》之二:“ 白傅 閒游空誦句,拾遺窮老敢論親。” 清 袁枚 《續詩品·滅跡》:“ 白傅 改詩,不留一字。” 汪洋 《壽靜仁先生四十三初度即步原韻》:“ 白傅 流風猶想像, 紫陽 遺愛未銷磨。”
玉盤
(1) 用玉做成的盤子
(2) 又指月亮
清渫
清澄。 宋 秦觀 《春日雜興》詩之三:“潭潭故邑井,猗猗上宮蘭;不食自清渫,莫服更幽閒。” 宋 朱熹 《假館梅山堂感涕有作》詩:“露井益清渫,風林更修鮮。”
縈迴
迴旋環繞
山上石徑曲折縈迴
忘筌
(1).忘記了捕魚的筌。比喻目的達到後就忘記了原來的憑藉。語出《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通“ 筌 ”。 晉 何劭 《贈張華》詩:“奚用遺形骸,忘筌在得魚。” 唐 韓偓 《感事三十四韻》:“ * 常獨泣,多士已忘筌。”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 劉 始大悟,不覺洒然曰:‘君去固自得矣,將無使吾為忘筌忘蹄之人哉!’”
(2).引申喻不值得重視的事或物。 唐 劉禹錫 《春日書懷寄東洛白二十二楊八二庶子》詩:“曾向空門學坐禪,如今萬事盡忘筌。” 元 王禎 《農書》卷二二:“資爾屈伸功用畢,莫將良器等忘筌。”
觀音
見“觀世音”
何須
猶何必,何用。 三國 魏 曹植 《野田黃雀行》:“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敏速》:“宰相曰:‘七千可為多矣,何須萬?’” 宋 賀鑄 《臨江仙》詞:“何須繡被,來伴擁蓑眠?” 魯迅 《華蓋集·導師》:“青年又何須尋那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呢?”
隱約
(1).困厄;儉約。《莊子·山木》:“夫豐狐文豹,棲於山林,伏於巖穴,靜也;夜行晝居,戒也;雖飢渴隱約,猶旦胥疏於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 陳鼓應 註:“隱約含有逼困之意。”《楚辭·嚴忌<哀時命>》:“居處愁以隱約兮,志沉抑而不揚。” 王逸 註:“言己放於山澤,隱身守約。”《後漢書·趙典傳》:“ 典 少篤行隱約,博學經書。” 李賢 註:“隱,靜也。約,儉也。” 宋 曾鞏 《學舍記》:“予之卑巷窮廬,冗衣礱飯,芑莧之羹,隱約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
(2).謂義深而言簡。《史記·太史公自序》:“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司馬貞 索隱:“謂其意隱微而言約也。” 張守節 正義:“《詩》《書》隱微而約省者, 遷 深惟欲依其隱約而成其意志也。” 宋 歐陽修 《謝氏詩序》:“ 希孟 之言,尤隱約深厚,守禮而不自放。”
(3).依稀不明貌。 南朝 梁 何遜 《初發新林》詩:“帝城猶隱約,家國無處所。” 唐 韓愈 《次硤石》詩:“試憑高處望,隱約見 潼關 。” 洪深 《趙閻王》第二節第三幕:“這已在林子中,遠處鼓聲隱約可聞。”
連山
(1).古《易》名。《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賈公彥 疏:“其卦以純艮為首,艮為山,山上山下是名連山,雲氣出內於山,故名《易》為《連山》。” 唐 韓愈 《毛穎傳》:“﹝ 蒙恬 ﹞召左右庶長與軍尉,以《連山》筮之,得天與人文之兆。” 羅惇曧 《文學源流·三代以上文學》:“《連山》、《歸藏》,簡編並沒。”
(2).連綿的山嶺。 南朝 梁 吳均 《至湘洲望南嶽詩》:“重波淪且直,連山糾復紛。” 唐 王維 《終南山》詩:“ 太乙 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宋 蘇轍 《同王適賦雪》:“重樓復閤爛生光,絶澗連山漫不見。”
(3).滿山。 唐 盧綸 《春日臥病示趙季黃》詩:“黃埃滿市圖書賤,黑霧連山虎豹尊。” 清 王凱泰 《台灣雜詠》:“好竹連山覺筍香,馬蹄入市許先嘗。”
(4).見“ 連山眉 ”。
水心
(1).水中央。 唐 元稹 《說劍》詩:“幽質獄中埋,神人水心守。” 宋 王安石 《平甫游金山同大覺見寄相見後次韻》之二:“ 漳南 開士好叢林,慧劍何年出水心。” 明 唐寅 《游金山》詩:“孤嶼崚嶒插水心,亂流擕酒試登臨。”《花月痕》第六回:“ 小岑 、 劍秋 陪著 荷生 一船。一會盪入水心,遙望著曠遠芊綿,水煙凝碧。”
(2).見“ 水心劍 ”。
(3). 宋 葉適 的別號。 適 晚年居 永嘉 城外 水心村 ,人稱 水心先生 。
名相
1.有名的宰相。 2.佛教語。耳可聞者曰名,眼可見者曰相。由來
(1)
(2) 事情發生的原因
(3) 歷來;自始以來;從發生到目前
由來已久
現成
本來已有的,已準備好的;亦指已有或準備好的事物可出售或使用的
現成服裝
逝者如斯
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後用以謂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 晉 陸機 《順東西門行》:“感朝露,悲人生,逝者如斯安得停!” 宋 蘇軾 《前赤壁賦》:“客亦知夫水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花月痕》第五回:“逝者如斯,竟成千古,人如可作,重訂三生。”
不捨
見“ 不捨 ”。
亦作“ 不捨 ”。1.不停止。《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荀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宋 蘇軾 《司馬溫公行狀》:“躬親庶務,不捨晝夜。”
(2).不放棄;不忍離開。《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 劉官人 不捨,搶出門來,一徑趕到廚房裡。” 巴金 《抹布集·第二的母親》:“她露出不捨的樣子,把我送上轎。”
(3).不饒恕。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七:“囑付 紅娘 ,你管取您姐姐,休教覓生覓死,自推自攧。有些兒好弱,你根柢不捨!”《七國春秋平話》卷下:“ 伯楊 曰:‘ 孫子 欺吾,吾心不捨。’”
長懷
(1).遐想,悠思。 漢 劉向 《九嘆·遠逝》:“情慨慨而長懷兮,信上皇而質正。” 三國 魏 嵇康 《秀才答》詩之四:“感寤長懷,能不永思。” 南朝 梁 江淹 《恨賦》:“齎志沒地,長懷無已。”
(2).猶永歸。謂一去不返。《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馳波跳沫,汩濦漂疾,悠遠長懷,寂漻無聲,肆乎永歸。”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懷’亦‘歸’,變文耳。”
尼父
亦稱“ 尼甫 ”。對 孔子 的尊稱。 孔子 字 仲尼 ,故稱。《左傳·哀公十六年》:“旻天不弔,不憖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 尼父 !無自律。” 漢 班固 《 * 通·聖人》:“ 孔子 反宇,是謂 尼甫 。” 唐 李涉 《懷古》詩:“ 尼父 未適 魯 ,屢屢倦迷津。” 明 馮夢龍 《<山歌>敘》:“ 桑間 濮 上,《國風》刺之, 尼父 録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