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刺加鎮國山詩

作者:朱棣 朝代:明代

滿刺加鎮國山詩原文

西山鉅海中國通,輸天灌地億載同。

沐日浴月光景融,雨崖露□草木濃。

金花寶鈿生青紅,有國於茲民俗雍。

王好善義思朝宗,願比內郡依華風。

出入導從張蓋重,儀文裼襲禮虔恭。

大書貞石表爾忠,爾國西山永鎮封。

山君海伯翕扈從,皇考陟降在彼穹。

後天監視久益隆,爾眾子孫萬福崇。

詩詞問答

問:滿刺加鎮國山詩的作者是誰?答:朱棣
問:滿刺加鎮國山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朱棣的名句有哪些?答:朱棣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一部 出處:明詩紀事 甲簽·卷一(上)

參考注釋

西山

(1).西方的山。《易·隨》:“王用享於西山。”引申為日入處。 漢 王粲 《從軍詩》之三:“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文選·李密<陳情事表>》:“但以 劉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李善 注引 揚雄 《反騷》:“臨 汨羅 而自隕兮,恐日薄於西山。”

(2).山名。指 首陽山 。在今 山西省 永濟縣 南。相傳 伯夷 、 叔齊 隱居於此。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四八:“是以吞縱之彊不能反蹈海之志,漂櫓之威不能降 西山 之節。”參見“ 西山餓夫 ”。

(3).山名。在 江西省 新建縣 西,一名 南昌山 ,即古 散原山 。 唐 王勃 《滕王閣序》:“畫棟朝飛 南浦 雲,珠簾暮捲 西山 雨。”

(4).山名。在 四川省 北部,為 岷山 主峰。也稱 雪嶺 。 唐 李白 《思邊》詩:“今歲何時妾憶君, 西山 白雪暗 秦 雲。” 唐 杜甫 《野望》詩:“ 西山 白雪 三城 戍, 南浦 清江 萬里橋 。”

(5).山名。 北京市 西郊群山的總稱。南起 拒馬山 ,西北接 軍都山 。有 百花山 、 靈山 、 妙峰山 、 香山 、 翠微山 、 盧師山 、 玉泉山 等峰,林泉清幽,為京郊名勝地。

(6).山名。在 雲南省 昆明市 西南, 滇池 西岸,一稱 睡佛山 。有 華亭寺 、 太華寺 、 三清閣 、 龍門 諸勝和 聶耳 墓、 李公朴 的衣冠冢。風景優美,有“睡美人”之稱。

(7).山名。在 江蘇省 吳縣 西南,即 洞庭西山 ,古稱 包山 ,為 太湖 中最大島嶼。有 縹緲峰 、 銷夏灣 、 林屋洞 諸名勝。

鉅海

大海。 唐 韓愈 《送竇從事序》:“連山隔其陰,鉅海敵其陽。”《新唐書·李密傳》:“南限鉅海,北阻彊胡。”

中國通

研究中國及其政府的專門學者或觀察家。亦稱“中國問題專家”

灌地

古代祭祀的一種儀式。把酒灑在地上,求神降臨。 漢 班固 《 * 通·考黜》:“陽達於牆屋,陰入於淵泉,所以灌地降神也。”《通典·樂七》:“ 殷 人求陽, 周 人求陰,今已絶灌地之禮,宜在求陽之義。”

億載

億年。 漢 班固 《西都賦》:“圖皇基於億載,度宏規而大起。” 三國 吳 韋昭 《博奕論》:“且以 西伯 之聖, 姬公 之才,猶有日昃待旦之勞,故能隆興 周 道,垂名億載。” 晉 陸機 《文賦》:“伊茲文之為用,固眾理之所因,恢萬里而無閡,通億載而為津。”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億載萬年,無敢余侮。”《宋史·樂志八》:“玉帛非馨期感格,降康億載保登平。”

沐日浴月

謂受日月光華的潤澤。傳說 禹 登 南嶽 ,獲金簡玉字之書,有文曰:“ 祝融 司方發其英,沐日浴月百寶生。”《花月痕》第四九回:“沐日浴月,妖氣盡豁。脫履人間,天高地濶。” 清 秋瑾 《寶刀歌》:“沐日浴月百寶光,輕生七尺何昂藏。”參閱 南朝 宋 庾仲雍 《荊州記》、《湘中記》。

光景

(1) 一下,左右——表示估計

(2) 一般的情況

今天太悶熱,光景要下雨

(3) 表示大約的時間或數量

別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鐘光景。——《裝在套子裡的人》

草木

(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變化,草木蕃。” 唐 韓愈 《送李願歸盤谷序》:“ 太行 之陽有 盤谷 , 盤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鮮少。” 明 劉基 《<悅茂堂詩>序》:“故人不得其性則痛,鳥獸不得其性則瘏,草木不得其性則萎以枯。”

(2).指荒野。《韓非子·說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餓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賤。多用作自謙之詞。 唐 陳子昂 《諫刑書》:“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蘇軾 《笏記》之一:“徒傾艸木之心,莫報乾坤之施。”

金花

(1).指色彩金黃艷麗、不易敗落的花朵。 北周 庾信 《玉帳山銘》:“玉策難移,金花不落。” 唐 王建 《宮中調笑詞》之二:“胡蝶,胡蝶,飛上金花枝葉。” 明 王世貞 《人日病起作》詩:“柏憶金花煖,梅憐玉樹新。”

(2).指器物衣履上雕刻、繡制的花飾。《南史·魚弘傳》:“有眠床一張……通用銀鏤金花壽福兩重為腳。” 唐 杜甫 《陪柏中丞觀宴將士》詩之二:“繡段裝簷額,金花帖鼓腰。” 宋 蘇軾 《春帖子詞·皇太后閣四》:“翠管銀罌傳故事,金花綵勝作新年。”

(3).指頭暈眼花或憤怒時出現在眼前的像星星的小光點。 茅盾 《子夜》一:“‘邪魔呀’, 吳老太爺 似乎這么喊,眼裡迸出金花。” 楊朔 《三千里江山》第三段:“他從土裡鑽出來,只覺地像翻了個過兒,腦袋星星的,亂迸金花,一時想不起為什麼跑到這兒。”

(4).見“ 金花銀 ”。

(5).見“ 金花牋 ”。

(6).見“ 金花帖子 ”。

(7).見“ 金華夫人 ”。

寶鈿

以珠寶鑲嵌。《新唐書·車服志》:“起梁帶之制:三品以上,玉梁寶鈿,五品以上,金梁寶鈿。”《新唐書·諸夷蕃將傳·阿史那社尒》:“ 太宗 美其廉,賜 高昌 寶鈿刀。” 明 張羽 《席上聞歌妓》詩:“淺按紅牙拍,輕和寶鈿箏。”

花鈿。以金翠珠玉製成的花朵形婦女首飾。 唐 張柬之 《東飛伯勞歌》:“誰家絶世綺帳前,艷粉紅脂映寶鈿。” 唐 戎昱 《送零陵妓》詩:“寶鈿香娥翡翠裙,裝成掩泣欲行雲。”《新唐書·車服志》:“﹝命婦之服﹞兩鬢飾以寶鈿。”

青紅

青色和紅色。常用以指代顏料、胭脂粉黛、彩霞、燈彩等。 唐 韓愈 《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詩:“粉牆丹柱動光彩,鬼物圖畫填青紅。”《宋史·奸臣傳二·蔡攸》:“或侍曲宴,則短衫窄袴,塗抹青紅。” 宋 王安石 《梁王吹台》詩:“仰不見王處,雲間指青紅。” 清 曹寅 《暢春苑張燈賜宴歸舍》詩:“久慙衰病承貂珥,乍眩青紅列只孫。”

於茲

(1).在此。《書·盤庚上》:“我王來,既爰宅於茲。” 孔 傳:“言 祖乙 已居於此。” 明 胡應麟 《詩藪·遺逸中》:“殘珠剩玉,淪沒淵海,能亡三嘆?因識其目於茲雲。”

(2).於今,至今。 漢 東方朔 《非有先生論》:“虛心定志,欲聞流議者,三年於茲矣。” 晉 潘岳 《懷舊賦》:“不歷 嵩丘 之山者,九年於茲矣。” 唐 韓愈 《祭侯主簿文》:“我狎我愛,人莫與夷,自始及今,二紀於茲。”

(3).當今,今世。《漢書·司馬相如傳》:“休烈顯乎無窮,聲稱浹乎於茲。” 顏師古 註:“於茲,猶言今茲也。”

吁嗟;嘆息。 漢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銘》:“於茲先生,秉德恭勤。”

(1).至今。《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 南朝 梁 任昉 《天監三年策秀才文》:“朕立諫鼓、設謗木,於茲三年矣。”

(2).在此。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執銓以平,御煩以簡。 裴楷 清通, 王戎 簡要,復存於茲。”

民俗

民眾的習慣;民間風俗

好善

(1).猶好尚。《周禮·夏官·合方氏》:“除其怨惡,同其好善。” 鄭玄 註:“所好所善,謂風俗所高尚。”

(2).樂於為善。《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子西 長而好善。”《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包龍圖公案斷歪烏盆傳》:“且説 耿婆 心好善,早間唸佛夜看經。”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舍緣豆》:“四月八日,都人之好善者,取青黃豆數升,宣佛號而拈之。”

(3).謂樂聞善言。《孟子·告子下》:“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

朝宗

(1).古代諸侯春、夏朝見天子。後泛稱臣下朝見帝王。《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 唐 李舟 《為崔大夫請入奏表》:“將臨元會之期,倍切朝宗之戀。” 宋 陸游 《福建到任謝表》:“鹹造在廷,甫遂朝宗之願。” 明 李攀龍 《上朱大司空》詩:“轉餉十年軍國壯,朝宗萬里帝圖雄。”

(2).指下屬進見長官。 晉 陶潛 《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太傅 河南 褚裒 ,簡穆有器識,時為 豫章 太守,出朝宗 亮 ( 庾亮 )。”

(3).比喻小水流注大水。《書·禹貢》:“ 江 漢 朝宗于海。” 孔穎達 疏:“朝宗是人事之名,水無性識,非有此義。以海水大而 江 漢 小,以小就大,似諸侯歸於天子,假人事而言之也。” 唐 張九齡 《餞王司馬入計同用洲字》詩:“獨嘆 湘江 水,朝宗向北流。” 清 李漁 《奈何天·崖略》:“造物從來不好色,磨滅佳人,使盡罡風力。萬淚朝宗 江 海溢,天公只當潮和汐。” 黃藥眠 《我夢》詩:“我夢作羽薄的白雲,飄流光海無蹤--但我終是江波一滴,向著大海朝宗!”

華風

(1).指 漢 族或中原的風俗。《宋書·魯爽傳》:“﹝ 魯爽 ﹞幼染殊俗,無復華風。” 宋 蘇轍 《移岳州謝狀》:“臣見具舟前往,自爾稍近華風,遂脫瘴死。” 清 趙翼 《經臨途次雜紀以詩》之三:“華風濡染變狉獉,光氣將開色色新。”

(2).浮華的文風。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中》:“尋 宇文 初習華風,事由 蘇綽 。至於軍國詞令,皆準《尚書》。”

(3).猶光風。天日清明時的和風。 唐 李賀 《高軒過》詩:“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

出入

不符之處,差距

有出入

導從

(1).古時帝王、貴族、官僚出行時,前驅者稱導,後隨者稱從,因謂之導從。《後漢書·輿服志上》:“公卿以下至縣三百石長導從,置門下五吏:賊曹、督盜賊、功曹,皆帶劍,三車導;主簿、主記,兩車為從。”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裴珙》:“有貴人,導從甚盛。” 吳晗 《朱元璋傳》第四章一:“具皇帝鹵簿儀仗威儀導從,到太廟追尊四代祖父母、父母為皇帝皇后,再祭告社稷。”

(2).泛指前導與後衛。《水滸傳》第八二回:“軍士導從,儀衛不斷,直至 忠義堂 前下馬。”

張蓋

張開傘蓋;打傘。《史記·商君列傳》:“ 五羖大夫 之相 秦 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晉書·天文志上》:“天員如張蓋,地方如棊局。” 唐 李賀 《瑤華樂》:“列斾如松,張蓋如輪。”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刑部·熱審之始》:“又至 成化 間,定五年一大恤,命司禮掌印內臣主之,出則張蓋列騎,正坐於棘寺堂。”或曰,戴席帽謂之“張蓋”。參閱 宋 無名氏《釋常談》。

儀文

禮儀形式。 唐 張九齡 《請行郊禮疏》:“聖朝典則,盛世儀文,亦云鹹備,可謂無遺矣。”《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燈燭輝煌,儀文璀璨,好不富貴!”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先生襟懷蕭散,僕亦倦於儀文,但得神交,何必定在形骸之內耶!”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蔡專使元培代表布 * 文》:“ 京 津 之輿論……大抵於 袁公 南行就職之舉,甚為輕視,或謂之儀文,或謂之少數人之意見。”

裼襲

(1).古代禮服之制:袒外衣而露裼衣,且不盡覆其裘,謂之裼;不裼,謂之襲。盛禮以襲為敬;非盛禮以裼為敬。《禮記·表記》:“裼襲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瀆也。” 鄭玄 註:“不相因者,以其或以裼為敬,或以襲為敬。禮盛者,以襲為敬,執 * 之屬也;禮不盛者,以裼為敬,受享是也。” 孔穎達 疏:“行禮之時,禮不盛者,則露見裼衣;禮盛之時,則重襲上服。是行禮初盛則襲衣,禮不盛則裼衣,是裼襲不相因也……其行禮之時,或初襲而後裼,或初裼而後襲。所以然者,欲使人民無相褻瀆使禮相變革也。” 唐 白居易 《沿革禮樂策》:“以玉帛俎豆為數,以周旋裼襲為容。” 明 歸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至於冠、婚、喪祭、燕射、士相見之禮,可得而議也,所以周旋裼襲,升降俯仰者,聖人能議之而不能為之也。”

(2).指穿著禮服。《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他看了,連忙道‘請’。 安公子 早已裼襲而來。”

虔恭

誠敬。《漢書·敘傳下》:“ 秺侯 狄 孥,虔恭忠信。”《晉書·袁瓌傳》:“陛下以聖明臨朝,百官以虔恭蒞事。” 明 沉鯨 《雙珠記·術士玄謀》:“苦刑期已迫,無門訴控。致虔恭欲求轉日回天策,歷盡關山幾萬重。” 茅盾 《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也只有從早餐的牛奶里太太可以表現她是怎樣虔恭地‘回到廚房’。”

大書

曲藝中的一種,如評書、彈詞等

貞石

堅石。亦作碑石的美稱。 南朝 齊 王屮 《頭陀寺碑文》:“勝幡西振,貞石南刊。” 宋 王禹偁 《刻石為丘行恭贊序》:“ 貞觀 中,思念功臣,追琢貞石,具人馬之狀,立陵闕之前,以勸後人,垂之不朽。” 魯迅 《且介亭雜文·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敢契貞石,以勵後昆。”

山君

(1).老虎。舊以虎為山獸之長,故稱。《說文·虎部》:“虎,山獸之君。”《駢雅·釋獸》:“山君,虎也。” 清 黃景仁 《圈虎行》:“何物市上游手兒,役使山君作兒戲。”

(2).山神。《史記·孝武本紀》:“ 泰一 、 皋山 山君 、 地長 用牛。” 張守節 正義:“三並神名。” 宋 蘇軾 《宸奎閣碑銘》:“咨爾東南,山君海王,時節來朝,以謹其藏。” 元 袁桷 《題李廷弼歸安去思碑》詩:“山君水神各有職,樂意禽魚兩相得。” 明 張羽 《送呂道士》詩:“山君驅虎去,童子報丹成。”

海伯

傳說中的海神。 晉 葛洪 《枕中書》:“ 屈原 為海伯,統領八海。”

扈從

隨侍皇帝出巡的人員

扈從橫行,出乎四校之中。——司馬相如《上林賦》

皇考

(1).古代對已故曾祖的尊稱。《禮記·祭法》:“曰皇考廟。” 孔穎達 疏:“曰皇考廟者,曾祖也。” 清 黃宗羲 《金石要例·書祖父例》:“ 范育 《呂和叔墓表》稱曾祖為皇考。”

(2).父祖的通稱。《詩·周頌·雝》:“假哉皇考,綏予孝子。” 孔穎達 疏:“考者,盛德之名,可以通其父祖……此與《閔予小子》非曾祖,亦云皇考者,以其散文取尊君之義,故父祖皆得稱之。”

(3).對亡父的尊稱。《禮記·曲禮下》:“祭……父曰皇考,母曰皇妣。”《楚辭·離騷》:“帝 高陽 之苗裔兮,朕皇考曰 伯庸 。” 王逸 註:“皇,美也;父死稱考。”《南史·宋紀上·武帝》:“皇考 翹 ,字 顯宗 ,郡功曹。” 宋 歐陽修 《瀧岡阡表》:“惟我皇考 崇公 卜吉於 瀧岡 之六十年,其子 修 始克表於阡。” 宋徽宗 始專用於皇家。《日下尊聞錄·西峰秀色》:“﹝ 高宗 純皇帝 ﹞詩註:‘是地軒爽明敞,戶對 西山 ,皇考最愛居此。’”《清史稿·世祖紀二》:“皇考賓天,朕止六歲。”

陟降

(1).升降,上下。《詩·大雅·文王》:“ 文王 陟降,在帝左右。” 朱熹 集傳:“蓋以 文王 之神在天,一升一降,無時不在上帝之左右,是以子孫蒙其福澤,而君有天下也。” 馬瑞辰 通釋:“《集傳》之説是也……古者言天及祖宗之默佑,皆曰陟降。《敬之》詩曰:‘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土,日監在茲。’此言天之陟降也。《閔予小子》詩曰:‘念茲皇祖,陟降庭止。’《訪落》詩曰:‘紹庭上下,陟降厥家。’此言祖宗之陟降也。天陟降, 文王 之神亦隨天神為陟降。故曰‘ 文王 陟降,在帝左右’。”後因以為祖宗神靈暗中保佑之義。 唐 包佶 《祀雨師樂章·迎神》:“陟降左右,誠達幽圓。” 宋 陳亮 《重華宮正謝表》:“付託得人,爰上 唐 家之壽;陟降在帝,孰知 文後 之聲!” 清 唐孫華 《石鼓歌》:“ 尼父 尊 周 本素志,陟降或有神靈游。”

(2).猶往來。 唐 柳宗元 《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鄭序》:“今則囊如懸罄,傭室寓食。方將適千里求仁人,被冒畏景,陟降棧道。”《續資治通鑑·宋仁宗天聖五年》:“大禮史 王曾 言:‘皇帝執玉被袞,酌獻七室,而每室奏樂章,恐陟降為勞,請節宮架之奏。’” 王國維 《觀堂集林·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古又有陟降一語,古人言陟降猶今人言往來,不必兼陟與降二義。”

(3).謂中晷影的長短變化。《新唐書·歷志三上》:“中晷長短,謂之陟降。景長則夜短,景短則夜長。積其陟降,謂之訊息。”

後天

(1) 明天的明天

大後天

(2) 出生以後獲得

後天免疫

監視

(1) 從旁監察注視

監視我們所有重型轟炸機的雷達站

(2) 監督

子孫

(1) 兒子和孫子

子孫荷擔者三夫。——《列子·湯問》

(2) 泛指後代

子孫相繼為王。——《戰國策·趙策》

(3) 又

子孫侯者。

人主之子孫。

遠者及其子孫。

萬福

古代婦女行的敬禮,兩手輕輕抱拳在胸前右下側上下移動,同時略做鞠躬的姿勢

詩詞推薦

滿刺加鎮國山詩原文_滿刺加鎮國山詩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