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台原文
安鄉古下邑,公偶混跡居。
編茅閱古今,清澄涔澧瀦。
波濤入胸中,萬甲時卷舒。
坐吞八1-1九澤,去作宋真儒。
西師出緒餘,膽已寒氈廬。
軍中但歌范,誰識舊陶朱。
大賢方窮時,隱憂在江湖。
功成等糟粕,況復堂上書。
我來拜遺像,悲風生黃壚。
公今倘無死,此地正堪娛。
詩詞問答
問:讀書台的作者是誰?答:劉子澄
問:讀書台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劉子澄的名句有哪些?答:劉子澄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2. 同上書卷三五
參考注釋
下邑
下縣。古代縣分三等:糧十萬石以下為上縣,六萬石以下為中縣,三萬石以下為下縣
彈丸下邑。——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混跡
雜身其間
古今
古代和現代
古今差異
清澄
清明;清澈
秋月清澄
湖水清澄
波濤
(1) 江湖海中的 * 浪
(2) 一種大涌浪,尤指出現在外海的
閃爍著陽光的波濤上下翻騰
胸中
心中。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狀態。《孟子·離婁上》:“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史記·蘇秦列傳》:“是故明主外料其敵之彊弱,內度其士卒賢不肖,不待兩軍相當而勝敗存亡之機固已形於胸中矣。” 明 王守仁 《泛海》詩:“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兒女英雄傳》第一回:“臉上一團正氣,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誠。”
卷舒
(1).捲起與展開。 唐 韓愈 《符讀書城南》詩:“燈火稍可親,簡編可卷舒。” 元 龍輔 《龍輔女紅餘志·玳瑁屏》:“陽文張玳瑁屏風,黃金為屈膝,長七尺,廣二丈,可以卷舒。”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葉子戲》:“凡文字有備檢用者,捲軸難數卷舒,故以葉子寫之。”
(2).猶進退;隱顯。 漢 劉向 《列女傳·王章妻女》:“君子謂 王章 妻知卷舒之節。” 唐 韓愈 《遣興聯句》詩:“ 蘧 寧 知卷舒, 孔 顏 知行藏。” 元 劉祁 《歸潛堂記》:“蓋君子之道以時卷舒,得其時不進為固,失其時而強進為狂。”
捲縮和伸展。《淮南子·原道訓》:“幽兮冥兮,應無形兮;遂兮洞兮,不虛動兮。與剛柔卷舒兮。與陰陽俛仰兮。” 高誘 註:“卷舒,猶屈伸也。”
九澤
(1).九州的湖泊。《書·禹貢》:“九川滌源,九澤既陂。” 孔穎達 疏:“九澤,九州之澤。”
(2).特指北方的湖泊。《淮南子·時則訓》:“北方之極,自九澤窮夏晦之極,北至令正之谷。” 高誘 註:“九澤,北方之澤。夏,大也。晦,暝也。”
(3).古代的九大湖泊。《周禮·夏官·職方氏》澤、藪並稱,其名稱及位置如下: 揚州 : 具區 ; 荊州 : 雲夢 ; 豫州 : 圃田 ; 青州 : 望諸 ; 袞州 : 犬野 ; 雍州 : 弦蒲 ; 幽州 : 貕養 ; 翼州 : 楊紆 ; 并州 : 昭餘祁 。
(4).泛稱深淵湖泊。 晉 王齊之 《薩陀波侖贊》:“龍潛九澤,文明未接。” 宋 曾鞏 《一鶚》詩:“勢疑空山竭九澤,殺氣已應太白高。”
真儒
真正的儒者。猶大儒。 漢 揚雄 《法言·寡見》:“如用真儒,無敵於天下。” 唐 韓愈 《答殷侍御書》:“每逢學士真儒,嘆息踧踖,愧生於中,顏變於外,不復自比於人。”《宋史·道學傳一·程顥》:“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無真儒,則貿貿焉莫知所之,人慾肆而天理滅矣。” 清 姚瑩 《朝議大夫刑部郎中加四品銜從祖惜抱先生行狀》:“ 宋 之時,真儒乃得聖人之旨,羣經略有定説。”
西師
西方國家的軍隊。 春秋 時 晉 指 秦 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
寒氈
亦作“ 寒氊 ”。 1.《新唐書·文藝傳中·鄭虔》:“﹝ 鄭虔 ﹞在官貧約甚,澹如也。 杜甫 嘗贈以詩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雲。”後以“寒氈”形容寒士清苦的生活。 明 王世貞 《鳴鳳記·拜謁忠靈》:“數載困寒氈,遭遇明揚簡微賤。”
(2).指清苦的讀書人。 清 錢謙益 《蔣允儀父弘憲原任戶部貴州清吏司署員外郎事主事加贈奉直大夫制》:“澹泊自將,不改寒氈之雅志。”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兩浙校官集》:“其詩集於 鹹豐 告成,雖采輯未徧,而發潛闡幽,琳瑯滿目,亦足為寒氊生色。”
但歌
漢 魏 時無伴奏歌曲名。《晉書·樂志下》:“但歌,四曲,出自 漢 世。無絃節,作伎最先唱,一人唱,三人和。 魏武帝 尤好之。時有 宋容華 者,清徹好聲,善唱此曲,當時之特妙。自 晉 以來不復傳,遂絶。”
陶朱
即 陶朱公 。後泛指大富者。《韓非子·解老》:“夫棄道理而忘舉動者,雖上有天子諸侯之勢尊,而下有 猗頓 、 陶朱 、 卜祝 之富,猶失其民人而亡其財資也。” 晉 葛洪 《抱朴子·論仙》:“然不可以 黔婁 、 原憲 之貧,而謂古者無 陶朱 、 猗頓 之富。” 明 王錂 《尋親記·告借》:“富足堪並於 陶朱 ,機謀不下於 黃石 。” 郁達夫 《題友人鄭泗水半閒居》詩:“難道半閒還治產,五湖大業比 陶朱 。”參見“ 陶朱公 ”。
大賢
非常有道德才能的人
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隱憂
內心裡的憂愁;憂痛
糟粕
造酒剩下的渣滓。比喻廢棄無用的事物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況復
亦作“況復”。1.更加;加上。 隋煬帝 《白馬篇》:“本持身許國,況復武功彰。” 唐 杜甫 《寄杜位》詩:“干戈況復塵隨眼,鬢髮還應雪滿頭。” 明 梁辰魚 《於虎丘殿階遇張月容》曲:“眼波橫,況復香肩偷憑。”
(2).何況,況且。《陳書·江總傳》:“況復才未半古,屍素若茲。” 唐 馬總 《意林·傅子》:“蜘蛛作羅,蜂之作窠,其巧亦妙矣,況復人乎?” 唐 劉駕 《寄遠》詩:“得書喜猶甚,況復見君時。”
(3).仿佛,好像。 唐 寒山 《詩》之一三四:“呼之迴面視,況復不相識。”
堂上
(1) 尊長居住的地方。
拜夫人於堂上。——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2) 父母居住的正房
堂上啟阿母。——《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堂上阿奶僅汝扶持。——清· 袁枚《祭妹文》
遺像
死者生前的照片或畫像
悲風
使人倍覺淒涼的風聲
高樹多悲風。——魏· 曹植《野田黃雀行》
黃壚
亦作“黃盧”。亦作“黃廬”。亦作“黃爐”。1.猶黃泉。《淮南子·覽冥訓》:“上際九天,下契黃壚。” 高誘 註:“上與九天交接,下契至黃壚,黃泉下壚土也。”《淮南子·兵略訓》:“放乎九天之上,蟠乎黃盧之下。” 晉 陸雲 《晉故散騎常侍陸府君誄》:“永棄高廈,黃廬是館。” 明 楊珽 《龍膏記·巧遘》:“幸今日相逢故人,便九地黃壚含笑。” 清 唐孫華 《張母陳太孺人貞節》詩:“旌命下九閶,恩綸賁黃壚。”
(2).墳墓。 宋 范成大 《伊尹墓》詩:“三尺黃壚直棘邊,此心終古享皇天。”原題註:“在 空桑 北一里,有磚堠刻雲‘ 湯 相 伊公 之墓’。相傳墓左右生棘,皆直如矢。” 清 唐孫華 《維揚舟中作》詩:“黃壚處處提簞食,緑柳村村掛紙錢。”
(3).大地;地球。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傳略》:“悠悠蒼天,蕩蕩黃壚,抱愚忱以埋幽壤,吾兄弟之志存焉。” 章炳麟 《西歸留別中東諸君子》詩:“黃壚此摶摶,神州眇一粟。”
(4).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傷逝》載:“﹝ 王濬沖 ﹞乘軺車,經 黃公 酒壚下過,顧謂後車客:‘吾昔與 嵇叔夜 、 阮嗣宗 共酣飲於此壚……自 嵇生 夭、 阮公 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後世因用“黃壚”作悼念亡友之辭。 唐 陳子昂 《祭孫府君文》:“白馬故人,青烏送往,素車永訣,黃爐誰賞?” 明 夏完淳 《聞大鴻仲熊訃》詩:“叩閽應有路,兄弟竟齊游。盱眕同時盡, 褒 融 一日收。黃壚人已變,清淚夢中流。” 郭沫若 《東風集·謁延安烈士陵園》:“拜罷黃壚聞笑語,英雄人物看今朝。”
無死
(1).謂長生不死。《左傳·昭公二十年》:“公曰:‘古而無死,其樂若何?’ 晏子 對曰:‘古而無死,則古之樂也,君何得焉!’” 唐 柳宗元 《東明張先生墓誌》:“歘然與神鬼為偶,頑然以木石為類,倥侗而不實,窮老而無死。” 宋 文天祥 《過零丁洋》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別死。《左傳·襄公十七年》:“ 齊 人獲 臧堅 。 齊侯 使 夙沙衛 唁之,且曰‘無死’。”《左傳·哀公三年》:“秋, 季孫 有疾,命 正常 曰:‘無死。’”
(3).佛教語。猶言不滅。 南朝 宋 朱廣之 《咨顧道士夷夏論》:“無生之教賒,無死之化切……無生即無死,無死即無生。”《法苑珠林》卷一一二:“若人能捨酒,正行於法戒。彼到第一處,無死無生處。”
此地
這裡,這個地方。 唐 駱賓王 《於易水送人》詩:“此地別 燕丹 ,壯士髮衝冠。”《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我初到此地,並不曾認得一個人。” 洪深 《抗戰十年來中國的戲劇運動與教育》:“集合在此地的都是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