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仙子圖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題仙子圖原文

紫芝瑤草滿丹山,特向高峰取次攀。

披荔不須霞作帔,帶蘿何用玉為鬟。

綠華去後留條脫,洛浦逢時解佩環。

行地暫辭鸞鶴駕,五銖衣袖接仙班。

詩詞問答

問:題仙子圖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題仙子圖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題仙子圖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刪韻 出處: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十三

參考注釋

紫芝

(1).真菌的一種。也稱木芝。似靈芝。菌蓋半圓形,上面赤褐色,有光澤及雲紋;下面淡黃色,有細孔。菌柄長,有光澤。生於山地枯樹根上。可入藥,性溫味甘,能益精氣,堅筋骨。古人以為瑞草。道教以為仙草。 漢 王充 《論衡·驗符》:“ 建初 三年, 零陵 泉陵 女子 傅寧 宅,土中忽生芝草五本,長者尺四五寸,短者七八寸,莖葉紫色,蓋紫芝也。” 唐 歐陽詹 《珍祥論》:“紫芝產於 甘泉 ,自麟呈於 雍祠 。”《資治通鑑·後梁均王貞明元年》:“ 延彬 治 泉州 十七年,吏民安之。會得白鹿及紫芝,僧 浩源 以為王者之符。”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五·芝》。

(2).比喻賢人。《淮南子·俶真訓》:“ 巫山 之上,順風縱火,膏夏紫芝,與蕭艾俱死。” 高誘 註:“膏夏、紫芝皆喻賢智,蕭、艾,賤草。皆喻不肖。”《舊唐書·楊炎傳》:“丁憂,廬於墓前,號泣不絶聲,有紫芝、白雀之稱,義表其門閭。”

瑤草

(1).傳說中的香草。 漢 東方朔 《與友人書》:“相期拾瑤草,吞日月之光華,共輕舉耳。” 唐 李賀 《天上謠》:“ 王子 吹笙鵝管長,呼龍耕煙種瑤草。” 魯迅 《墳·雜憶》:“我當時的意思……並不是從什麼‘藝術之宮’里伸出手來,拔了海外的奇花瑤草,來移植在 華 國的藝苑。”

(2).泛指珍美的草。《文選·江淹<從冠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峰>詩》:“瑤草正翕赩,玉樹信蔥青。” 呂向 註:“瑤草、玉樹,皆美言之。” 金 元好問 《春風來》詩:“春風來時瑤草芳,緑池珠樹宿鴛鴦。” 明 袁中道 《武當》詩之二:“ 秦 敦 漢 鼎存膚骨,瑤草瓊枝作鬘鬟。”

(3).被雪覆蓋的草。 宋 蘇軾 《蔡州道遇雪》詩:“三徑瑤草合,一缾井花溫。” 清 汪懋麟 《人日同諸子游平山堂大雪驟至》詩:“喜勝褰瑤草,狂思倒葛巾。”

丹山

(1).南方當日之地。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賦》:“非 丹山 之赫曦,聞琴瑟之空音。”參見“ 丹穴 ”。

(2).古謂產鳳之山名。《呂氏春秋·本味》:“ 流沙 之西, 丹山 之南,有鳳之丸, 沃 民所食。”《說唐》第十三回:“鳳翅展 丹山 ,天下鹹欣瑞兆。”參見“ 丹穴 ”。

(3).山名。在今 湖北 宜都縣 西。《北堂書鈔》卷一五一引 晉 袁山松 《宜都記》:“郡西北四十里有 丹山 。山間時有赤氣籠林,嶺如丹色,因名 丹山 。”

(4).地名。指 丹州 ,在今 陝西 宜川縣 東北。 北周 庾信 《周上柱國宿國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校戰 丹山 ,移營 白璧 。” 倪璠 註:“ 丹山 , 丹州 。”

高峰

最高點或最高部分。比喻事物發展的最高點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

攀登科學高峰

取次

亦作“ 取此 ”。1.隨便,任意。 晉 葛洪 《抱朴子·祛惑》:“此兒當興卿門宗,四海將受其賜,不但卿家,不可取次也。” 唐 杜甫 《送元二適江左》詩:“經過自愛惜,取次莫論兵。”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第一折:“兀的不取次棄捨,等閒拋掉。” 汪文溥 《子美囑題化佛化裝百相即柬亞子》詩:“有時西笑入 長安 ,七貴三公取次看。”

(2).草草,倉促。《敦煌變文集·葉淨能詩》:“何不揭氈看驗之?取此行麁疎法令。” 宋 陸游 《秋暑夜興》詩:“呼童持燭開藤紙,一首清詩取次成。” 元 朱庭玉 《青杏子·送別》曲:“腸斷處,取次作別離。”

(3).次序。 北齊 斛律羨 《北齊樂歌》:“日日飲酒醉,國計無取次。”

(4).謂次第,一個挨一個地;挨次。 元 揭傒斯 《山市晴嵐》詩:“近樹參差出,行人取次多。” 清 朱彝尊 《是日再入保和殿侍宴》詩:“妙舞娑盤歇,華鐘取次催。”

(5).尷尬,進退兩難。

不須

不用;不必。《後漢書·逸民傳·周黨》:“臣聞 堯 不須 許由 、 巢父 ,而建號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齊 ,而王道以成。” 唐 張志和 《漁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警世通言·萬秀娘仇報山亭兒》:“哥哥若到 襄陽府 ,怕你不須見我爹爹媽媽。”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養著四大盆石榴,兩盆夾竹桃,和許多不須費力而能開花的小植物。”

何用

(1).為什麼。《詩·小雅·節南山》:“國既卒斬,何用不監?” 孔穎達 疏:“何以不監察之而令相伐也?”《穀梁傳·莊公六年》:“何用弗受也?為以王命絶之也。”

(2).憑什麼;用什麼。《穀梁傳·僖公元年》:“是 齊侯 與? 齊侯 也。何用見其是 齊侯 也?” 漢 王充 《論衡·骨相》:“人曰命難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體。” 唐 韓愈 《食曲河驛》詩:“殺身諒無補,何用答生成?”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用、不須。《後漢書·孔融傳》:“ 文舉 舍我死,吾何用生為?” 唐 王泠然 《題河邊枯柳》詩:“今日摧殘何用道!數里曾無一株好。”《續資治通鑑·帝顯德元年》:“今皆國家臣子也,何用致疑!”《二刻拍案驚奇》第十七卷:“﹝ 景小姐 ﹞遂也回他一首,和其末韻雲……知音已有新裁句,何用重挑焦尾琴。” 魯迅 《故事新編·奔月》:“如果那時不去射殺它,留到現在,足可以吃半年,又何用天天愁飯菜?”

去後

以後。 明 朱權 《荊釵記·啟媒》:“昨聞故人 王景春 之子,堂試魁名,去後必有好處。”《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世人只知眼前貴賤,那知去後的日長日短。”

條脫

古代臂飾。呈螺旋形,上下兩頭左右可活動,以便緊松。一副兩個。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誥·運象·綠萼華詩》:“贈詩一篇並致火澣布手巾一枚、金玉條脫各一枚。條脫似指環而大,異常精好。” 唐 李商隱 《李夫人歌》:“蠻絲繫條脫,妍眼和香屑。”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辨誤》:“ 文宗 問宰臣:‘條脫是何物?’宰臣未對,上曰:‘《真誥》言, 安妃 有金條脫為臂飾,即金釧也。’” 明 陳繼儒 《枕譚·條脫》:“條脫,臂飾也。”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秀姑》:“女脫臂上紫金條脫為贈。”參閱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辨誤一》。

洛浦

(1). 洛水 之濱。 漢 張衡 《思玄賦》:“載 太華 之玉女兮,召 洛浦 之 宓妃 。” 宋 周邦彥 《燕歸梁·詠曉》詞:“曾經 洛浦 見驚鴻,關山隔,夢魂通。” 明 楊珽 《龍膏記·邪萌》:“虛飄飄暮雨朝雲,笑 宋玉 枉賦 巫山 神女;空渺渺春松秋菊,嘆 陳王 浪傳 洛浦 仙姝。”

(2).借指 洛神 。 唐 梁鍠 《名姝詠》:“臨津雙 洛浦 ,對月兩 嫦娥 。” 元 張可久 《寨兒令·題晴》曲:“珮環聲真 洛浦 ,水月面活 觀音 。”參見“ 洛神 ”。

逢時

謂遇上好時運。 唐 權德輿 《奉和張僕射朝天行》:“逢時自是山出雲,獻可還同石投水。” 明 唐順之 《丹陽別王道思》詩之三:“書生多落魄,羨子最逢時。”

解佩

見“ 解佩 ”。

(1).解下佩帶的飾物。 漢 劉向 《列仙傳·江妃二女》:“ 江妃 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遊於 江 漢 之湄,逢 鄭交甫 ,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人也,謂其僕曰:‘我欲下請其佩。’……遂手解佩與 交甫 。” 五代 李瀚 《蒙求》詩:“淵客泣珠, 交甫 解佩。” 宋 歐陽修 《玉樓春》詞:“聞琴解珮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 元 李裕 《次宋編修顯夫南陌詩四十韻》:“ 楚 女窺墻日, 文園 病渴年。合歡連組帶,解佩雜芳荃。” 清 鈕琇 《觚賸·河東君》:“蓋就新去故,喜極而悲,驗裠之恨方殷,解珮之情逾切矣。”

(2).佩是古代文官朝服上的飾物,因謂脫去朝服辭官為“解佩”。《文選·鮑照<擬古>詩》:“解佩襲犀渠,卷袠奉盧弓。” 李周翰 註:“佩,文服也。犀渠,甲也。袠,書衣也。盧弓,征伐之弓。謂棄筆從戎也。”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卷上:“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娥入寵,再盼傾國。”

(3).《漢書·龔遂傳》載: 宣帝 任 遂 為 勃海 太守,其地因歲飢,多盜劫。 遂 到任後,勸民務農桑,民有持帶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後因以稱買牛務農為“解佩”。 宋 蘇軾 《侄安節遠來夜坐》詩之三:“腰下牛閒方解佩,洲中奴長足為生。”參見“ 賣劍買牛 ”。

行地

(1).行於地上。《淮南子·人間訓》:“今人待冠而飾首,待履而行地。”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上:“ 蜀郡 有 萬里橋 , 玄宗 至而喜曰:‘吾常自知,行地萬里則歸。’”

(2).《易·坤》:“牝馬地類,行地無疆。” 王弼 註:“地之所以得無疆者,以卑順行之故也。乾以龍御天,坤以馬行地。” 孔穎達 疏:“以柔順為體,終無禍患,順行地無疆,不復窮已。”後以“行地”比喻坤德柔順。《後漢書·皇后紀贊》:“乘剛多阻,行地必順。”

(3).比喻威德之行。《管子·小匡》:“是故天下之於 桓公 ,遠國之民,望如父母,近國之民,從如流水。故行地滋遠,得人彌眾,是何也?懷其文而畏其武。”

(4).比喻處世實踐。《莊子·人間世》:“絶跡易,無行地難。” 王先謙 集解引 宣穎 云:“人之處世,不行易,行而不著跡難。”

(5).經行的地方。 宋 楊萬里 《見澹庵胡先生舍人》詩:“補天老手何須石,行地新堤早著沙。”

鸞鶴

亦作“ 鸞鸖 ”。1.鸞與鶴。相傳為仙人所乘。 南朝 宋 湯惠休 《楚明妃曲》:“驂駕鸞鶴,往來仙靈。” 唐 黃滔 《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煙霞蓊蔚於城隅,鸞鸖盤旋於林表。” 清 高鶚 《題友人山水障子》詩:“林下馬牛閒自放,嶺頭鸞鶴了無奇。”

(2).借指神仙。 唐 白居易 《酬趙秀才贈新登科諸先輩》詩:“莫羨 蓬萊 鸞鶴侶,道成羽翼自生身。”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八:“益彰 叔則 鸞鶴之姿,轉映 王恭 神仙之狀。” 明 王寵 《旦發胥口經湖中瞻眺》詩:“夙有邱壑向,緬懷鸞鶴蹤。”

五銖衣

亦稱“ 五銖服 ”。亦稱“ 五銑衣 ”。傳說古代神仙穿的一種衣服,輕而薄。 唐 穀神子 《博異志·岑文本》:“﹝ 文本 ﹞又問曰:‘衣服皆輕細,何土所出’對曰:‘此是上清五銖服。’” 唐 李商隱 《聖女祠》詩:“無質易迷三里霧,不寒長著五銖衣。” 明 邵璨 《香囊記·祈禱》:“貧道身微賤,……不著五銑衣,身披一幅絹。” 清 趙翼 《美人風箏》詩:“五銖衣薄太風流,細骨輕驅稱遠遊。”亦省作“ 五銖 ”。 唐 李涉 《寄荊娘寫真》詩:“五銖香帔結同心,三寸紅牋替傳語。” 清 陳維崧 《霓裳中序第一·詠水仙花》詞:“看盡人間,多少蜂蝶,五銖寒到骨。”

仙班

(1).天上仙人的行列。《雲笈七籤》卷一○三:“仙班既退,光明徧徹諸天焉。” 清 陳維崧 《賀新郎·毛卓人示我滿江紅詞數首中多養生家言作此戲柬》詞:“我自人間能倔強,碧霄宮,嬾逐仙班走。”

(2).指仙人之輩。《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小弟雖年少,浪遊江湖,閲人多矣,從不見先生珠輝玉映,真乃天上仙班。” 清 洪昇 《長生殿·情悔》:“祇是奴家恁般業重,敢仍望做 蓬萊 座的仙班?”

(3).借指朝班。 宋 黃庭堅 《同子瞻韻和趙伯充團練》詩:“金玉堂中寂寞人,仙班時得共朝真。” 明 王世貞 《武林遇李太僕歸省有贈》詩:“ 青門 四明 客,早晚向仙班?”

詩詞推薦

  • 乾隆清代〕將謂已立秋,縱熱不致甚。詎知婪尾炎,其力越勤恁。陰雨來無時,濕氣鬱漉滲。晴霽放陽光,蒸溽酷更審。豈無
  • 送孫隱之都官通判秀州

    梅堯臣宋代〕柳條枯落盡,不折意徘徊。泛汴趨殘水,到吳看早梅。無耽聽鶴唳,有信寄鴻來。聞說閭亭改,靈光化劫灰。
    題仙子圖原文_題仙子圖的賞析_古詩文
  • 秦樓月

    陳三聘宋代〕春膏集。新雷忽起龍蛇蟄。龍蛇蟄。柳塘風快,水流聲急。傷心有淚憑誰浥。尊前容易青衫濕。青衫濕。渡頭人去
    題仙子圖原文_題仙子圖的賞析_古詩文
  • 登狼山

    釋元肇宋代〕江南見山猶可惜,千里萬里行不極。江北見山絕可憐,三峰兩峰謾堆積。平生未識蜀道難,賴此為余雙眼碧。真人
  • 過黃源嶺

    陳宓宋代〕此是辭家第幾程,道由劍嶺出崢嶸。上穿密靄聞天語,下領浮雲作雨行。千仞直從人面起,一塵不向馬蹄生。雖慚
    題仙子圖原文_題仙子圖的賞析_古詩文
  • 以羔裘如濡洵美且侯韻為八詩送夾穀子括赴明

    戴表元宋代〕水耕當用牛,陸行當用馬。詩書無近功。平世安可舍。吾州兵荒來,冠蓋多苟且。
    題仙子圖原文_題仙子圖的賞析_古詩文
  • 次韻王倅大梵寺山亭夜雨

    張嵲宋代〕溪山含變態,可玩不可說。西嶺澹斜暉,前山明積雪。潭空游鱗出,景晏飛鳥絕。遠嶼上孤煙,平沙散疏樾。天涯
  • 賀新郎

    李昴英宋代〕過雨璇空濕。浩秋香、光浮桂菊,曉風吹入。柳系牙檣應小駐,草草還成勝集。又追趁、牡車原隰。照座玉人風骨
  • 獨秀山

    嚴瑄元代〕一峰秀色聳晴空,疊嶂層巒望不窮。萬仞劃開天半碧,五更先見日初紅。
  • 春情四首

    高翥宋代〕天涯海角水雲寬,人在吳頭楚尾間。彈徹箜篌難寄恨,海棠庭院獨憑闌。
  • 贈王君用求畫小屏

    衛博宋代〕先生本是談天口,雲夢胸中吞八九。一丘一壑未忘情,得之於心應之手。分裂玄圃翻蕭湘,鬼神夜泣蛟龍藏。興來
  • 新來子

    楊維楨元代〕君王有隱疾,掩鼻即生嗔。何處新來子,樊姬不妒人。
  • 題竹溪近藁二首

    劉克莊宋代〕□上翁新授□□,□□字字費精研。韓嬰豈敢為□□,郭象安能□□□。曾是嘔心多警語,或疑枕膝有奇傳。溪□
  • 翠雲岩·其一

    乾隆清代〕葉縟枝撐不計層,翹瞻渾似綠雲興。忽逢蒼鹿其間臥,借問可殊面壁僧。
  • 宿東亭曉興

    白居易唐代〕溫溫土爐火,耿耿紗籠燭。獨抱一張琴,夜入東齋宿。窗聲度殘漏,簾影浮初旭。頭養曉梳多,眼昏春睡足。負暄
    題仙子圖原文_題仙子圖的賞析_古詩文
  • 寄程教授士廓

    喻良能宋代〕去年同宴小重陽,香霧霏霏橘半黃。楚尾吳頭雙妙麗,茱枝菊蕊總芬芳。十分滿釂白衣酒,兩袖濃攜燕寢香。回首
  • 仿義山體·其一

    吳騏明代〕碧瑣花光繞鏡台,畫梁雙燕正飛回。東方千騎踟躕立,雲際高樓縹緲開。大路攬袪私未敢,春風吹夢或容來。自憐
  • 自城南濠上步月之葆光

    韓維宋代〕厭踏塵中路,遠尋濠上行。水聲喧夜塹,月色滿春城。{街圭換土}{街圭換土}交遊樂,依依里巷情。優哉不知
  • 與真上人一二禪師題玢寺主院

    朱慶餘唐代〕杖屨相隨任處便,不唯空寄上方眠。歸時亦取湖邊路,晚映楓林共上船。
  • 梅花

    陸游宋代〕月地雲階暗斷腸,知心誰解賞孤芳。相逢只怪影亦好,歸去始驚身染香。渡口耐寒窺淨綠,橋邊凝怨立昏黃。與卿
    題仙子圖原文_題仙子圖的賞析_古詩文
題仙子圖原文_題仙子圖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