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山

作者:王弘誨 朝代:明代

白雲山原文

一上名山石磴懸,禪宮高倚翠微巔。

江波泱漭晴還雨,海霧蒼茫斷復連。

緱嶺似乘鸞鶴下,仙槎遙自鬥牛旋。

不須方外尋真訣,自是人間別有天。

詩詞問答

問:白雲山的作者是誰?答:王弘誨
問:白雲山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白雲山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先韻

參考注釋

一上

(1).謂一次登臨。 南朝 梁 何遜 《擬古三首聯句》之一:“家本青山下,好上青山上。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悵。” 唐 杜甫 《上白帝城》詩之一:“江城含變態,一上一回新。” 唐 皮日休 《吳中言情寄魯望》詩:“古來傖父愛 吳 鄉,一上 胥臺 不可忘。”

(2).猶言一層、一重。 宋 邵雍 《寒夜吟》:“天加一上寒,我添一重被。”

(3).猶言一番。《朱子語類》卷八:“學者做工夫,當忘寢食做一上,使得些入處,自後方滋味接續。”

(4).猶一下子,表示時間的短暫。《水滸傳》第三九回:“ 戴宗 正飢又渴,一上把酒和豆腐都喫了。”

石磴

石級;石台階。 南朝 梁 蕭統 《開善寺法會》詩:“牽蘿下石磴,攀桂陟松梁。”《初刻拍案驚奇》卷四:“約有十數里,方得石磴,磴有百來級,級盡方是平地。” 清 錢謙益 《香山寺》詩:“雲從石磴中間出,月向香臺下界生。”《收穫》1984年第3期:“有的地方石磴足有二尺高,可磴面兒只有二寸來寬,大腿高高地提上去,腳板貼緊石磴橫過來,咬著牙關彆足氣,才能升上一磴。”

禪宮

僧人所住的房屋;寺院。 唐 儲光羲 《題虬上人房》詩:“禪宮分兩地,釋子一為心。” 唐 王維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詩:“龍鍾一老翁,徐步謁禪宮。” * 《和 * 過五台山》:“禪宮寥落亂飛鴉,掃地出門罪佛也。”

倚翠

(1).女子美好的眉色。 唐 高適 《秋胡行》:“妾本 邯鄲 未嫁時,容華倚翠人未知。”

(2).親近女性。 元 高文秀 《黑旋風》第三折:“小子 白衙內 ,平生好倚翠,拐了 郭念兒 ,一日七箇醉。”

江波

江水;江中波浪。《文選·左思<蜀都賦>》:“貝錦斐成,濯色江波。” 劉逵 注引 譙周 《益州志》:“ 成都 織錦既成,濯於江水。” 宋 朱熹 《次敬夫登定王台韻》:“山色愁無盡,江波去不回。” 明 黃哲 《過梁昭明太子墓》詩:“虎戰龍爭二十秋,江波日夜自東流。” 王統照 《遺音》:“江邊的風,受了水氣的調和,雖是秋末冬初,尚不十分冷冽,有時吹了些樹葉子落到江波上,便隨著微細的波花,無蹤影的流去。”

泱漭

亦作“ 泱莽 ”。1.廣大貌。《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東西南北,馳騖往來,出乎 椒丘 之闕,行乎 洲淤 之浦,徑乎 桂林 之中,過乎泱莽之野。”按,《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泱莽之壄。” 顏師古 註:“泱,音烏朗反。” 王先謙 補註:“莽,漭同。《文選·海賦》:‘泱漭澹濘。’註:‘泱漭,廣大也。’此言廣大之壄耳。” 三國 魏 曹植 《上牛表》:“臣聞物以洪珍,細亦或貴,故不見僬僥之微,不知泱漭之泰。” 宋 梅堯臣 《和永叔晉祠詩》:“北望故城無舊物,泱漭野色連丘墟。” 清 魏源 《黃山詩》之二:“泱漭天為岸,扶難感藜杖。” 馬駿聲 《醉題酒家壁》詩:“人生行樂須及時,塵寰泱莽我何之。”

(2).水勢浩瀚貌。 漢 李尤 《平樂觀賦》:“龜池泱漭,果林榛榛。” 唐 杜甫 《送率府程錄事還鄉》詩:“東風吹春冰,泱莽后土溼。” 郭沫若 《東風集·蜀道奇》:“萬山磅礴水泱漭,山環水抱爭縈紆。”

(3).指浩瀚的水面。 清 曹寅 《觀打魚歌》:“ 白沙城 南觀打魚,日長一舸臨泱漭。”

(4).昏暗不明貌。《文選·謝朓<京路夜發>詩》:“曉星正寥落,晨光復泱漭。” 李善 註:“字書曰:泱漭,不明之貌。”

(5).瀰漫貌。 唐 張說 《奉和聖制野次喜雪應制》:“泱漭雲陰積,氤氳風雪迴。” 清 陳大章 《登小孤山》詩:“蛟鼉正晝吼風霾,泱漭孤雲天地白。”《轟天雷》第七回:“路上村落稀少,黃沙泱漭。”

(6).濃郁貌。 宋 歐陽修 《出省有日書事》詩:“樹色連雲春泱漭,風光著草日晴明。” 宋 朱熹 《六月十五日詣水公庵雨作》詩:“歸路緑泱漭,因之想巖耕。”

海霧

海上的霧氣。 唐 駱賓王 《晚泊江鎮》詩:“海霧籠邊徼,江風繞戍樓。” 唐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詩:“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 瀟湘 無限路。” 唐 柳宗元 《梅雨》詩:“海霧連南極,江雲暗北津。”

蒼茫

空曠遼遠

蒼茫大地

暮色蒼茫

緱嶺

即 緱氏山 。多指修道成仙之處。 唐 崔湜 《寄天台司馬先生》詩:“何年 緱嶺 上,一謝 洛陽 城。” 明 屠隆 《綵毫記·泛舟採石》:“二神姬鼓瑟 湘靈 ,兩仙郎吹笙 緱嶺 。” 清 吳偉業 《七夕即事》詩之四:“ 淮南 丹未熟, 緱嶺 樹先秋。”參見“ 緱氏山 ”。

鸞鶴

亦作“ 鸞鸖 ”。1.鸞與鶴。相傳為仙人所乘。 南朝 宋 湯惠休 《楚明妃曲》:“驂駕鸞鶴,往來仙靈。” 唐 黃滔 《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煙霞蓊蔚於城隅,鸞鸖盤旋於林表。” 清 高鶚 《題友人山水障子》詩:“林下馬牛閒自放,嶺頭鸞鶴了無奇。”

(2).借指神仙。 唐 白居易 《酬趙秀才贈新登科諸先輩》詩:“莫羨 蓬萊 鸞鶴侶,道成羽翼自生身。”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八:“益彰 叔則 鸞鶴之姿,轉映 王恭 神仙之狀。” 明 王寵 《旦發胥口經湖中瞻眺》詩:“夙有邱壑向,緬懷鸞鶴蹤。”

仙槎

亦作“僊槎”。神話中能來往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竹木筏。典出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三:“舊説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於查上,多齎糧,乘槎而去。十餘日中,猶觀星月日辰,自後芒芒忽忽,亦不覺晝夜,去十餘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見説來意,並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 蜀郡 訪 嚴君平 則知之。’竟不上岸,因還如期。後至 蜀 問 君平 ,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時也。” 宋 張孝祥 《蝶戀花·送姚主管橫州》詞:“君泛仙槎銀海去。後日相思,地角天涯路。” 明 方孝孺 《萬里圖》詩:“僊槎二月出 龍門 ,萬里春風掉晴雪。”《隨園詩話》卷十二引 清 郭起元 《客中秋思》詩:“銷魂何處盼仙槎?客髩逢秋白更加。”《太平廣記》卷四○五引《洞天集》:“ 嚴遵 仙槎, 唐 置之於 麟德殿 ,長五十餘尺,聲如銅鐵,堅而不蠧。 李德裕 截細枝尺餘,刻為道像,往往飛去復來。 廣明 以來失之,槎亦飛去。” 唐 李适 《侍宴安樂公主新宅應制》詩:“若見 君平 須借問,仙槎一去幾時來?” 明 劉基 《怨王孫》詞:“紅塵目迥,河漢應有仙槎待還家。”後亦借稱行人所乘之舟。

鬥牛

挑逗牛與牛或牛與人相鬥

不須

不用;不必。《後漢書·逸民傳·周黨》:“臣聞 堯 不須 許由 、 巢父 ,而建號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齊 ,而王道以成。” 唐 張志和 《漁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警世通言·萬秀娘仇報山亭兒》:“哥哥若到 襄陽府 ,怕你不須見我爹爹媽媽。”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養著四大盆石榴,兩盆夾竹桃,和許多不須費力而能開花的小植物。”

方外

(1) 世俗之外,舊時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彼遊方之外者也。——《莊子·大宗師》

(2) 邊遠所在,異域

真訣

(1).妙法;秘訣。 唐 李白 《送賀監歸四明應制》詩:“真訣自從 茅氏 得,恩波寧阻 洞庭 歸。”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序丹灶》:“如 東坡 先生、 楊元素 內相,皆密受真訣,知而不為者。” 明 屠隆 《綵毫記·歸隱林泉》:“夫人, 天台 司馬真人 ,同 華山 元丹丘 道者,在 金陵 相候,下官歸見夫人,便欲一往叩求真訣。”

(2).指道士作法念咒時所捏的訣。《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 吳君 乃上了一座九星的法壇……念了幾句‘乾羅恆那九龍破穢真君’的神咒,捏了一個三台的真訣,步了一個八卦的神罡。”

是人

猶人人,任何人。 唐 姚合 《贈張籍太祝》詩:“古風無手敵,新語是人知。” 宋 周邦彥 《梅雪》詞:“迴文近傳錦字,道為君瘦損,是人都説。”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結構》:“狗馬為人所習見,一筆稍乖,是人得以指摘。”

標籤:白雲山

詩詞推薦

白雲山原文_白雲山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