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關索嶺原文
兩山相對勢摩空,小澗危橋一線通。
迓遠夷官知禮數,備嚴寨老帶蠻風。
降高恍若來天上,升下猶如出井中。
獨立山頭瞻北斗,皇明文軌萬方同。
詩詞問答
問:過關索嶺的作者是誰?答:周孟中
問:過關索嶺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過關索嶺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周孟中的名句有哪些?答:周孟中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東韻 出處:貴州圖經新志
參考注釋
相對
(1) 面對面;相向
大與小相對
(2) 非絕對的(跟“絕對”相對)
各個具體過程的發展都是相對的
(3) 比較來說
相對不錯
危橋
高聳之橋。 唐 許渾 《南樓春望》詩:“野店歸山路,危橋帶郭村。” 南唐 馮延巳 《酒泉子》詞之四:“芳草長川,柳映危橋橋下路。”
一線
見“ 一線 ”。
亦作“ 一綫 ”。1.一根線,亦形容細長如線。 唐 杜甫 《至日遣興》詩之一:“何人錯憶窮愁日,愁日愁隨一線長。” 宋 蘇軾 《司馬溫公神道碑》:“稽天之潦,不能終朝,而一線之溜可以潦石者,一與不一故也。” 元 薩都剌 《鸚鵡曲》:“覺來粉汗濕香臉,一線新紅枕痕淺。” 明 唐寅 《曉起圖》詩:“曉鴉無數盤旋處,緑樹枝頭一線紅。” 毛 * 《菩薩蠻·黃鶴樓》詞:“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
(2).比喻相承或相關事物之間的脈絡。《東周列國志》第六一回:“ 尹公佗 學射於 庾公差 , 公差 又學射於 公孫丁 ,三人是一線傳授。”《續資治通鑑·宋理宗紹定四年》:“毋竝進君子小人以為色荒,毋兼容邪説正論以為皇極,以培養國家一線之脈,以救生民一旦之命。” 清 宋潛虛 《徐節婦傳》:“彼公侯將相跨州連郡,曾未有一如 徐 氏婦者,抱三尺之孤,挽一線之緒,而使之復興,豈不悲哉!”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四節:“其學界為螺線形,雖千變萬化,殆皆一線所引也。”
(3).形容極其細微。 金 元好問 《自題寫真》詩:“東塗西抹竊時名,一線微官悞半生。” 清 曹寅 《重題晚研跋後兼傷懷南洲》詩之三:“酒邊花外打乖人,劫後剛回一線春。”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第三節:“若是乎兩 漢 之以著述鳴者,惟 江都 龍門 二子,獨有心得,為學界放一線光明而已。” 艾蕪 《人生哲學的一課》:“這是一線生機,我記好街名廠名就去了。”
(4).第一線。指作戰的最前線,亦指從事實際工作的基層。
遠夷
指遠方的少數民族。《漢書·五行志下之上》:“象 陳 眊亂,不服事 周 ,而行貪暴,將致遠夷之禍。”《三國志·吳志·陸瑁傳》:“ 瑁 上疏諫曰:‘臣聞聖主之御遠夷,羈縻而已,不常保有。’” 宋 田錫 《論軍國機要朝廷大體》:“皇風日遠,遠夷自然入貢。” 明 焦竑 《玉堂叢語·籌策》:“遠夷為強國所侵,其來愬者,恃我能為之主也。”
禮數
禮節;禮貌的等級
污了禮數,怕人笑話。——曹雪芹《紅樓夢》
恍若
(1).茫然。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岑順》:“使者復命, 順 忽然而寤,恍若自失。” 金 段成己 《醒心亭》詩:“翛然自得天游趣,恍若那知地境靈。”
(2).好像,仿佛。 唐 韓愈 《答李秀才書》:“ 元賓 之面容,恍若相接。” 宋 葉適 《醫工嘆重贈柳山人》詩:“一身盡異形質變,恍若土木徒人言。”《老殘遊記》第二回:“只是到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裡彈似的。” 劉白羽 《火光照紅海洋》:“狂嘯的海風與澎湃的海濤從幾面襲來,使你恍若置身於海上懸崖。”
天上
天空中。如:飛機在天上飛;月亮掛在天上。
猶如
好像
他急得猶如熱鍋上的螞蟻
獨立
(1) 單獨的站立
獨立寒秋。——毛 * 《沁園春·長沙》
(2) 不依靠他人
獨立生活
(3) 一個國家或一個政權不受別的國家或政權的控制而自主地存在
少年獨立(不依靠他人)國獨立(自主)。——清· 梁啓超《飲冰室全集·文集》
(4) 軍隊在編制上不隸屬於上一級單位,直接隸屬於更高一級單位
獨立營(不隸屬於團而直接隸屬於師的營)
(5) 孤立無依
煢煢獨立
山頭
(1) 山的頂部
(2) 山峰
(3) 比喻獨占一方的宗派
拉山頭
北斗
大熊星座的一部分恆星,七顆亮星在北天排列成斗(或勺)形。七顆星名是天樞、天璇、天璣、 * 、玉衡、開陽和搖光。前四顆稱“斗魁”,又名“璇璣”;後三顆稱“斗柄”,又名“玉衡”。此七星即大熊座α、β、γ、δ、ε、ζ和η,除 * (δ)是三等星以外,其餘六顆都是二等星。北斗七星常被當作指示方向和認識星座的重要標誌
皇明
皇帝的聖明。封建時代臣下對皇帝的諛辭。 漢 班固 《西都賦》:“天人合應,以發皇明。”《南齊書·陸澄傳》:“ 澄 謏聞膚見,貽撓後昆,上掩皇明,下籠朝識。” 唐 杜甫 《能畫》詩:“政化平如水,皇明斷若神。” 宋 黃庭堅 《和答魏道輔寄懷》之四:“皇明燭九幽,湔祓用神兵。”
文軌
(1).文字和車軌。古代以同文軌為國家統一的標誌。語本《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晉書·謝安傳》:“ 安 方欲混一文軌,上疏求自北征。” 唐 李德裕 《謝恩不許讓官表狀》:“況今四表無事,六氣斯和,簫勺可致於治平,文軌盡同於元化。” 宋 王禹偁 《單州成武縣行宮上樑文》:“一戎而倒載干戈,萬國而混同文軌。” 鄭觀應 《盛世危言·鐵路》:“至今日而地球九萬里風氣大通,以日行百里計之,環球一周,累年不能達,文軌何由一,聲問何由通乎?”
(2).引申指疆域。《周書·樂運傳》:“文軌之內,奔赴未盡;隣境遠聞,使猶未至。”
(3).作文的規範。 漢 王充 《論衡·超奇》:“ 長生 死後,州郡遭憂,無舉奏之吏,以故事結不解,徵詣相屬,文軌不尊,筆疏不續也。”《隋書·杜正藏傳》:“又著《文章體式》,大為後進所寳,時人號為文軌。”
萬方
(1) 指各地;四方
(2) 指形態多種多樣
儀態萬方
(3) 種種方法;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