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化人閱世恆河沙,老松攫地龍衙衙。
盤空閣道下無地,妙香似有陀羅花。
吾衰作客不稱意,每逢望遠疑還家。
三關寥落數行雁,雙闕霏微千點鴉。
翰林三君負公望,高文大冊流滂葩。
惜我旅病色枯稿,頭綱屢許分宮茶。
兵車轔轔指荊楚,門外蕭蕭多馬撾。
從來決勝在廊廟,詎有群盜煩梳爬。
書生手無五尺箠,中宵倚柱徒咨嗟。
罪言欲吐更指口,遙山雨腳低殘霞。
詩詞問答
問:《同李湘北陳子端二學士葉子吉侍讀登慈仁寺閣再用清虛堂韻》的作者是誰?答:王士禎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王士禎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士禎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麻韻 出處:漁洋山人精華錄卷三
參考注釋
化人
(1).有幻術的人。《列子·周穆王》:“ 周穆王 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不硋。” 張湛 註:“化幻人也。” 清 趙翼 《<小倉山房集>中有<詠物詩>戲用其韻鏡》詩:“誰從對面偷描我,忽漫分身作化人。”
(2).指有道術的人。《關尹子·四符》:“譬如化人,若有厭生死心、超生死心,止名為妖,不名為道。”
(3).佛教謂佛、菩薩變形為人,以化度眾生者。《翻譯名義集·寺塔壇幢》:“ 周穆王 時, 文殊 、 目連 來化, 穆王 從之。即《列子》所謂化人者是也。” 宋 蘇軾 《同正輔表兄人游白水山》詩:“因隨化人履巨跡,得與仙兄躡飛鞚。” 王十朋 註:“ 自水巖 有大足跡,世謂之佛跡。今‘化人’,則藉以言佛耳。”
(4).仙人。 前蜀 杜光庭 《溫江縣招賢觀眾齋詞》:“歷代化人,隨機濟物,大惟邦國,普及幽明,俱賴神功,鹹承景貺。” 金 雷琯 《龍德宮》詩:“綵仗竟無金母降,仙裾猶憶化人攜。” 清 吳偉業 《海市》之二:“灝氣空濛萬象來,非煙非霧化人裁。”
(5).勸化人;教化人。 唐 黃滔 《丈六金身碑》:“夫帝王之道,理世也;釋氏之教,化人也。理世之與化人,蓋殊路而同歸。” 宋 王禹偁 《柳府君墓碣銘》:“有 唐 以武勘亂,以文化人。”
閱世
經歷時世。 唐 劉禹錫 《宿誠禪師山房題贈》詩之二:“視身如傳舍,閲世甚東流。” 宋 蘇軾 《樓觀》詩:“門前古碣臥斜陽,閲世如流事可傷。” 清 鈕琇 《觚賸·石言》:“﹝ 端溪 石硯﹞端凝靜默,有勵俗之守焉;厚重不毀,有閲世之壽焉。” 季羨林 《西諦先生》:“我們當時差不多都才二十歲左右,閱世未深,尚無世故,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時候。”
恆河沙
見“ 恆河沙數 ”。
地龍
(1).地上的龍。《南史·王僧辯傳》:“三月庚寅,有兩龍自城西江中騰躍升天……父老鹹聚而悲,竊相謂曰:‘地龍已去,國其亡乎。’” 明 吳昜 《定襄侯郭忠武公登》詩:“撇烈天網翻,槎枒地龍繞。” 清 毛祥麟 《三略彙編·小刀會紀略》:“火輪船抵 浦 ,夜必放水,其聲如雷鳴……或曰是謂地龍叫,主不祥,宜禮送之。”
(2).蚯蚓。 明 郎瑛 《七修類稿·天地·氣候集解》:“蚯蚓即地龍也。”
衙衙
(1).相向而立貌。 唐 皇甫湜 《題浯溪石》詩:“石屏立衙衙,溪口揚素瀨。” 胡文英 《吳下方言考》卷四:“‘石屏立衙衙’,案衙衙,立而相向之貌。 吳 諺謂相朝對曰衙衙然也。”
(2).象聲詞。 明 劉基 《聽蛙》詩:“初聆衙衙雜更鼓,漸聽嘈嘈成侈多。” 陳三立 《公約過隨園故址用前韻》:“ 掃葉樓 頭萬緑合, 大江 雁去呼衙衙。”
行走貌。《楚辭·九辯》:“屬雷師之闐闐兮,通 飛廉 之衙衙。” 洪興祖 補註:“衙衙,行貌。” 清 龔自珍 《太常仙蝶歌》:“慰此蹇蹇,其來衙衙。”
盤空
繞空;凌空。 宋 辛棄疾 《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詞:“硬語盤空誰來聽,記當時只有西窗月。” 元 袁桷 《隱居圖賦》:“ 伯陽 一去而不返,玄鶴盤空而將還。” 清 杜岕 《秋日登長乾九層塔》詩:“瞻禮嘗百人,盤空緬締造。” 蔡寅 《讀柳古楂先生<養餘齋詩集>》詩:“後起韜廬占一席,盤空硬語落毫巔。”
閣道
(1).復道。《史記·秦始皇本紀》:“先作前殿 阿房 ,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 南山 。” 唐 王維 《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鑾輿迥出仙門柳,閣道迴看上苑花。” 清 王韜 《淞濱瑣話·藥娘》:“二室遙隔半里許,通以閣道,如亘長虹於半空。”
(2).棧道。 三國 魏 曹操 《假徐晃節令》:“此閣道, 漢中 之險要咽喉也。” 唐 孫樵 《興元新路記》:“自 白雲驛 西,並澗皆閣道。” 元 薩都剌 《次韻虞伯生學士入蜀代祀》:“閣道蹴雲衣有潤, 蜀 天漏雨石無泥。”
(3).星名。屬奎宿。《史記·天官書》:“紫宮左三星曰天槍,右五星曰天棓,後六星絶漢抵營室,曰閣道。” 張守節 正義:“閣道六星在王良北,飛閣之道。” 清 錢謙益 《吳祖洲八十序》:“身雖引退,其聲光氣象尤映望於鉤陳、閣道之間。”
無地
(1).沒有地方;沒有土地。《戰國策·趙策三》:“來年 秦 復求割地,王將予之乎?不與,則是棄前貴而挑 秦 禍也;與之,則無地而給之。”《淮南子·泰族訓》:“春雨之灌萬物也,渾然而流,沛然而施,無地而不澍,無物而不生。”
(2).沒有大地。 漢 揚雄 《法言·孝至》:“父母,子之天地歟!無天何生?無地何形?”
(3).猶言看不見地面。形容位置高渺或範圍廣袤。《楚辭·遠遊》:“下崢嶸而無地兮,上寥廓而無天。視儵忽而無見兮,聽惝怳而無聞。”《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飛閣逶迤,下臨無地。” 張銑 註:“言閣高下臨,見地若無也。”《何典》第一回:“一面正臨著苦海,真是上徹重霄,下臨無地。”
(4).猶言至極;不盡。形容無限喜愛、惶恐、驚喜、感愧等感情。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憲集>序》:“若乃統體必善,綴賞無地;雖 楚 趙 羣才, 漢 魏 眾作,曾何足雲!” 唐 劉禹錫 《謝分司東都表》:“伏奉今月十九日制書,授臣太子賓客,分司東都者,寵命自天,戰越無地。”《三國志平話》卷上:“ 曹操 讀罷書,歡喜無地。” 冰心 《寄小讀者》五:“我感激至於無地。”
妙香
(1).佛教謂殊妙的香氣。《楞嚴經》卷五:“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塵氣倐滅,妙香密圓。” 唐 杜甫 《大雲寺贊公房》詩之三:“燈影照無睡,心清聞妙香。” 清 魏源 《天台紀游》詩之六:“妙香浮慮靜,鐘梵夢魂寂。”
(2).特指美妙的花香。 宋 陳師道 《次韻蘇公竹間亭小酌》:“鳥語帶餘寒,竹風回妙香。”
陀羅
即陀螺。 清 翟灝 《通俗編·俳優》:“《景物略》:‘陀羅者,木製,實而無柄。繞以鞭之,繩卓於地,急掣其鞭則轉,頂光旋旋,影如不動也。’﹝按﹞ 宋 時兒戲物有千千,見《武林舊事》。《道古堂集·妝域詩序》云:妝域者,形圓圜如璧。徑四寸,以象牙為之,當背中央凸處置鐵鍼,僅及寸,界以局,手旋之,使鍼卓立,輪轉如飛,復以袖拂,則久久不能停,踰局者有罰。相傳為前代宮人角勝之戲,如 宋 人所謂千千也。此皆陀羅之類。”《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一進門兒,把眼前的這點兒差使她陀羅兒似的當了個風雨不透。”參見“ 陀螺 ”。
作客
(1) 寄居異地
(2) 到別人處做客人
(3) 拜訪,訪問
稱意
合乎心意。《漢書·蓋寬饒傳》:“以 寬饒 為太中大夫,使行風俗,多所稱舉貶黜,奉使稱意。” 唐 權德輿 《放歌行》:“男兒稱意須及時,閉門下帷人不知。” 明 高啟 《練圻老人農隱》詩:“旅遊三十不稱意,年登未具粥與饘。” 魯迅 《書信集·致辛島驍》:“此地的學校並不稱意,甚感無聊。”
每逢
每當遇到。 唐 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一回:“夫人終是放心不下,每逢督辦出門,必要叫著他兄弟同走。” 茅盾 《子夜》十八:“每逢有什麼腳步聲從她房外經過,她就尖起耳朵聽。”
還家
(1).回家。《後漢書·臧洪傳》:“ 中平 末,棄官還家,太守 張超 請為功曹。” 唐 韓愈 《送進士劉師服東歸》詩:“還家雖闕短,指日親晨飱。”《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 滿生 ﹞行至 汴梁 中牟 地方,有個族人在那裡做主簿,打點去與他尋些盤費還家。”
(2).歸還農家。 陳殘雲 《南大門風光·河畔飄起紅旗》:“土改的鑼鼓聲,和貧苦農民‘土改還家’的歡笑聲,震盪了 深圳 南岸勞苦者的心聲,有些人回到家鄉,分到了土地,安居樂業搞生產。”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六:“咱們挖地主財寶是要咱們的血汗帳,是財寶還家。”
(3).指把農作物收穫回來。 劉澍德 《拔旗》:“附帶還有一條:注意不要拋撒,保證顆粒還家。”
三關
(1).古代三個重要關隘的合稱。著名者有:(1) 上黨關 、 壺口關 、 石陘關 。約在今之 山西 東南部。《後漢書·馮衍傳上》:“夫 上黨 之地,有四塞之固,東帶三關,西為國蔽,奈何舉之以資彊敵?” 李賢 註:“三關,謂 上黨關 、 壺口關 、 石陘關 。”(2) 陽平關 (今 陝西 沔縣 西)、 江關 (今 四川 奉節 東)、 白水關 (今 四川 舊 昭化 西北)。《文選·乾寶〈晉紀總論〉》:“三關電掃, 劉禪 入臣。” 李善 註:“蜀有 陽平 、 江關 、 白水關 。”(3) 平靖關 、 武勝關 、 黃峴關 。在今 河南 信陽 南。《南齊書·州郡志下》:“ 泰始 中,立州於 義陽郡 。有三關之隘。”(4) 溢津關 、 瓦橋關 、 淤口關 。在今 河北 雄縣 、 霸縣 一帶。《新五代史·周世宗紀》“﹝六年夏四月﹞辛丑,取 益津關 ,以為 霸州 。癸卯,取 瓦橋關 ,以為 雄州 ” 宋 徐無黨 註:“ 世宗 下三關, 瓦橋 、 益津 以建州及見, 淤口關 止置寨,故舊史、實録皆闕不書。”(5) 明 代以 雁門 、 寧武 、 偏頭 為外三關,在今 山西 太原 之北;以 居庸 、 紫荊 、 倒馬 為內三關,在今 河北 曲陽 之北。《明史·翟鵬傳》:“增游兵三支,分駐 雁門 、 寧武 、 偏頭 ……又於 宣 、 大 三關間,各設勁兵。” 清 龔自珍 《與吳虹生書》:“三關者, 雁武 、 寧武 、 偏頭 也。在 太原 之北, 大同 之南。” 清 馮桂芬 《費樹臣飲馬長城圖小影序》:“ 曲陽 在 居庸 、 紫荊 、 倒馬 內三關之南,距 倒馬 百二十里。”
(2).指人體的三個重要部分,說法不一。(1)指耳、目、口。《淮南子·主術訓》:“夫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夫三關者,不可不慎守也。”(2)指口、手、足。《黃庭內景經·三關》:“三關之中精氣深,九微之內幽且陰。” 梁丘子 註:“據下文,口、手、足為三關。又 元陽子 以明堂、洞房、丹田為三關。”
(3).特指下丹田。《黃庭內景經·脾長》:“閉塞三關握固停。” 梁丘子 註:“臍下三寸為元關,亦曰三關,言固精護氣不妄施泄。” 前蜀 杜光庭 《王宗玠宅弘農郡夫人降聖日修大醮詞》:“正身心於九室,撿神氣於三關。”《西遊記》第四一回:“須臾間,氣透三關,轉明堂,衝開孔竅,叫了一聲:‘師父啊!’”
(4).中醫學名詞。小兒指紋診斷法的三個部位,又稱三指關。即風關、氣關、命關。《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四診總括》:“四診總括:惟憑面色識因病,再向三關診熱寒。”註:“三關者,手虎口處風、氣、命三關也。”
寥落
稀疏;稀少;冷落
疏星寥落
行雁
(1).成行的飛雁。 唐 李溟 《無題》詩:“向月片帆去,背雲行雁來。”
(2).謂平行,平列。語本《詩·鄭風·大叔于田》:“兩服上襄,兩驂鴈行。” 鄭玄 箋:“鴈行者,言與中服相次序。”《北史·薛叔傳》:“若使選曹唯取年勞,不簡賢否,使義均行雁,次若貫魚,勘簿呼名,一吏足矣。數人而用,何謂銓衡?”
(3).指兄弟。謂如雁之飛翔有序。 清 趙翼 《吳門喜晤王述庵司寇》詩:“繄餘年亦七十七,幸附殷兄列行雁。”
雙闕
(1).古代宮殿、祠廟、陵墓前兩邊高台上的樓觀。《古詩十九首·青青陵上柏》:“兩宮遙相望,雙闕百餘尺。” 唐 吳融 《送僧歸破山寺》詩:“別來雙闕老,歸去片雲閒。” 明 王寵 《入消夏灣》詩:“千山翫迴轉,雙闕開嶙峋。”
(2).借指宮門。 唐 廣宣 《駕幸天長寺應制》詩:“宸游雙闕外,僧引百花間。” 宋 曾鞏 《襄州到任表》:“比亦再過於雙闕,未嘗一對於清光。”
(3).借指京都。 三國 魏 曹植 《贈徐幹》詩:“聊且夜行游,游彼雙闕間。” 唐 杜甫 《承間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之十:“意氣即歸雙闕舞,雄豪復遣 五陵 知。” 仇兆鰲 註:“雙闕,謂都中。” 明 戴縉 《楚江旅懷》詩:“客夢懸雙闕,鄉心逐五羊。”
霏微
(1).飄灑;飄溢。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神仙》:“雨散漫以霑服,雲霏微而襲宇。” 唐 韓愈 《喜雪獻裴尚書》詩:“浩蕩乾坤合,霏微物象移。”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三:“蓋泉自石門而下,初勢甚微,已而散布半空……霏微滴瀝,濺面灑肌。” 清 冒襄 《影梅庵憶語》:“使冷韻幽香,恆霏微於曲房斗室。”
(2).濛濛細雨。 元 王惲 《玉堂嘉話》卷八:“﹝ 竇儼 《水論》﹞五日一霏微,十日一霢沐。” 郭沫若 《燭影搖紅》詞:“霏微期過暑如蒸,空襲頻投彈。”
(3).雨雪細小貌。 唐 李端 《巫山高》詩:“回合雲藏日,霏微雨帶風。” 元 劉伯亨 《朝元樂》曲:“這雪他初下霏微則是後漸疾,赤緊的風踅的雪急。” 清 納蘭性德 《浣溪沙》詞:“五月 江 南麥已稀,黃梅時節雨霏微。” 聶紺弩 《林沖楊志合論》:“天冷了,窗外細雨霏微,窗紙叫風吹得颯颯地響。”
(4).迷濛。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 西湖 觀月,秋爽最宜,煙波鏡浄,上下一色。漁燈依岸,城角傳風,山樹霏微。” 清 顧炎武 《送張山人應鼎還江陰》詩:“舊京秋色轉霏微,目送 毘陵 一雁飛。” 魯迅 《吶喊·白光》:“然而白光卻分明的又起來了,這回更廣大,比硫黃火更白淨,比朝霧更霏微。”
翰林
皇帝的文學侍從官,唐朝以後始設,明、清改從進士中選拔
翰林天台陶先生。—— 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三君
(1).指 春秋 時 魯國 宣公 、 成公 、 襄公 三國君。《左傳·襄公五年》:“君子是以知 季文子 之忠於公室也。相三君矣,而無私積,可不謂忠乎?” 明 楊慎 《季文子三思》:“ 季文子 相三君,其卒也無衣帛之妾、食粟之馬,無藏金玉,無重器備, 左氏 侈然稱之。”
(2).三個受人敬仰的人物。指 東漢 竇武 、 劉淑 、 陳蕃 。《後漢書·黨錮傳序》:“ 竇武 、 劉淑 、 陳蕃 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品藻》:“ 蔡伯喈 評之曰: 陳仲舉 彊於犯上, 李元禮 嚴於攝下。犯上難,攝下易, 仲舉 遂在三君之下, 元禮 居八俊之上。” 清 王晫 《今世說·德行》:“時論其( 嚴顥亭 )名,在三君八俊之間。”
(3).三個受人敬仰的人物。指 東漢 陳寔 及其子 陳紀 、 陳諶 。《後漢書·陳紀傳》:“弟 諶 ,字 季方 ,與 紀 齊德同行,父子並著高名,時號三君。” 唐 張說 《中書令逍遙公墓志銘》:“公( 韋嗣立 )考侍中,為國元輔,兄 承慶 ,當代齊名。鹹以令德,繼和金鼎; 扶陽 二相, 陳氏 三君,復追美矣。”
(4).指 明 末東林黨的 趙南星 、 鄒元標 和 顧憲成 。見《明史·趙南星傳》。
(5).指三茅君。 唐 陸龜蒙 《閒居雜題·飲岩泉》詩:“已甘 茅洞 三君食,欠買 桐江 一朵山。”詳“ 三茅君 ”。
公望
(1).可與三公的重要職位相稱的名望。《南史·謝舉傳》:“上曰:‘ 舉 非止歷官已多,亦人倫儀表,久著公望,悵恨未授之。’” 唐 白居易 《除許孟容河南尹兼常侍制》:“某官 許孟容 才志甚大,言論甚高,在臺閣間藹然公望。”
(2).公眾的希望;公眾中的聲望。 唐 韓愈 《舉張正甫自代狀》:“﹝ 張正甫 ﹞久處散地,實非所宜,乞以代臣,以副公望。” 金 王若虛 《贈昭毅大將軍高公墓碣》:“﹝節度﹞治聲甚美,公望甚重。”
高文大冊
同“高文典冊”。 宋 汪藻 《<蘇魏公集>序》:“一時高文大冊,悉出其手。”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列朝一·御製文集》:“其時高文大冊,布在人間。” 清 汪琬 《歸震川先生年譜後序》:“方欲以高文大冊,自鳴天子之前,而又溘焉長往矣。”
滂葩
磅礴。 唐 韓愈 《送無本師歸范陽》詩:“狂詞肆滂葩,低昂見舒慘。” 清 朱彝尊 《和程邃龍尾硯歌》:“黯然消魂萬里別,長言不覺肆滂葩。” 清 厲鶚 《<余拙村詩集>序》:“若其辭肆滂葩,意闢蟄戶,以 韓 孟 之奧峭為宗,而復取材近於 皮 陸 ,淵雅近於 歐 梅 ,世當有知言者。”
枯稿
見“ 枯槁 ”。
頭綱
(1).指驚蟄前或清明前製成的首批貢茶。 宋 蘇軾 《七年九月自廣陵召還汶公乞詩乃復用前韻》之一:“上人問我遲留意,待賜頭綱八餅茶。” 查慎行 註:“ 熊蕃 《北苑茶録》:‘每歲分十餘綱,淮白茶,自驚蟄前興役,浹日乃成,飛騎疾馳,不出仲春,已至京師,號為頭綱。’《苕溪漁隱叢話》:‘北苑細色茶,五綱,凡四十三品,共七千餘餅。粗色茶,七綱,凡五品,共四萬餘餅。 東坡 《題汶公詩卷》‘待賜頭綱八餅茶’,即今粗色紅綾袋餅八者是也。’” 清 沉初 《西清筆記·紀庶品》:“龍井新茶,向以穀雨前為貴,今則於清明節前,采者入貢,為頭綱。”
(2).泛指優質春茶。 清 黃遵憲 《番客篇》:“飲酪揀灌頂,烹茶試頭綱。”
兵車
(1) 古代作戰用的車輛
(2) 指運送軍隊的列車
轔轔
(1).象聲詞。車行聲。《楚辭·九歌·大司命》:“乘龍兮轔轔,高駝兮沖天。” 朱熹 集註:“轔轔,車聲。” 唐 杜甫 《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轔轔--石道上獨輪水車,單調的輪軸聲。”
(2).象聲詞。雷鳴聲。 漢 崔駰 《東巡頌》:“天動雷霆,隱隱轔轔。” 宋 沉遼 《零陵先賢贊·煙塘老人》:“有頃大風,震電轔轔。”
荊楚
(1). 荊 為 楚 之舊號,略當古 荊州 地區,在今 湖北 湖南 一帶。《詩·商頌·殷武》:“撻彼 殷武 ,奮伐 荊楚 。”《楚辭·大招》:“自恣 荊楚 ,安以定只。” 唐 杜甫 《江上》詩:“江上日多雨,蕭蕭 荊楚 秋。” 宋 周邦彥 《齊天樂·端午》詞:“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風物依然 荊楚 。” 清 魏源 《<聖武記>序》:“ 荊楚 以南,有積感之民焉。”
(2).木名。古時用為刑杖。 明 余繼登 《典故紀聞》卷一:“ 太祖 指道旁荊楚謂世子曰:‘古者用此為撲刑,蓋以其能去風,雖傷不至過甚。’”
蕭蕭
(1) 形容馬嘶鳴聲
馬鳴蕭蕭
蕭蕭班馬鳴。——唐· 李白《送友人》
車轔轔,馬蕭蕭。——唐· 杜甫《兵車行》
(2) 風聲
風蕭蕭兮易水寒。——《戰國策·燕策》
風蕭蕭
(3) 冷落淒清的樣子
(4) 花白稀疏的樣子
祖父看見了鏡里的白髮蕭蕭
馬撾
見“ 馬檛 ”。
從來
向來,一向——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面,表示動作、行為或情況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那樣
從來如此
決勝
決定勝負
決勝千里之外
廊廟
指朝廷
夫謀之廊廟,失之中原,其可乎?——《國語·越語下》
廊廟之寶,棄於溝渠。——《後漢書·孟嘗傳》
廊廟無才天下求
梳爬
謂挑選;整理。《賓退錄》卷三引 郭明復 詩:“舉觴獨醉天為家,詩成萬象遭梳爬。” 張孝若 《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第一節:“這一年的變局,千頭萬緒,很不容易梳爬出一個理路。”
書生
(1) 讀書人
白面書生
(2) 指抄寫的人
尺箠
1.短鞭。 宋 蘇軾 《兩橋·西新橋》詩:“岌岌類鞭石,山川非 會稽 ……蕭然無尺箠,欲構飛空梯。”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司道·布按二司官》:“今則導以尺箠策馬帶眼紗,與京師幕寮無異矣。”
2.謂嚴刑峻罰。 明 高攀龍 《<嵩台集>後序》:“故民之於公,必有肅然而不敢犯之心。此肅然而不敢犯之心,豈得之尺箠間哉?”
3.比喻御事的權力。 宋 蘇軾 《送周朝議守漢州》詩:“莫輕 龔遂 老,君王付尺箠。”
4.喻少數兵力。 宋 陳亮 《酌古論·桑維翰》:“苟能順其勢,雖尺箠可以夷之,而況 靈武 之眾乎!”
中宵
中夜,半夜。 晉 陸機 《贈尚書郎顧彥先》詩之二:“迅雷中宵激,驚電光夜舒。” 唐 陸贄 《貞元九年大赦制》:“中宵屢興,終食累嘆。” 清 龔自珍 《懺心》詩:“經濟文章磨白晝,幽光狂慧復中宵。” 陳毅 《滿江紅·游廣東旋到海南島度假》詞:“應中宵起舞到雞鳴,練腰腳。”
倚柱
(1).靠在柱子上。《戰國策·燕策三》:“ 軻 ( 荊軻 )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駡。”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雅量》:“ 夏侯太初 嘗倚柱作書。”
(2).據《戰國策·齊策四》載, 齊 人 馮諼 客於 孟嘗君 ,左右賤之,食以草具。 馮諼 倚柱彈其劍而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孟嘗君 命左右食之。有頃, 馮諼 復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 孟嘗君 命左右為之駕。後有頃, 馮諼 又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 孟嘗君 乃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乏。於是 馮諼 不復歌。後因以“倚柱”謂辭家求宦,不能侍親於膝下。 宋 劉克莊 《賀新郎·實之用前韻為老者壽戲答》詞:“老去聊攀 萊子 例,倒著斑衣戲舞。記田舍、火鑪頭語。肘後黃金腰下印,有高堂、未敢將身許。且扇枕,莫倚柱。”
(3).倚靠的柱子。多比喻支持者。 郁達夫 《過去》:“ 老二 象一隻雄雞,有什麼可笑的事情發生的時候,總要我做她的倚柱,撲上身來笑個痛快。”
咨嗟
(1).讚嘆。《楚辭·天問》:“何親揆 發 ,定 周 之命以咨嗟?” 王逸 註:“咨嗟,嘆而美之也。”《南史·張緒傳》:“ 劉悛 之為 益州 ,獻 蜀 柳數枝…… 武帝 以植於 太昌 靈和殿 前,常賞玩咨嗟。” 宋 歐陽修 《贈無為軍李道士》詩:“ 李師 琴紋如臥蛇,一彈使我三咨嗟。” 王闓運 《曾孝子碑文》:“學士大夫高尚其道,負販傭嫗咨嗟其行。”
(2).嘆息。 漢 焦贛 《易林·離之升》:“車傷牛罷,日暮咨嗟。” 唐 吳兢 《樂府古題要解·雁門太守行》:“﹝ 王渙 ﹞病卒,老少咨嗟,奠酬以千數。” 明 劉若愚 《酌中志·正監蒙難紀實》:“是時, 高公 已居林下,頗為咨嗟,然已無可奈何。”
罪言
《新唐書·杜牧傳》:“ 劉從諫 守 澤潞 , 何進滔 據 魏博 ,頗驕蹇不循法度。 牧 追咎 長慶 以來朝廷措置亡術,復失 山東 ,鉅封劇鎮,所以繫天下輕重,不得承襲輕授,皆國家大事。嫌不當位而言,實有罪,故作《罪言》。”後因稱奏議或議論時政得失的文章為“罪言”。如 清 郭嵩燾 有《罪言存略》。 康有為 《聞鄧鐵香鴻月廬安南畫界撤還卻寄》詩:“ 杜牧 《罪言》猶未得, 賈生 痛哭竟如何!”
雨腳
隨雲飄行、長垂及地的雨絲
雨腳如麻。——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殘霞
殘餘的晚霞。 南朝 梁 何遜 《夕望江橋》詩:“夕鳥已西度,殘霞亦半銷。” 宋 沉與求 《石壁寺山房即事》詩之二:“畫橋依約垂柳外,映帶殘霞一抹紅。” 明 王貴一 《李三十六拙隱草堂》詩:“春柳移陰入,殘霞帶雨來。” 劉半農 《教我如何不想她》詩:“西天還有些兒殘霞,教我如何不想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