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丹稜李令野亭原文
前山翠光凝,後圃穠秀合。
惜此眾景會,聊以一亭納。
地勢得高爽,人情遠囂雜。
縱懷百慮清,極望四遠匝。
風行訟牒簡,晝永縣扉闔。
居常玩文史,間亦理杯榼。
雅趣適安靜,嘉章屬酬答。
門外有通衢,華輪正騰踏。
詩詞問答
問:寄題丹稜李令野亭的作者是誰?答:呂陶
問:寄題丹稜李令野亭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合韻
參考注釋
山翠
翠綠的山色。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春夜應令》:“水光懸盪壁,山翠下添流。” 唐 王維 《華子岡》詩:“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宋 歐陽修 《逸老亭》詩:“池光開小幌,山翠入重城。” 清 厲鶚 《永興寺二雪堂曉起看綠萼梅》詩:“是時春空霽,山翠爭便娟。”
穠秀
艷麗秀美。 宋 蘇軾 《過宜賓見夷中亂山》詩:“蠻荒誰復愛,穠秀安可適。” 宋 蘇轍 《江上看山》詩:“唯有 巫山 最穠秀,依然不負遠來心。”
地勢
地面高低起伏的形勢
此地勢高下之不同也。——宋· 沈括《夢溪筆談》
高爽
(1) 天氣明朗,空氣流通,使人感到爽快
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淨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香山紅葉》
(2) 高傲豪爽
陸機兄弟志氣高爽。——《晉書·張華傳》
人情
(1) 人的感情;人之常情
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世說新語·自新》
(2) 情面;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
(3) 恩惠,情誼
做個人情
(4) 贈品、禮品
送人情
忙又引了拜見賈母,將人情土物各種酬獻了。——《紅樓夢》
囂雜
喧鬧嘈雜
他聽慣了囂雜的人聲
百慮
各種思慮;許多想法。《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乃百慮之筌蹄,萬事之權衡也。” 唐 杜甫 《西閣夜》詩:“時危關百慮,盜賊爾猶存。” 明 劉基 《永康胡元鼎白雲樓》詩:“昔時望雲煎百慮,今日看雲美無度。” 清 吳嘉紀 《秋日懷孫八豹人》詩之六:“衰年纏百慮,我輩豈長存。”
極望
遠望,盡目力所及
極望之不可見矣。——明· 顧炎武《復庵記》
四遠
(1).四方邊遠之地。 漢 王充 《論衡·超奇》:“珍物產於四遠。”《南史·劉穆之傳》:“此雖小事,然宣布四遠。”
(2).指四方邊遠之人。 宋 洪邁 《夷堅丙志·道人留笠》:“ 永康 青城山 ,每歲二月十五日為道會,四遠畢至。”
(3).四方。 唐 薛存誠 《膏澤多豐年》詩:“八方甘雨布,四遠報年豐。” 元 無名氏 《桃花女》第四折:“ 暢道 術似 君平 ,財如 鄧通 ,贏的個車馬填門四遠里人傳頌。” 魯迅 《三閒集·怎么寫》:“四遠還仿佛有無量悲哀,苦惱,零落,死灰。”
風行
(1) 盛行,普遍流行。通常是短時期的習慣、用法或式樣
風行一時
(2) 形容迅速
雷厲風行
訟牒
訴狀。 宋 韓琦 《答孫植太博後園宴射》詩:“鈴索聲沉訟牒稀,優遊大司養疎拙。” 元 張養浩 《牧民忠告·弭訟》:“起訟有原,書訟牒者是也。” 清 王韜 《淞濱瑣話·倪幼蓉》:“訟牒朝投,判牘夕下,署無留案,獄無滯囚。”
晝永
白晝漫長。 宋 洪邁 《容齋三筆·李元亮詩啟》:“ 元亮 亦工詩,如‘人閒知晝永,花落見春深’。” 宋 林逋 《病中謝馬彭年見訪》詩:“山空門自掩,晝永枕頻移。” 明 楊柔勝 《玉環記·逼女更夫》:“晝永人閒誰作侶,消磨白日無過只仗琴書。”
常玩
(1).謂永遠據有。《文選·左思<招隱詩>》:“爵服無常玩,好惡有屈伸。” 李善 註:“言爵服之榮,理無常玩,時有好惡,隨之屈伸。”
(2).指日常玩賞之物。
文史
(1).文書記事。《漢書·司馬遷傳》:“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漢書·東方朔傳》:“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
(2).指文學、史學的著作或知識。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其文史則有 袁 殷 之曹, 孫 乾 之輩。”《北史·山偉傳》:“ 偉 涉獵文史, 孝明 初, 元匡 為御史中尉,以 偉 兼侍御史。” 唐 杜甫 《送李校書二十六韻》:“十五富文史,十八足賓客。” 清 孫枝蔚 《送王金鉉歸里》詩:“ 晉 世擅風流, 漢 賢足文史。”
(3).指詩話、文評之類的書。《新唐書·藝文志四》“丁部集錄總集類”有“文史類”一目。凡所以譏評文人之得失者,如《文心雕龍》、《詩品》等,均列入該類。
雅趣
風雅的意趣
雅趣盎然
安靜
沒有聲音,沒有吵鬧和喧譁
周圍安靜極了,沒有城市汽車的噪音,沒有購貨人流的喧囂
酬答
(1) 酬報;報答
(2) 以言語、文字酬和作答
通衢
四通八達的道路。 漢 班昭 《東征賦》:“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徑欲從誰。” 晉 陶潛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詩:“時來苟冥會,宛轡憩通衢。” 宋 葉適 《修路疏》:“出門無礙,方是通衢;著腳不牢,未為坦道。” 郁達夫 《過去》:“三面濱海的通衢里,建築著許多顏色很沉鬱的洋房。”
騰踏
亦作“ 騰蹋 ”。1.提起腳踏或踢。 唐 顧況 《險竿歌》:“翻身掛影恣騰蹋,反綰頭髻盤旋風。”《資治通鑑·唐則天后神功元年》:“丁卯, 昭德 、 俊臣 同棄市……仇家爭噉 俊臣 之肉,斯須而盡,抉眼剝面,披腹出心,騰蹋成泥。”特指舞蹈的踢腿踏腳。 唐 司空圖 《力疾山下吳村看杏花》詩之五:“熨帖新巾來與裹,猶看騰踏少年場。”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四:“舞有骨塵舞、胡旋舞,俱於小圓毬子上縱橫騰踏,兩足不離毬上。”
(2).指高抬腿行進;奔騰。 唐 王建 《水夫謠》:“夜寒衣溼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到明辛苦無處説,齊聲騰踏牽船出。” 唐 韓愈 《送區弘南歸》詩:“王都觀闕雙巍巍,騰蹋眾駿事鞍鞿,佩服上色紫與緋,獨子之節可嗟唏。” 宋 蘇轍 《王詵都尉寶繪堂詞》詩:“騰踏騕褭聯驌驦,噴振風雨馳平岡。”
(3).飛騰。 宋 蘇舜欽 《頂破二山詩》:“此邑有頂山,下潛子母虯。其子去為雨,以救鄉人憂……歲來省其母,風雹六月秋,煙雲騰蹋去,不復經月留。”
(4).喻宦途得意。 宋 葉適 《贈岩電隱士》詩:“從來鐘鼎無山林,老去豈復少年心,若言部位許虧闕,已早騰踏非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