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義縣行宮晚坐原文
清河橋過換乘車,□里狐奴路匪賒。
欣看綠雲麥抽穎,未飛白雪柳蛻芽。
行宮蒞止餘幾暇,疆吏宣傳問政差。
卻憶韓非有良喻,不能委法治三家。
詩詞問答
問:順義縣行宮晚坐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順義縣行宮晚坐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順義縣行宮晚坐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麻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八十八
2. 柳薰黃即生芽芽成殼蛻落後方飛絮而葉齊
參考注釋
河橋
(1).古代橋名。故址在今 陝西省 大荔縣 東 大慶關 與 山西省 永濟縣 西 蒲州鎮 之間 黃河 上。 戰國 秦昭襄王 建。 黃河 上建橋始於此。 唐 通稱 蒲津橋 。《史記·秦本紀》:“﹝ 昭襄王 五十年﹞初作 河橋 。” 張守節 正義:“此橋在 同州 臨晉縣 東,渡 河 至 蒲州 ,今 蒲津橋 也。” 唐 楊炯 《李懷州墓志銘》:“ 昭襄王 始作 河橋 , 穆天子 至於 雷首 。”
(2).古代橋名。故址在今 青海省 貴德縣 南 黃河 上。《後漢書·西羌傳·滇良》:“﹝ 貫友 ﹞遂夾 逢留大河 築城塢,作大航,造 河橋 ,欲度兵擊 迷唐 。”後 吐谷渾 、 吐蕃 皆建橋於此。
(3).古代橋名。故址在今 河南省 孟縣 西南、 孟津縣 東北 黃河 上。 晉 泰始 中 杜預 以 孟津 渡險,始建浮橋於 富平津 ,世稱 河橋 。 唐 通稱 河陽橋 。《晉書·杜預傳》:“ 預 又以 孟津 渡險,有覆沒之患,請建 河橋 於 富平津 。”《周書·晉盪公護傳》:“從 太祖 、擒 竇泰 、復 弘農 ,破 沙苑 、戰 河橋 ,並有功。”
(4).橋樑。 北周 庾信 《李陵蘇武別贊》:“河橋兩岸,臨路悽然。” 唐 杜牧 《代人寄遠》詩之一:“河橋酒斾風軟,候舘梅花雪嬌。”《豆棚閒話·虎丘山賈清客聯盟》:“路出山塘景漸佳,河橋楊柳暗藏鴉。”
乘車
(1).安車。《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使御廣車而行,己皆乘乘車。” 杜預 註:“乘車,安車。”
(2).古代行喪葬禮所用的魂車。《儀禮·既夕禮》:“陳明器於乘車之西。”《儀禮·既夕禮》:“薦車直東榮北輈。” 鄭玄 註:“薦,進也。進車者,象生時將行陳駕也。今謂之魂車。” 胡培翬 正義:“案車即下記乘車、道車、稾車也。以生時將行陳駕,故進此車於庭而陳之,象生時也。此車平日所乘,靈魂憑之,故謂之魂車。”
綠雲
比喻女子黑而長的頭髮:綠雲擾擾,梳曉鬟也。借指年輕女子:雪鬢蒼蒼配綠雲。飛白
(1).亦作“ 飛白書 ”。一種特殊的書法。相傳 東漢 靈帝 時修飾 鴻都門 ,匠人用刷 * 的帚寫字, 蔡邕 見後,歸作“飛白書”。這種書法,筆畫中絲絲露白,像枯筆所寫。 漢 魏 宮闕題字,曾廣泛採用。 唐 張懷瓘 《書斷》上:“飛白者, 後漢 左中郎將 蔡邕 所作也。 王隱 、 王愔 並云:飛白變楷製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徑丈,字宜輕微不滿,名為飛白。” 唐 李綽 《尚書故實》:“飛白書始於 蔡邕 ,在 鴻門 見匠人施堊箒,遂創意焉。”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 梁武帝 造寺,令 蕭子云 飛白大書‘蕭’字,至今‘蕭’字存焉。” 清 趙翼 《王述庵道經毘陵停舟話舊》詩:“焚黃詔特榮先壟,飛白書應起賜樓。”
(2).中國畫中一種枯筆露白的線條。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巧藝》:“ 顧長康 好寫起人形,欲圖 殷荊州 。 殷 曰:‘我形惡,不煩耳。’ 顧 曰:‘明府正為眼爾,但明點童子,飛白拂其上,使如輕雲之蔽日。’”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一:“ 仁宗 萬機之暇,無所翫好,惟親翰墨,而飛白尤為神妙。凡飛白以點畫象形物,而點最難工。” 清 錢謙益 《戲題萬戶部小像》詩:“ 荊州 恰好添飛白, 子夏 何妨戴小冠。”
(3).修辭學上辭格之一。白,指“白字”,“飛白”就是故意寫白字。是明知其錯而有意仿效的一種修辭方法。
雪柳
(1).落葉灌木。葉子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有光澤,花白色,有香氣。供觀賞。也叫過街柳或稻柳。
(2). 宋 代婦女在立春日和元宵節時插戴的一種絹或紙製成的頭花。《宣和遺事》前集:“少刻,京師民有似雪浪,盡頭上戴著玉梅、雪柳、鬧蛾兒。” 宋 辛棄疾 《青玉案·元夕》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古今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家家點起,應無陸地金蓮;處處安排,那得玉梅雪柳?”
(3).舊時喪家在靈前供奉或出殯時用做儀仗之物。用白紙花連綴成串,掛在木棍上而成。《 * 詞話》第五九回:“須臾,過了五日,到廿七日早辰,雇了八名青衣白帽小童,大紅銷金棺,與旛幢、雪蓋、玉梅、雪柳圍隨,前首大紅銘旌,題著‘西門冢男之柩’。”
行宮
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時居住的宮室
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登泰山記》
蒞止
來臨。 唐 劉禹錫 《武陵北亭記》:“﹝ 竇公常 ﹞蒞止三月,以碩畫佐元侯平裔夷,降渠魁。”
疆吏
(1).守衛邊疆的小吏。《左傳·桓公十七年》:“於是 齊 人侵 魯 疆,疆吏來告。” 唐 常袞 《加朱希彩幽州管內觀察使制》:“東罷渡 遼 之警,北清戴斗之氣,疆吏緩帶,戎車稅鞅,典從事簡,方面以寧。”
(2).負鎮守一方重責的高級地方官吏。 鄭觀應 《盛世危言·墾荒》:“外如西南 川 、 滇 、 桂 、 粵 之邊境……東南之 臺灣 內山各處,榛蕪未闢,遺利尚多,疆吏漠不關心,動為外人侵佔。” 張難先 《文學社始末》:“社務正突飛猛進中,忽值三月二十九 廣州 失敗,各省疆吏,羣成恐怖時代,防範極嚴,本社常會,亦難召集。” 嚴復 《原強》:“乃內之則殿閣樞府以至六部九卿,外之則洎廿四行省之疆吏,旁皇咨求,卒無一人焉足以勝禦侮折衝之任者。”參見“ 疆臣 ”。
宣傳
向人講解說明,進行教育;傳播,宣揚
宣傳福音
問政
諮詢或討論為政之道。《禮記·中庸》:“ 哀公 問政,子曰:‘ 文 武 之政,布在方策。’” 唐 元結 《欸乃曲》之一:“來謁大官兼問政,扁舟卻入 九疑山 。” 陳毅 《沁園春·山東春雪壓境讀毛主席柳亞子詠雪唱和詞有作》詞:“政暇論文,文餘問政,妙句拈來著眼高。”
韓非
(約前280—前233) 戰國末年的哲學家和政治家。出身於韓國貴族,師於荀況,著有《孤憤》、《五蠹》、《說難》等,深受秦王政的重視,並出使秦國,後被李斯等陷害。死於獄中。他吸取當時道、儒、墨各家思想中的有利於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發展了前期法家思想,集法家學說的大成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夠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實現
(2)
〈方〉∶不允許,不可以
不能不談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並論
(3)
〈方〉∶不至於
委法
枉法。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又況委法受賂,侵牟百姓者,往往而是也。”
三家
(1).極言人戶之少。《韓非子·難勢》:“無慶賞之勸,刑罰之威,釋勢委法, 堯 舜 戶説而人辯之,不能治三家。” 宋 陸游 《野意》詩:“隄長逾十里,村小隻三家。”
(2).指 春秋 魯 大夫 孟孫氏 、 叔孫氏 、 季孫氏 。《論語·八佾》:“三家者以《雍》徹。” 朱熹 集註:“三家, 魯 大夫 孟孫 、 叔孫 、 季孫 之家也。”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鄉興賢能論》:“天欲 魯 以 孔子 代三家。”
(3).指 春秋 晉 之三卿 韓 、 趙 、 魏 。《鶡冠子·武靈王》:“三家用此而 智氏 亡, 韓 用此而東分。”《史記·天官書》:“三家分 晉 ,並為戰國。”
(4).指 漢 代傳《詩》的 齊 、 魯 、 韓 三派。《漢書·藝文志》:“ 漢 興, 魯 申公 為《詩》訓詁,而 齊 轅固 、 燕 韓生 皆為之傳……三家皆列於學官。”
(5).指 漢 代傳《尚書》的 歐陽 、 大夏侯 、 小夏侯 三派。《後漢書·劉陶傳》:“ 陶 明《尚書》《春秋》,為之訓詁,推三家《尚書》。” 李賢 註:“三家謂 夏侯建 、 夏侯勝 、 歐陽和伯 也。”
(6).指解說《春秋》的 左氏 、 公羊 、 穀梁 三派。 清 江藩 《漢學師承記》緒言:“於《春秋》,則採三家之精華,斥 安國 之迂謬。”
(7).指古代天文學中的蓋天、宣夜和渾天三種學派。《晉書·天文志上》:“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蓋天,二曰宣夜,三曰渾天。”
(8).指三皇。《後漢書·馬融傳》:“軼越三家,馳騁五帝。” 李賢 註:“三家,三皇也。”
(9).指 夏 、 商 、 周 。 漢 王充 《論衡·正說》:“案《禮》, 夏 、 殷 、 周 三家,相損益之制,較著不同。” 漢 王符 《潛夫論·斷訟》:“五代不同禮,三家不同教,非其苟相反也,蓋世推移而俗化異也。”參見“ 三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