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取禾三百,同箋偈八千。
歸歟建德國,吾馬不須鞭。
詩詞問答
問:《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為韻作八小詩贈伯永·其七》的作者是誰?答:周孚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五絕
注釋
1. 五言絕句 押先韻
參考注釋
不取
不贊成;不採取。《漢書·文帝紀》:“今不選舉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為忘賢有德者,而專於子,非所以憂天下也。朕甚不取。” 顏師古 註:“不取,猶言不用此為善也。” 明 何景明 《擬與藩司論救荒書》:“竊於執事有不取焉。” 茅盾 《子夜》五:“如果這大規模計畫本身是建築在空虛的又一大規模計畫上,那也是他所不取的。”
三百
《論語·為政》:“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刑昺 疏:“按今《毛詩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內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數。”後以“三百”指代《詩經》。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三百之蔽,義歸無邪。” 清 姚鼐 《<敦拙堂詩集>序》:“文士得三百之義者,莫如 杜子美 。”參見“ 三百篇 ”。
建德國
亦稱“ 建德 ”。《莊子》中虛構的無為而治的理想國。《莊子·山木》:“ 南越 有邑焉,名為 建德之國 。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慾;知作而不知藏,與而不求其報,不知義之所適,不知禮之所將;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 宋 蘇軾 《和陶詩·和<讀山海經>》之一:“ 建德 有遺民,道遠我無車。” 清 黃景仁 《雜詠》詩:“浮海去 南越 ,望古 建德國 。” 康有為 《<禮運注>敘》:“ 莊子 建德之國 , 列子 甔甗之山 ,凡至人之所思,固不可測矣,而況 孔子 乎?”
不須鞭
傳說一種用馬見愁獸皮製的馬鞭。 宋 無名氏 《致虛雜俎》:“ 西域 有獸如犬,含水噀馬目,則馬瞑眩欲死,故凡馬皆畏之,名曰馬見愁。 宣宗 時國人獻其皮,帝賜群臣編為鞭,一揚即走,謂之不須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