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一二首·其四十八原文
收得本名度牒,踏遍自己山川。
聞有龍門長老,走來學道參禪。
恁么惺惺漢子,如何立地瞌眠。
忽然睡醒眼開,元來天生自然。
詩詞問答
問:偈頌一一二首·其四十八的作者是誰?答:釋清遠
問:偈頌一一二首·其四十八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釋清遠的名句有哪些?答:釋清遠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先韻
參考注釋
收得
(1).捕獲。《後漢書·公孫瓚傳》:“﹝ 瓚 ﹞收得生口七萬餘人。”
(2).取得。 唐 曹鄴 《寄陽朔友人》詩:“我到月中收得種,為君移向故園栽。” 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一:“你們非從文章中收得經驗,學到大人或古人的經驗程度不可。”
本名
(1) 曾用名;原名
(2) 本人的名兒
外國人的全名分為本名、父名和姓三部分
度牒
舊時官府發給僧尼的證明身份的檔案。也叫“戒牒”
自己
(1) 自身;本身
一個人需要很長的時間才發現別人與自己有多大的不同
(2) 屬於某人自身的或某物本身的
我自己的父親
山川
山嶽、江河
祖國壯麗的山川
龍門
楚國都城郢城(現在在湖北省江陵縣西北)的東門
長老
(1) 年紀大的人
(2) 對和尚的尊稱
小長老
學道
(1).學習道藝,即學習儒家學說,如仁義禮樂之類。《論語·陽貨》:“君子學道則愛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無財者謂之貧,學道不能行者謂之病。若 憲 ,貧也,非病也。” 宋 唐庚 《大觀四年作詩寄任因命舍弟同賦》:“學道一生凡幾化,不因到此始知非。” 明 唐順之 《萬思節以集中無名作詩見貽》之一:“學道頻年慕屢空,支離猶墮語言中。”
(2).學習道行。指學仙或學佛。《漢書·張良傳》:“廼學道,欲輕舉。” 顏師古 註:“道謂仙道。” 宋 蘇軾 《將至廣州用過韻寄邁迨二子》:“皇天遣出家,臨老乃學道。”《西湖佳話·葛嶺仙跡》:“從 左慈 學道,得九丹金液仙經。” 魯迅 《且介亭雜文·難行和不信》:“然而出來的題目就因此常常是難題,仍如飛劍一樣,非上 武當山 尋師學道之後,決計沒法辦。”
(3).即學政。《儒林外史》第三回:“荏苒三年,升了御史,欽點 廣東 學道。” 清 蒲松齡 《禳妒咒·入泮》:“酒色養的那脾胃嬌,那厭氣時文也不待瞧。我的天,學道瞎,真是瞎學道。”《醒世姻緣傳》第十二回:“據了他的學識,與他個學道,綽綽然做得過去,卻不肯把學道與他,偏與他個巡道。”參見“ 學政 ”。
參禪
佛教指靜坐冥想,領悟佛理
參禪悟道
恁么
(1).這樣,如此。《景德傳燈錄·道林禪師》:“ 白 曰:‘三歲孩兒也解恁么道。’” 宋 柳永 《定風波》詞:“早知恁么,悔當初、不把雕鞍鎖。”《水滸傳》第二九回:“恁么卻才中我意,去打 蔣鬥神 ,教我也有些膽量。”《清平山堂話本·簡帖和尚》:“亦不知付柬帖兒來的是何人,打死也只是恁么招供。”
(2).怎么樣;什麼。《壇經·機緣品》:“﹝ 懷讓禪師 ﹞禮拜……師曰:‘什麼物,恁么來?’”《警世通言·趙春兒重旺趙家莊》:“哭恁么?沒有銀子便哭,有了銀子又會撒漫起來。”《快心編初集》第一回:“雖有了這幾兩屋價,濟得恁么事來。”
惺惺
指聰明機警的人
方信道,惺惺自古惜惺惺。——《西廂記》
漢子
(1) 男人
你這漢子,甚不通變。我方才這般與你說了,你還不省?——《西遊記》
(2) 丈夫
偏你會那等輕狂百勢,大清早晨,刁蹬著漢子,請太醫看。——《 * 》
如何
(1)
(2) 用什麼手段或方法
在退休制下如何提高津貼的問題
(3) 方式、方法怎樣
接下去的問題是如何表明我們的意思
(4) 在什麼情況下
姐妹三人如何再相會
(5) 怎么,怎么樣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後如何。——《水滸傳》
(6) “如……何”,表示’把……怎么樣”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列子·湯問》
立地
站著
忽然
突然地,動作、行為的發生或情況的變化來得迅速又出乎意料地
忽然撫尺一下。——《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天氣忽然冷了起來
醒眼
〈方〉∶顯眼
元來
(1).當初;本來。 唐 張鷟 《遊仙窟》:“元來不見,他自尋常;無故相逢,卻交煩惱。” 唐 孫棨 《贈妓人王福娘》詩:“謾圖 西子 為粧樣, 西子 元來未得如。”
(2).來源,出處。 清 方苞 《書老子傳後》:“著其子焉,著其孫焉,著其孫之元來焉,於其子孫元來仍著其爵焉。”
(3).表示發現原先不知的情況。 唐 方乾 《題贈李校書》詩:“卻是偶然行未到,元來有路上寥天。”《古尊宿語錄》卷二十:“子細看時,元來青布幔里有人。” 元 耶律楚材 《萬松老人琴譜》詩:“元來底許真訊息,不在絃邊與指邊。” 清 洪昇 《長生殿·覓魂》:“元來只隔著 弱水 三千, 溟渤 風煙,在那 麟鳳洲 偏, 蓬閬山 巔。”
(4).謂追溯原由。《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元來 甄監生 二妾四婢,惟有 春花 是他新近寵愛的。”
生自
尚且。《三國志平話》卷上:“妻子活時同室,死後同槨,妻兒生自嫌我,何況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