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雁門關次林孟仁侍御韻

作者:江源 朝代:明代

過雁門關次林孟仁侍御韻原文

此關獨立據山隈,限隔華夷亦壯哉。

北控幽州南控代,一夫當險萬夫回。

千峰如削雲邊出,二水潛通地底來。

試問英雄守關者,寧無李牧出群才。

詩詞問答

問:過雁門關次林孟仁侍御韻的作者是誰?答:江源
問:過雁門關次林孟仁侍御韻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過雁門關次林孟仁侍御韻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江源的名句有哪些?答:江源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灰韻

參考注釋

獨立

(1) 單獨的站立

獨立寒秋。——毛 * 《沁園春·長沙》

(2) 不依靠他人

獨立生活

(3) 一個國家或一個政權不受別的國家或政權的控制而自主地存在

少年獨立(不依靠他人)國獨立(自主)。——清· 梁啓超《飲冰室全集·文集》

(4) 軍隊在編制上不隸屬於上一級單位,直接隸屬於更高一級單位

獨立營(不隸屬於團而直接隸屬於師的營)

(5) 孤立無依

煢煢獨立

山隈

山的彎曲處。 晉 潘岳 《楊仲武誄》:“朝濟 洛川 ,夕次山隈。” 宋 歐陽修 《永州萬石亭》詩:“作詩示同好,為我銘山隈。” 清 洪亮吉 《夜宿茅山元符宮下飲石壇作》詩:“樹杪下石壇,山隈面平麓。”

限隔

阻隔;隔絕。《南史·恩倖傳·孔范》:“ 長江 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渡?” 唐 李德裕 《賜回鶻書意》:“天地以沙漠山河,限隔南北。” 明 李贄 《復顧沖庵翁又書》:“向在 龍湖 ,尚有 長江 一帶為我限隔,今居 白下 ,只隔 江 耳。”

華夷

(1).指 漢 族與少數民族。後亦指 中國 和外國。《晉書·元帝紀》:“天地之際既美,華夷之情允洽。” 唐 杜甫 《嚴公廳宴詠蜀道畫圖》:“華夷山不斷, 吳 蜀 水相通。” 宋 蘇軾 《賜太師文彥博生日禮物口宣》:“卿勛在廟社,名聞華夷。” 清 龔自珍 《大誓答問第二十四》:“又譯字之人,必 華 夷兩通而後能之。”

(2). 宋 元 時指國家的疆域。 元 關漢卿 《一枝花·杭州景》套曲:“大 元 朝新附國,亡 宋 家舊華夷。” 王季思 註:“ 宋 元 時稱國家的疆域為華夷,因為它包括了少數民族地區。” 元 王實甫 《麗春堂》第二折:“則俺那仁慈的明聖主,掌一統錦華夷,可則是平安了十萬里。” 明 《殺狗記·看書苦諫》:“再整舊華夷,重覩江山麗。”

幽州

(1).亦作“ 幽洲 ”。古九州之一。《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北曰 幽州 。”《爾雅·釋地》:“ 燕 曰 幽州 。”“ 燕 ”指 戰國 燕 地,即今 河北 北部及 遼寧 一帶。《書·舜典》:“流 共工 於 幽洲 。” 孔 傳:“象恭滔天,足以惑世,故流放之 幽洲 北裔。”

(2).州名。 漢武帝 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 東漢 治所在 薊縣 (今 北京 城西南)。轄境相當今 河北 北部及 遼寧 等地。

一夫

(1).一人。指男人。《書·君陳》:“爾無忿疾於頑,無求備於一夫。” 孔穎達 疏:“無求備於一人。”《漢書·谷永傳》:“ 秦 居平土,一夫大呼而海內崩析者,刑罰深酷,吏行殘賊也。” 宋 蘇軾 《與滕達道書》:“一夫進退何足道。”

(2).特指一個農夫。《孟子·萬章下》:“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百畝之糞,上農夫食九人。”《魏書·高祖紀》:“ 太和 元年詔曰:一夫制治田四十畝,中男二十畝。無令人有餘力,地有遺利。” 宋 歐陽修 《解官後答韓魏公見寄》詩:“老為南畝一夫去,猶是東宮二品臣。”

(3).猶言 * 。指眾叛親離的人,暴君。《孟子·梁惠王下》:“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 紂 矣,未聞弒君也。”《文選·陸機<五等諸侯論>》:“一夫從橫,則城池自夷,豈不危哉?” 李善 註:“一夫謂 董卓 也。”

(4).借指地積,方百步或百畝。《周禮·考工記·匠人》:“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 鄭玄 註:“方各百步。” 賈公彥 疏:“蓋市曹司次介次所居之處與天子二朝,皆居一夫之地,各方百步也。”《新唐書·食貨志二》:“古者百畝地號一夫,蓋一夫授田不得過百畝。”

萬夫

萬人;萬民;眾人。《書·鹹有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 晉 陸機 《擬古·東城一何高》詩:“一唱萬夫嘆,再唱梁塵飛。” 唐 杜甫 《將適吳楚留別章使君留後兼幕府諸公》詩:“近辭痛飲徒,折節萬夫後。” 明 劉基 《郁離子·省敵》:“萬夫一力,天下無敵。”

二水

(1).指 漳河 上游的 濁漳河 、 清漳河 。 北周 庾信 《聘齊秋晚館中飲酒》詩:“ 漳 流鳴二水,日色下三臺。” 倪璠 註:“《漢書·地理志》曰:‘ 濁漳水 出 長子 谷鹿山 東,至 鄴 ,入 清漳 。’此言二水,蓋謂 濁漳 清漳 也。”

(2).方言。比喻重複的或不新鮮的事物。《揚州評話選·火燒博望坡》:“‘這件事呀!愚兄已知道了久矣。’原來 張飛 還是弄的個二水。”

潛通

亦作“潛通”。暗通;私通。 漢 應劭 《風俗通·皇霸·三皇》:“指天畫地,神化潛通。”《舊唐書·哥舒翰傳》:“﹝ 哥舒翰 ﹞誣奏戶部尚書 安思順 與 祿山 潛通。”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一·吏部見客》:“前輩如 嚴文靖 之為太宰, 陸莊簡 之為選郎,私宅皆無日不通賓客,未聞有譏評之者,況要津之囑挾,簠簋之潛通,豈朝房公署所能絶耶!”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六章第一節:“封王制書里說封王的原因是 洱河 諸部潛通 犬戎 ( 吐蕃 ), 蒙歸義 率兵征討有功。”

地底

(1).指大地的低凹處。 漢 揚雄 《甘泉賦》:“漂 龍淵 而還九垠兮,窺地底而上回。” 唐 杜甫 《北征》詩:“ 邠郊 入地底, 涇水 中盪潏。” 浦起龍 註:“ 邠州 在 鳳翔 東北,入地底,正顯四面之高。” 明 何大復 《畫魚》詩:“ 禹門 天池 雲霧裡,白晝雷霆行地底。”

(2).地面之下。 唐 李白 《日出入行》:“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郭沫若 《爐中煤》詩:“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棟樑,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總得重見天光。”

試問

(1).試著提出問題。試探性地問。《晉書·孫綽傳》:“沙門 支遁 試問 綽 :‘君何如許?’”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張左》:“ 左 甚異之,試問所從來,叟但笑而不答。” 清 王夫之 《上蔡威函先生》詩:“白苹秋色里,試問採蓮津。”

(2).試著提出問題。用於質問對方或者表示不同意對方的意見。 宋 蘇軾 《又和劉景文韻》:“試問壁間題字客,幾人不為看花來?”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結構》:“試問當年作者,有一不肖之人、輕薄之子厠於其間乎?” 許地山 《危巢墜簡》:“試問亘古以來這第一流人物究竟有多少?”

(3).考問。《新唐書·文藝傳中·李邕》:“未幾辭去, 嶠 驚,試問奧篇隱帙,了辯如響, 嶠 嘆曰:‘子且名家!’”《宋史·選舉志三》:“諸正名學生有試問《景祐新書》者,諸判局闕而合差,諸秤漏官五年而轉資者,無不屬於祕書。”《元史·選舉志一》:“以《通鑑節要》用 蒙古 語言譯寫教之,俟生員習學成效,出題試問,觀其所對精通者,量授官職。”

英雄

非凡出眾的人物。指見解、才能超群出眾或領袖民眾的人

總攬英雄。——《三國志·諸葛亮傳》

英雄樂業。

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出群才

見“ 出羣材 ”。

標籤:雁門關

詩詞推薦

過雁門關次林孟仁侍御韻原文_過雁門關次林孟仁侍御韻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