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孫伯起游留此岩再用前韻原文
偶來聽瀑此岩中,藜杕相隨只兩翁。
涼氣著衣梧葉雨,秋香薰路桂花風。
洞幽僧禮白毫相,潭淨魚游赤鯇公。
坐久石壇林影亂,斜陽歸踏小橋東。
詩詞問答
問:同孫伯起游留此岩再用前韻的作者是誰?答:陳鎰
問:同孫伯起游留此岩再用前韻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同孫伯起游留此岩再用前韻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陳鎰的名句有哪些?答:陳鎰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東韻
參考注釋
相隨
(1).亦作“ 相隋 ”。謂互相依存。《老子》:“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之相隨。” 馬王堆 漢 墓帛書《老子·道經》作“相隋”。
(2).伴隨;跟隨。《史記·蘇秦列傳》:“是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夫説貴撫會,弛張相隨。” 馬烽 《飼養員趙大叔》:“說完,匆匆忙忙相隨那女人走了。”
涼氣
涼的空氣;清涼之氣
倒抽一口涼氣
著衣
穿衣。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 謝遏 夏月嘗仰臥, 謝公 清晨卒來,不暇著衣。”《南史·劉璡傳》:“兄 瓛 夜隔壁呼 璡 , 璡 不答,方下牀著衣立,然後應。” 唐 項斯 《宿山寺》詩:“中宵能得幾時睡,又被鐘聲催著衣。”
秋香
(1).秋日開放的花。多指菊花、桂花。 唐 李賀 《金銅仙人辭漢歌》:“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唐 鄭谷 《菊》詩:“露溼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元 白樸 《喬木查·對景》套曲:“蟬聲咽,露白霜結,水冷風高,長天雁字斜,秋香次第開徹。”
(2).一種桂花的名稱。 宋 王十朋 《詩序》:“與 萬先之 登 丹芳嶺 ,路人有手持桂花者,戲覓之,慨然相贈,且言欲施此花久矣,又言花名秋香,一名十里香。”
桂花
亦作“ 桂華 ”。1.樹名。即木犀,也指其所開的花。《漢書·禮樂志》:“都荔遂芳,窅窊桂華。” 顏師古 註:“此言都艮薜荔俱有芬芳,桂華之形窅窊也。” 唐 許渾 《送宋處士歸山》詩:“賣藥修琴歸去遲,山風吹盡桂花枝。” 宋 梅堯臣 《和韓子華桂花》:“空山桂花多,艷色粲然發。” 明 王慎中 《訪空同先生故宅》詩:“年年桂花發,人擬 子云 居。”
(2).指月。 北周 庾信 《舟中望月》詩:“天漢看珠蚌,星橋視桂花。” 唐 韓愈 《明水賦》:“桂華吐耀,兔影騰精。” 宋 范成大 《好事近》詞:“何待桂華相照,有人人如月。”
白毫相
如來 三十二相之一。佛教傳說 世尊 眉間有白色毫毛,右旋宛轉,如日正中,放之則有光明,名“白毫相”。《佛藏經下·了戒品九》:“ 如來 滅後,白毫相中百千億分,其中一分供養舍利及諸弟子……設使一切世間人皆共出家,隨順法行,於百毫相百千億分,不盡其一。”《法華經句解·序品》:“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亦省作“ 白毫 ”。 南朝 梁簡文帝 《迦葉佛像銘》:“慧雨自垂,仁風永扇。照耀白毫,半容月面。” 唐 白居易 《畫西方幀記》:“白毫大光,應念來感。” 宋 蘇軾 《書黁公詩後》詩:“靈顱隱白毫,鎖骨埋青玉。” 明 梅鼎祚 《玉合記·邂逅》:“倘然現白毫,仗諸品圓明照。”
石壇
(1).石頭築的高台。古代多用於祭祀。《漢書·郊祀志下》:“紫壇偽飾女樂、鸞路、騂駒、龍馬、石壇之屬,宜皆勿修。” 北周 庾信 《周隴右總管長史豆盧公神道碑銘》:“石壇承祀,豐碑頌靈。” 唐 許渾 《重遊飛泉觀題故梁道士宿龍池》詩:“雲開星月浮山殿,雨過風雷遶石壇。” 清 曹寅 《小遊仙詩》之八:“毳毛伐盡浥清寒,自縛茅龍上石壇。”
(2).石制的台或墩。 唐 韓愈 《記夢》詩:“石壇坡陀可坐臥,我手承頦肘拄座。” 郭沫若 《孔雀膽》第一幕:“左前方有大柏樹一株,有圓形石壇圍護其根。”
斜陽
黃昏前要落山的太陽
小橋
(1). 三國 吳 周瑜 之妻。《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時得 橋 公二女,皆國色也。 策 自納 大橋 , 瑜 納 小橋 。”
(2).小型橋樑。 北周 庾信 《詠畫屏風詩》之五:“小橋飛斷岸,高花出迥樓。” 元 馬致遠 《天淨沙·秋思》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同孫伯起游留此岩再用前韻原文_同孫伯起游留此岩再用前韻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