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仁侄入浙

作者:釋月澗 朝代:宋代

送仁侄入浙原文

古來行腳有樣子,莫只游山並玩水。

江南兩浙多禪林,帶眼直須先帶耳。

數十年來已寂寥,況復亂離生死里。

一言非理不可道,一武非地不可履。

善友師教不可舍,庸鄙強饕不可擬。

彼所非者誠可監,我所長者不可恃。

一切妄想生死因,參須實參明自己。

他日歸來如所囑,痛棒依前分付你。

詩詞問答

問:送仁侄入浙的作者是誰?答:釋月澗
問:送仁侄入浙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紙韻

參考注釋

古來

自古以來

古來如此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唐· 李白《將進酒》

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清· 林覺民《與妻書》

行腳

(1).謂僧人為尋師求法而游食四方。《古尊宿語錄》卷六:“老僧三十年來行腳,未曾置此一問。”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玉格》:“此桃去此十餘里,道路危險,貧道偶行腳見之,覺異,因掇數枚。” 金 趙元 《宿少林寺》詩:“箇中有佳處,行腳恨不早。” 明 湯顯祖 《牡丹亭·道覡》:“赴會的,都要具膳餐飯,行腳的也要老少異糧。” 蘇曼殊 《與高天梅書》:“衲行腳南荒,藥爐為伍,不覺逾歲。”

(2).引申為行乞。 碧野 《燈籠哨》:“‘今天的行腳好嗎!’‘那裡,只在一家人家裡要到了幾根爛紅薯!’”

(3).見“ 行腳僧 ”。

(4).行走;行路。 宋 楊萬里 《和文遠叔行春》詩:“行腳宜晴翠,看雲恐夕黃。” 劉白羽 《黑》二:“行腳人全把腳步匆匆扯開,往下趕這兩站路。”

(5).謂兩腳不停地移動。《宋書·顧覬之傳》:“ 覬之 不欲與 殷景仁 久接事,乃辭腳疾自免歸。在家每夜常於牀上行腳,家人竊異之而莫曉其意。”

樣子

(1) 形狀

(2) 神情

裝樣子

(3) 式樣;標準

衣服樣子

(4) 形勢;趨勢

看樣子今天他不會來了

江南

(1) 長江下游以南的地區,就是江蘇、安徽兩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江南草長,雜花生樹。——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江南好風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能不憶江南。——唐· 白居易《憶江南》

春風又綠江南岸。——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泛指長江以南

江南出楠梓。——《史記·貨殖列傳》

兩浙

亦作“ 兩淛 ”。 浙東 和 浙西 的合稱。(1) 唐 肅宗 時析 江南東道 為 浙江東路 和 浙江西路 , 錢塘江 以南簡稱 浙東 、以北簡稱 浙西 。 宋 代有 兩浙路 。地轄今 江蘇省 長江 以南及 浙江省 全境。 唐 元稹 《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夢四十韻》:“九霄難就日, 兩浙 僅容舠。”《宋史·太宗紀二》:“﹝ 淳化 三年十一月﹞己亥,禁 兩浙 諸州巫師。”《古今小說·簡帖僧巧騙皇甫妻》:“世世靴從不斷,子孫出入金門。他是 兩浙 錢王 子, 吳 越 國王孫。”《二刻拍案驚奇》卷六:“ 至正 末年, 張士誠 氣概弄得大了,自 江 南 江 北、 三吳 、 兩淛 直拓至 兩廣 益州 ,盡歸掌握。”(2)今 浙江省 以 富春江 等為界分為 浙東 、 浙西 。 兩浙 指 浙江省 。 郁達夫 《兩浙漫遊後記》:“統觀 兩浙 的山,當以自 黃山 西來的 昱嶺山脈 莫乾山脈 天目山脈 為主峰。”

禪林

佛教寺院的別稱

帶眼

(1).腰帶上的孔眼。放寬或收緊腰帶時用。 宋 王安石 《寄餘溫卿》詩:“平日離愁寬頻眼,訖春歸思滿琴心。” 宋 陸游 《新涼書懷》詩:“烏帽圍寬頻眼移,閉門慣忍日長飢。”

(2).順眼。《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六:“直待轉手關門,帶眼看去,那小床帳鉤上吊著一個紫檀的小木魚。”

直須

(1).應當;應。 唐 杜秋娘 《金縷衣》詩:“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宋 歐陽修 《朝中措》詞:“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宋 王安石 《和王司封會同年》詩:“直須傾倒罇中酒,休惜淋浪座上衣。”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痴絕》:“﹝天下事﹞若復件件認真,爭競何已!故直須以痴趣破之。”

(2).竟至於;還要。《三國演義》第五四回:“ 孔明 變色曰:‘ 子敬 好不通理,直須待人開口!’”

十年

形容時間長久。《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楊伯峻 註:“十年,言其久也。” 唐 賈島 《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寂寥

(1) 空廓

寂寥無人。——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2) 寂靜;無人倍伴的,獨自一人的

況復

亦作“況復”。1.更加;加上。 隋煬帝 《白馬篇》:“本持身許國,況復武功彰。” 唐 杜甫 《寄杜位》詩:“干戈況復塵隨眼,鬢髮還應雪滿頭。” 明 梁辰魚 《於虎丘殿階遇張月容》曲:“眼波橫,況復香肩偷憑。”

(2).何況,況且。《陳書·江總傳》:“況復才未半古,屍素若茲。” 唐 馬總 《意林·傅子》:“蜘蛛作羅,蜂之作窠,其巧亦妙矣,況復人乎?” 唐 劉駕 《寄遠》詩:“得書喜猶甚,況復見君時。”

(3).仿佛,好像。 唐 寒山 《詩》之一三四:“呼之迴面視,況復不相識。”

亂離

(1).政治混亂,給國家帶來憂患。《詩·小雅·四月》:“亂離瘼矣,爰其適歸。” 毛 傳:“離,憂。” 鄭玄 箋:“今政亂國將有憂病者矣。” 晉 潘岳 《關中詩》:“亂離斯瘼,日月其稔。” 明 方孝孺 《絕命詞》:“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

(2).遭亂流離。 漢 王粲 《贈蔡子篤》詩:“悠悠世路,亂離多阻。”《後漢書·烈女傳·董祀妻》:“感傷亂離,追懷悲憤。” 唐 劉長卿 《送李錄事兄歸襄鄧》詩:“白首相逢征戰後,青春已過亂離中。” 魯迅 《墳·我之節烈觀》:“亂離時候,照顧不到,一遇‘逆兵’(或是“天兵”)就無法可想。”

生死

(1) 生存和死亡

生死攸關的問題

(2) 預言命運的

他認為什麼時候死是在生死簿上早就注定的

一言

(1).一個字。《論語·衛靈公》:“ 子貢 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 曰:‘其恕乎!’” 漢 班固 《 * 通·謚篇》:“謚或一言或兩言,何?文者以一言為謚,質者以兩言為謚。”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物色》:“皎日嘒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

(2).一句話;一番話。《書·立政》:“時則勿有間之,自一話一言。我則末惟成德之彥,以乂我受民。”《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楚 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 唐 魏徵 《述懷》詩:“ 季布 無二諾, 侯嬴 重一言。” 元 紀君祥 《趙氏孤兒》第一折:“我一言已定,你再不必多疑了。” 孫炳華 《重賞之下》三:“ 林啟達 每天都要到車間轉轉,到工具機邊上看看,一言不發,看一會就走。”

(3).謂陳述一次。《穀梁傳·昭公四年》:“ 慶封 曰:‘子一息,我亦且一言。’”《孔子家語·屈節解》:“遽發所愛之使告 宓子 曰:‘自今以往, 單父 非吾有也,從子之制,有便於民者,子決為之,五年一言其要。’”

(4).眾口一詞。《韓非子·內儲說上》:“今 魯國 之羣臣以千百數,一言於 季氏 之私。”

非理

(1).不合常理;違背情理。《管子·版法解》:“怨咎所生,生於非理。”《晉書·王覽傳》:“﹝ 覽母 ﹞屢以非理使 祥 , 覽 輒與 祥 俱。”

(2).謂不講道理。《水滸傳》第五八回:“那廝為官貪濫,非理害民。”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非地

(1).猶言是非之地。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盧仝》:“噫!一蹈非地,旋踵逮殃,玉石俱爛,可不痛哉!”

(2).不適宜去的地方。 明 陶宗儀 《輟耕錄·文章政事》:“男女無父母之命,私有所從,王法不許;父母違男女之願,置之非地,公論豈容?”

善友

(1).友善,引為友好。《三國志·魏志·管輅傳》:“ 安平 趙孔曜 ,薦 輅 於 冀州 刺史 裴徽 …… 徽 於是闢為文學從事,引與相見,大善友之。”

(2).指交好友朋。 清 吳敏樹 《與楊性農書》:“ 性農 非有求託於 吉安 者,非假光寵於 吉安 者,其親賢善友,而欲偕之於道,素意固然也。”

(3).指佛教教友。《海龍王經》卷一:“ * 後夜,常觀精進,敬重善友,志懷羞恥,常以大哀護於一切。” 南朝 梁武帝 《游鐘山大愛敬寺》詩:“駕言追善友,回輿尋勝緣。” 宋 秦觀 《法雲寺長老然香會疏文》:“肆求善友,同結勝緣。”

師教

指學校教育

庸鄙

平庸鄙俗。《南齊書·王思遠傳》:“臣實庸鄙,無足奬進。”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今人往往以歌詩習禮為不切時務,此皆末俗庸鄙之見。” 魯迅 《書信集·致章廷謙》:“據我所見,則昔之稱為戰士者,今已蓄意險仄,或則氣息奄奄;甚至舉止言語,皆非常庸鄙可笑。”

我所

佛教語。謂與“我”相對之外物。《智度論》卷三一:“我是一切諸煩惱根本,先著五素為我,然後著外物為我所。” 南朝 宋 謝靈運 《浮雲》詩:“諸法既無我,何由有我所。” 章炳麟 《人無我論》:“自八識六根以至一毛一孔屬於內界者,假説為我;自眷屬衣食金錢田園以至一切可以攝取受用之物屬於外界者,説為我所,而我與我所又非一成不變也。”

長者

(1) 年紀大、輩份高的人

傷長者之意。——《戰國策·燕策》

為長者折枝。——《孟子·梁惠王上》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唐· 杜甫《兵車行》

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2) 指有德行的人

忠厚長者

市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史記·魏公子列傳》

以君為長者。——《戰國策·魏策》

(3) 顯貴的人

一切

所有

一切不事事。——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豈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宋·沈括《夢溪筆談》

常覺一切事。——清·梁啓超《譚嗣同傳》

妄想

(1) 狂妄地打算;夢想

他處於懷舊的妄想中

(2) 不能實現的打算

(3) 不能實現的非分之想

他的希望只不過是妄想

死因

喪失生命的原因或誘因

飲酒是他的死因

自己

(1) 自身;本身

一個人需要很長的時間才發現別人與自己有多大的不同

(2) 屬於某人自身的或某物本身的

我自己的父親

他日

(1) 將來;來日,將來的某一天或某一時期

他日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他日驢一鳴。——《戰國策·魏策》

他日不忘老人芋。——清· 周容《芋老人傳》

願他日得志。

(2) 以往;昔日

歸來

返回原來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宋· 張俞《蠶婦》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唐· 杜甫《兵車行》

依前

照舊;仍舊。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榆白楊》“尤忌捋心”原註:“捋心則科茹不長,更須依法燒之,則依前茂矣。” 唐 韓愈 《黃家賊事宜狀》:“不能別立規模,依前還請攻討。” 宋 張先 《南鄉子·中秋不見月》詞:“今夜相思應看月,無人。露冷依前獨掩門。”《水滸傳》第二一回:“那婆娘復翻身轉又上樓去,依前倒在牀上。”

分付

(1).分別付與。《漢書·原涉傳》:“賓客爭問所當得, 涉 乃側席而坐,削牘為疏,具記衣被棺木,下至飯含之物,分付諸客。”《三國志·魏志·鮮卑傳》:“ 比能 眾逐彊盛,控弦十餘萬騎,每鈔略得財物,均平分付。”《敦煌變文集·漢將王陵變》:“皇帝聞奏,龍顏大悅,開庫賜彫弓兩張,寳箭兩百隻,分付與二大臣。”

(2).交給。 唐 白居易 《題文集櫃》詩:“身是 鄧伯道 ,世無 王仲宣 ;祇應分付女,留與外孫傳。”《宣和遺事》前集:“故 堯王 不將天下傳與他,卻分付與 舜王 了。”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六:“貧僧積下幾文起坐,盡數分付足下,勿以寡見阻。” 元 關漢卿 《魯齋郎》第三折:“我將家緣家計,都分付與你兩口兒,每月齋糧道服,休少了我的,我往 華山 出家去也。”

(3).付託;寄意。 宋 毛滂 《惜分飛》詞:“今夜山深處,斷魂分付潮回去。” 宋 楊恢 《祝英台近》詞:“都將千里芳心,十年幽夢,分付與一聲啼鴂。” 清 納蘭性德 《木蘭花慢·送梁汾南行》詞:“從此覊愁萬疊,夢回分付啼螿。”

(4).囑咐;命令。 唐 方乾 《尚書新創敵樓》詩之二:“直須分付丹青手,畫出旌幢遶謫仙。”《水滸傳》第四五回:“ 石秀 又分付道:‘哥哥今晚且不可胡發説話。’” 清 李漁 《慎鸞交·就縛》:“分付眾將們,從今以後,晝夜須行五百里。”《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平粵紀聞》:“該匪遂將 嘉定 縣城閉守,分付各店開張。”

(5).指交代;講明。 元 張國賓 《合汗衫》第三折:“官人呵這言語休著你爺知……則去那娘親上分付明白。”《初刻拍案驚奇》卷一:“果然肯賣,但憑分付價錢,不敢吝惜。”

(6).表示;流露。 宋 周邦彥 《感皇恩》詞:“淺顰輕笑,未肯等閒分付。為誰心子裡,長長苦?” 宋 無名氏 《九張機》詞之二:“深心未肯輕分付,回頭一笑,花間歸去,只恐被花知。”

(7).處置;發落。 宋 石孝友 《卜運算元》詞:“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應難去也難,此際難分付。” 宋 劉克莊 《賀新郎》詞:“北望神州路,試平章、這場公事,怎生分付?”《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髮跡》:“ 戚漢老 見了許多財物,心中歡喜,連聲應道:‘這小事,但憑大郎分付。’”

詩詞推薦

送仁侄入浙原文_送仁侄入浙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