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永定河原文
取道閱河乾,浮橋度廣灘。
汛凌過竹箭,水潦未桑乾。
四載由來仰,尾閭今度看。
敬繩仁祖志,永定冀安瀾。
詩詞問答
問:過永定河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過永定河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過永定河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寒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十六
2. 適以下口應籌疏浚故度河紆道閱之
參考注釋
取道
(1) 選取經由的道路
代表團將取道巴黎回國
(2) 開避道路
伐竹取道。——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河乾
河邊;河岸。《詩·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乾兮。” 明 徐禎卿 《留別邊子》詩:“孤楊生河乾,嫋嫋何參差。”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某官舟泊河乾,聞汝善彈詞,邀往一試。”
浮橋
橋面由平底船支承的橋
竹箭
(1).即篠。細竹。《管子·小匡》:“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箭有餘於國,奇怪時來,珍異物聚。”《爾雅·釋地》:“東南之美者,有 會稽 之竹箭焉。” 唐 高適 《宋中送族侄式顏》詩:“鄉山西北愁,竹箭東南美。” 清 唐孫華 《讀<中州集>周迂齋著詩意猶未盡戲賦十四韻》:“森束牙籌狹,分裁竹箭纖。” 魯迅 《故事新編·理水》:“只要站在大門口,也總有什麼新鮮的物事看:今天來一車竹箭,明天來一批松板……拉向皇城那面去。”
(2).竹製的利箭。《慎子》佚文:“ 河 之下 龍門 ,其流駛如竹箭,駟馬追弗能及。”後因以“竹箭”喻河流迅疾。 唐 劉禹錫 《述舊賀遷寄陝虢孫常侍》詩:“關頭古塞 桃林 靜,城下長河竹箭迴。” 清 趙翼 《清江浦送費制府入為大司馬》詩:“竹箭河流循軌穩, 萑苻 兵掃伏隍空。”
水潦
1.大雨;雨水。《禮記·曲禮上》:“水潦降,不獻魚鱉。”《左傳·襄公十年》:“水潦將降,懼不能歸,請班師!”《魏書·崔浩傳》:“南土下濕,夏月蒸暑,水潦方多。” 宋 張虙 《月令解》卷九:“季夏,水潦盛昌,故行夏令則為大水。”
2.因雨水過多而積在田地里的水或流於地面的水。《荀子·王制》:“修隄梁,通溝澮,行水潦,安水藏。”《淮南子·天文訓》:“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塵埃。”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八:“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潦東流。” 唐 高適 《苦雨寄四房昆季》詩:“泥塗擁城郭,水潦盤丘墟。” 清 劉大櫆 《送黟令孫君改任鳳陽序》:“迺作徒杠,迺作輿梁,亘若白虹,蹴波以浮,水潦驟漲,民不病涉。”
水淹。《管子·輕重丁》:“ 齊 西水潦而民飢, 齊 東豐庸而糶賤。”《後漢書·南匈奴傳》:“ 關 東水潦,人民飢餓死盡,可擊也。”《梁書·武帝紀中》:“六月丁亥,詔以 東陽 、 信安 、 豐安 三縣水潦,漂損居民資業,遣使周履,量蠲課調。”
桑乾
1.河名。今 永定河 之上游。相傳每年桑椹成熟時河水乾涸,故名。 唐 李白 《戰城南》詩:“去年戰, 桑乾 源,今年戰, 蔥河 道。” 明 沉煉 《寄馮敬叔》詩:“ 桑乾河 水近,知是憶 并州 。”
2.古縣名。
四載
指古代的四種交通工具。《書·益稷》:“予乘四載,隨山刊木。” 孔 傳:“所載者四,水乘舟,陸乘車,泥乘輴,山乘樏。” 漢 趙曄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 禹 ﹞案金簡玉字,得通水之理,復返歸岳,乘四載以行川,始於 霍山 ,徊集五嶽。” 唐 杜甫 《禹廟》詩:“早知乘四載,疏鑿控 三巴 。”
由來
(1)
(2) 事情發生的原因
(3) 歷來;自始以來;從發生到目前
由來已久
尾閭
(1).古代傳說中泄海水之處。《莊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 尾閭 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 成玄英 疏:“ 尾閭 者,泄海水之所也。”《文選·嵇康<養生論>》:“自力服藥,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中路復廢,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 尾閭 。” 李善 注引 司馬彪 曰:“ 尾閭 ,水之從海水出者也,一名 沃燋 ,在東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稱尾。閭者,聚也,水聚族之處,故稱閭也。” 唐 李德裕 《漏潭石》詩:“常疑六合外,未信 漆園 書,及此聞溪漏,方欣驗 尾閭 。” 清 趙翼 《逃荒》詩:“安得 尾閭 籌洩水,盡收歸海出平疇。”
(2).泛指事物趨歸或傾泄之所。 清 魏源 《軍儲篇一》:“此漏不塞,雖萬物為金,陰陽為炭,不能供尾閭之壑。” 梁啓超 《新民論》第二節:“民族帝國主義者何?其國民之實力,充於內而不得不溢於外,於是汲汲焉求擴張權力於他地,以為我尾閭。” 郭沫若 《創造十年》十二:“《季刊》和《周報》的標準太高,外來的投稿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不能用,因而失掉不少的讀者,應該要有一種日報來做尾閭,以銷納外來的投稿。”
安瀾
(1).水波平靜。比喻太平。《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天下安瀾,比屋可封。” 李善 註:“瀾,水波也,安瀾,以喻太平。” 明 無名氏 《運甓記·帥閫賓賢》:“用之將帥,必能扶弱鼎於安瀾;委以一方,定可起疲民於袵席。” 清 梁清標 《送張伯珩同年按蜀》詩:“按部諸侯爭負弩,洗兵 三峽 見安瀾。”福州評話《老漁翁殲敵記》:“紅旗飄飄河山壯麗,漁鄉繁盛海國安瀾。”
(2).謂使河流安穩不泛濫。 清 馮桂芬 《致李伯相書》:“將來恐不能不出於河自河,漕自漕,河專主安瀾,漕專主海運而後定。”《清史稿·河渠志一》:“前築土壩,保固隄根,頻歲安瀾,已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