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王蒙梧館鳴琴圖原文
假山圍處泌真溪,結以茅庵隱者棲。
膝弄恰宜孤鶴聽,弦操不藉一僮攜。
花枝庭錯紅意野,梧葉檐籠綠蔭齊。
自有山樵清迥致,底須小印為重提。
詩詞問答
問:題王蒙梧館鳴琴圖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題王蒙梧館鳴琴圖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題王蒙梧館鳴琴圖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齊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十二
參考注釋
假山
園林中用石頭堆砌而成以供欣賞的小山
茅庵
亦作“茆菴”。茅廬;草舍。 唐 胡曾 《自嶺下泛鷁到清遠峽作》詩:“不為篋中書未獻,便來茲地結茅庵。”《水滸傳》第一回:“自向 龍虎山 頂結一茅庵,修真養性。” 明 屠隆 《曇花記·郊行卜佛》:“久居華屋,轉羨茆菴。”《紅樓夢》第一二○回:“兩人攜手而行,小廝驅車隨後,到了一座茅庵。”
孤鶴
(1).孤單的鶴。 隋煬帝 《舍舟登入示慧日道場玉清玄壇德眾》詩:“孤鶴近追羣,啼鶯遠相喚。” 唐 武元衡 《立秋日與陸華原於縣界南館送鄒十八》詩:“風入 昭陽 池館秋,片雲孤鶴兩難留。” 宋 蘇軾 《後赤壁賦》:“適有孤鶴,橫 江 東來。” 元 於石 《我從山中游》詩:“柴扉不敢敲,恐驚孤鶴醒。徘徊踏月明,倚仗看松影。”
(2).比喻孤特高潔之人。 唐 皇甫曾 《秋夕寄懷契上人》詩:“已見槿花朝委露,獨悲孤鶴在人羣。” 宋 王禹偁 《酬种放徵君一百韻》:“ 王績 婦未娶,介潔翹孤鶴。”
不藉
(1).不憑藉;不依靠。 清 王韜 《淞隱漫錄·三怪》:“ 濟南 李大 ,業負販。捷足善走,自南詣北,往往不藉舟車。”
(2).不顧惜。 唐 布燮 《聽妓洞雲歌》:“ 嵇叔夜 鼓琴飲酒無閒暇;若使當時聞此歌,拋擲《廣陵》都不藉。”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你是為人須為徹,將衣袂不藉。” 元 宮天挺 《范張雞黍》第二折:“寸心酸,五情裂,咱功名已不藉。”
花枝
(1).開有花的枝條。 唐 王維 《晚春歸思》詩:“春蟲飛網戶,暮雀隱花枝。” 明 謝讜 《四喜記·花亭佳偶》:“淺印花鞋小,斜插花枝鬢欲燒。” 蕭紅 《夏夜》:“她過來似用手打我,嘴裡似乎咒我,她依過的那花枝,立刻搖閃不定了。”
(2).比喻美女。 前蜀 韋莊 《菩薩蠻》詞:“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 宋 張景修 《虞美人》詞:“旁人應笑髯公老,獨愛花枝好。” 清 唐孫華 《五舫詩為同年狄向濤太史賦》:“花枝斜倚鏡臺前,晚妝人倦嬌相向。”
綠蔭
有葉樹木底下的陰地
夏日綠蔭遮陽,是避暑的好去處
山樵
樵夫。 宋 米芾 《觀音岩》詩:“鮑餌有時邀楚釣,海雲常覺護山樵。” 清 顧炎武 《勞山歌》:“捕魚山之旁,伐木山之中,猶見山樵與村童,春日會鼓聲逢逢。”
清迥
(1).亦作“ 清逈 ”。清明曠遠。 南朝 宋 鮑照 《舞鶴賦》:“鍾浮曠之藻質,抱清迥之明心。”迥,一本作“ 逈 ”。 唐 張九齡 《秋夕望月詩》:“清迥 江 城月,流光萬里同。” 明 何景明 《畫鶴賦》:“志清逈而內真,儀皎潔而外宣。” 清 包世臣 《與楊季子論文書》:“足下性嗜古書,尤耽 齊 梁 諸子,而下筆顧清迥柔厚,駸駸有 西漢 之意。”
(2).清越而有回聲。 唐 李涉 《題清溪鬼谷先生舊居》詩:“寂寞天籟息,清迥鳥聲曙。” 後蜀 魏承班 《玉樓春》詞:“聲聲清迥遏行雲,寂寂畫梁塵暗起。”
底須
何須;何必。 元 許有壬 《摸魚子·和明初韻》詞:“傾緑醑,底須按樂天池上《霓裳》譜!”《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共百年易過,底須愁悶。” 清 孫致彌 《同介修孟游集元夫園居即事抒懷》詩:“遮莫文章供齒頰,底須愁病減腰圍。”
重提
一再提出 ,再把端出來
不願意在我年老,頭髮都花白的時候,再向我重提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