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堂(在台頭行宮內)原文
憩臨清源堂,因繹清源義。
修身在正心,源清流自治。
六計以弊吏,源清廉乃致。
持已及臨人,兩言可以蔽。
設曰請進之,思無邪曾示。
詩詞問答
問:清源堂(在台頭行宮內)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清源堂(在台頭行宮內)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三十七
2. 在台頭行宮內
參考注釋
清源
亦作“ 清原 ”。1.清理本源。謂從根本上加以整頓。《漢書·刑法志》:“豈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論,刪定律令,籑二百章,以應大辟。” 清 林則徐 《體察洋面堵截情形折》:“第既經開動,其為畏憚可知,亟應宣示天威,乘勢盡行驅逐,以為清源之計。”
(2).清澈的水源。《楚辭·遠遊》:“軼迅風於清源兮,從 顓頊 乎增冰。” 蔣驥 註:“清源,水源。謂 北海 也。”《後漢書·張衡傳》:“旦余沐於清原兮,晞余髮於朝陽。” 唐 賈島 《南池》詩:“蕭條微雨絶,荒岸抱清源。”
修身
陶冶身心,涵養德性
修身養性
正心
(1).謂使人心歸向於正。語出《禮記·大學》:“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漢 董仲舒 《士不遇賦》:“雖矯情而獲百利兮,復不如正心而歸一善。” 宋 司馬光 《交趾獻奇獸賦》:“吾聞古聖人之治天下也,正心以為本。”
(2).公正無私之心。《管子·任法》:“臣有所愛而為私賞之,有所惡而為私罰之,倍其公法,損其正心,專聽其大臣者,危主也。”
清流
(1).清澈的流水。《漢書·補樂志》:“ 鄭 衛 之聲興則淫辟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樸家給,猶濁其源而求其清流,豈不難哉!” 晉 左思 《吳都賦》:“樹以青槐,亘以緑水,玄蔭耽耽,清流亹亹。” 宋 蘇軾 《和子由聞子瞻將如終南太平宮溪堂書》:“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四·內江石壁魚》:“後破之,乃有一魚躍出,其中泓然清流也。” 瞿秋白 《餓鄉紀程》三:“ 環溪 的清流禾稼,也曾托我的奇思遐想。”
(2).喻指德行高潔負有名望的士大夫。《三國志·魏志·桓階陳羣等傳評》:“ 陳羣 動仗名義,有清流雅望。” 宋 歐陽修 《朋黨論》:“ 唐 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 昭宗 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 黃河 ,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而 唐 遂亡矣。” 清 顧炎武 《梓潼篇贈李中孚》:“讀書通大義,立志冠清流。” 李大釗 《混充牌號》:“社會上有一二清流學者,很得大眾的信仰。”
(3).晚 清 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政治派別的名稱。他們評議時政,上疏言事,彈劾大臣,指斥宦官,對外反對列強蠶食,對內主張整飭紀綱。 中 法 戰爭前後,清流繁衍為前後兩輩。前清流奉軍機大臣 李鴻藻 為魁首,後清流以戶部尚書 翁同龢 為支柱。 光緒帝 親政後,他們以擁帝相標榜,稱為帝黨,以別於當權的後黨。
(4).比喻政治清明。《後漢書·楊震傳》:“臣伏惟陛下以邊境未寧,躬自菲薄,宮殿垣屋傾倚,枝柱而已,無所興造,欲令遠近鹹知政化之清流, 商邑 之翼翼也。”
自治
行政上相對獨立,有權自己處理自己的事務
自治領
六計
(1).古 * 察官吏的六項內容。《周禮·天官·小宰》:“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灋,六曰廉辨。” 賈公彥 疏:“六者不同,既以廉為本,又計其功過多少而聽斷之,故云六計。”廉,考察。 清 錢謙益 《刑科給事中薛大中父約贈征仕郎制》:“本六計之弊廉能,又以清白訓子。” 清 趙翼 《芸浦奉命來撫江南》詩:“民慶二餔長有托,吏遵六計未全違。”
(2).指六出奇計。語本《史記·陳丞相世家》:“﹝ 陳平 ﹞凡六出奇計,輒益邑,凡六益封。奇計或頗祕,世莫能聞也。” 元 陳基 《二十六日自通州赴淮安》詩:“六計西來思撓 楚 ,三軍左袒欲安 劉 。”
清廉
清白廉潔
臨人
謂選拔人才。《後漢書·崔寔傳》:“蓋 孔子 對 葉公 以來遠, 哀公 以臨人, 景公 以節禮,非其不同,所急異務也。” 李賢 註:“《韓子》曰, 葉公 問政於 仲尼 。 仲尼 曰:‘政在悅近而來遠。’ 魯哀公 問政於 仲尼 。 仲尼 曰:‘政在選賢。’ 齊景公 問政於 仲尼 , 仲尼 曰:‘政在節財。’此雲‘臨人’、‘節禮’,文不同也。” 明 歸有光 《送童子鳴序》:“無怪乎其內不知修己之道,外不知臨人之術。紛紛然日競於榮利,以成流俗,而天下常有乏材之患也。”
兩言
三言兩語。謂少量幾句話。《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
可以
(1) 表示可能或能夠
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漢· 賈誼《論積貯疏》
(2) 表示許可
現在你可以走了
(3) 不壞;還好
她的英文還可以
(4) 很;厲害
這真閒得可以
思無邪
心無邪意;心歸純正。《詩·魯頌·駉》:“思無邪,思馬斯徂。” 鄭玄 箋:“思遵 伯禽 之法,專之無復邪意也。”《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邢昺 疏:“為政之道,在於去邪歸正。” 唐 柳宗元 《鐃歌鼓吹曲·吐谷渾》:“凱族獻清廟,萬國思無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