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左思蜀都賦,江漢炳靈,文物媲西京,郡合有茂才異等; 讀王勃益州碑,賨渝變俗,儒風被東魯,客休歌下里巴人。

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誦左思蜀都賦,江漢炳靈,文物媲西京,郡合有茂才異等;
下聯:讀王勃益州碑,賨渝變俗,儒風被東魯,客休歌下里巴人。

對聯備註:

(清-蔡振武《重慶府試院聯》)

參考注釋

左思

[Zuo Si(Tsuo Ssu)] (約250—約305) 中國西晉文學家。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屬山東)人。其詩《詠史》八篇為其代表作。曾構思十年寫成《三都賦》(《蜀都賦》、《吳都賦》、《魏都賦》),當時豪富人家競相傳抄,以致“洛陽紙貴”。後人輯有《左太沖集》

蜀都

古代 蜀國 的都城。即今 四川省 成都市 。 漢 司馬相如 《難蜀父老》:“至於 蜀 都,耆老大夫搢紳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儼然造焉。” 晉 左思 《蜀都賦》:“夫蜀都者,蓋兆基於上世,開國於中古。” 元 虞集 《張令鹿門圖》詩:“老我不樂思 蜀 都,人言 嵩 陽好隱居。”

江漢

(1). 長江 和 漢水 。《書·禹貢》:“ 江 漢 朝宗於海。”《詩·小雅·四月》:“滔滔 江 漢 ,南國之紀。” 朱熹 集傳:“ 江 漢 ,二水名。” 北周 庾信 《周柱國大將軍紇乾弘神道碑》:“ 江 漢 之間,不驚雞犬; 樊 襄 之下,更多冠蓋。” 清 黃景仁 《黃鶴樓用崔韻》:“欲把登臨倚長笛,滔滔 江 漢 不勝愁。”

(2).指 長江 與 漢水 之間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區。古 荊楚 之地,在今 湖北省 境內。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四十:“ 江 漢 之君,悲其墜屨, 少原 之婦,哭其亡簪。”《後漢書·荀彧傳》:“ 紹 既新敗,眾懼人擾,今不因而定之,而欲遠兵 江 漢 ,若 紹 收離糾散,乘虛以出,則公之事去矣。”《文選·江淹<望荊山>詩》:“奉義至 江 漢 ,始知 楚 塞長。” 李善 註:“ 江 漢 , 荊 楚 之境也。”

(3).指 長江 與 漢水 之間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區。古 巴 蜀 之地。今 四川省 的東部地區。 唐 杜甫 《枯棕》詩:“嗟我 江 漢 人,生成復何有?” 仇兆鰲 註:“ 江 漢 ,指 巴 蜀 。”

(4).指 長江 與 漢水 之間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區。今 湖北省 及其附近地區。 陳毅 《吟fan6形勢》:“ 江 漢 飛傳 劉 鄧捷,中原重見 李 鄭 回。”

炳靈

(1).煥發靈氣。《文選·左思<蜀都賦>》:“近則 江漢 炳靈,世載其英。” 呂向 註:“炳,明也;載,猶生也。謂 江漢 明靈,故代生賢哲。” 唐 陳子昂 《送吉州杜司戶審言序》:“ 杜司戶 炳靈翰林,研幾策府。” 金 元好問 《內相文獻楊公神道碑銘》:“識者以為中國之大,平治之久,河嶽炳靈,實生人傑。”

(2).閃爍的靈氣。 漢 班固 《幽通賦》:“系 高頊 之玄胄兮,氏中葉之炳靈。” 唐 溫庭筠 《過孔北海墓二十韻》:“珪玉埋英氣,山河孕炳靈。”

文物

[cultural relic;cultural treasures] 歷代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價值東西;指禮樂制度

西京

古都名。(1) 西漢 都 長安 , 東漢 改都 洛陽 ,因稱 洛陽 為 東京 , 長安 為 西京 。(2) 隋煬帝 建 洛陽 為 東京 ,因稱 長安 為 西京 。(3) 唐 顯慶 二年,以 洛陽 為 東都 ,因稱 長安 為 西都 ,一稱 西京 , 天寶 元年,定稱 西京 , 至德 二載,改稱 中京 。(4) 唐 至德 二載收復兩京,還都 長安 ,因 鳳翔 是兩京未復時 肅宗 之駐地,改 鳳翔郡 為 鳳翔府 ,建號 西京 , 上元 元年,廢京號。(5) 南詔王 尋閣勸 時,以 太和 (指 羊苴咩城 )為 西京 ,至 世隆 稱帝,改稱 中都 。(6) 五代 後唐 同光 元年四月 李存勖 即帝位於 魏州 ,以 魏州 為 東京 興唐府 ,以即位前的 晉王 舊都 太原府 為 西京 ,十一月復 唐 舊制改 西京 為 北京 。(7) 五代 後唐 同光 元年十一月復 唐 舊制以 京兆府 為 西京 ,至 晉 天福 三年罷京。(8) 五代 後晉 天福 三年自東都 河南府 遷都 汴州 ,以 汴州 為 東京 開封府 ,改東都 河南府 為 西京 , 漢 周 及 北宋 沿襲不改。(9) 遼 重熙 十三年,升 雲州 為 大同府 ,建號 西京 ,沿至 金 代不改。(10) 明 李自成 改 西安 曰 長安 ,稱 西京 。(11) 明 張獻忠 以 蜀 王府為宮, 成都 曰 西京 。

郡合

亦作“ 郡閣 ”。借指郡守的府院。 唐 白居易 《郡亭》詩:“山林太寂寞,朝闕空喧煩;唯茲郡閤內,囂靜得中間。” 清 方文 《休夏》詩:“今歲遠遊依郡閣,且如結制閉僧扉。” 清 邵長蘅 《和楊陶雲感懷左遷新建少府》:“潮吞 章 貢 江聲急,翠削 匡廬 郡閤多。”

茂才

[scholar;skilful writer] 即“秀才”。東漢時,為了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名字,將“秀才”改為“茂才”,後來有時也稱“秀才”為“茂才”

異等

(1).不同等級。《韓非子·八經》:“禮施異等,後姬不疑。”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二》:“﹝ 舒守謙 ﹞十年居 元輿 舍,未嘗一日有間,至於車服飲饌,亦無異等。”

(2).超出一般;特等。《漢書·循吏傳·王成》:“治有異等之效。” 顏師古 註:“異於常等。” 宋 蘇軾 《厚貨財策》之二:“今之土兵,所以鈍弊劣弱而不振者,彼見郡縣有禁兵而待之異等,是以自棄於賤隸役夫之間,而將吏亦莫之訓也。”

(3).指德才特出的人。《史記·滑稽列傳》:“賞異等,罰不肖。”《新唐書·韋處厚傳》:“舉賢良方正異等,宰相 裴垍 引直史館。” 清 顧炎武 《菰中隨筆·漢選士之法》:“ 武帝 元封 五年,詔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絶國者。”

王勃

(650或649-676)唐代文學家。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參軍。後往交趾探父,渡海溺死。為“初唐四傑”之一。以寫離別懷人之作較著名,有《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名篇。文以《滕王閣序》最為著名。有《王子安集》。

益州

[the Yi State] 現在四川省一帶。這裡指蜀漢

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出師表》

渝變

變更,變化。《文選·班固<幽通賦>》“晧爾太素,曷渝色兮” 漢 班昭 註:“言人能篤信好學,守死善道,不漸染於流俗,是為白爾天質,何有渝變之色也!”《三國志·魏志·臧洪傳》:“亦冀遙忖其心,知其計定,不復渝變也。”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方物》:“少卿 章岵 嘗官於 蜀 ,持吳羅,潮綾至官,與川帛同染紅。後還京師,經梅潤, 吳 湖 之帛,色皆渝變,唯 蜀 者如舊。”

儒風

儒家的傳統、風尚。《南齊書·陸澄傳》:“今若不大弘儒風,則無所立學。”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華實所附,斟酌經辭,蓋歷政講聚,故漸靡儒風者也。” 唐 韓愈 《奉酬天平馬十二僕射見寄之作》:“威令加 徐 土,儒風被 魯 邦。”

東魯

(1).原指 春秋 魯國 。後以指 魯 地(相當今 山東省 )。《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世有 周子 ,雋俗之士,既文且博,亦玄亦史。然而學遁 東魯 ,習隱 南郭 。” 李善 注引《莊子》:“ 魯 君聞 顏闔 得道人也,使人以幣先焉…… 顏闔 對曰:‘恐聽謬而遺使者罪,不若審之。’使者反審之,復來求之,則不得矣。” 唐 李白 《贈武十七諤》詩:“愛子隔 東魯 ,空悲斷腸猿。”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七:“二公表章經籍,篤古崇儒,至求淑相攸,必屬之 東魯 聖人之裔,誠不愧儒雅風流矣。” 黎元洪 《檄山東文》:“ 東魯 開化最早,文明獨先。”

(2).指 孔子 。 孔子 為 春秋 魯 人,故稱。《陳書·周弘正傳》:“ 東魯 絶編之思, 西伯 幽憂之作。”

下里巴人

(1) [simple and crude folk songs]∶戰國時楚國的民間歌曲

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戰國楚· 宋玉《對楚王問》

(2) [popular literature or art]∶後來泛指通俗文藝

譚、婁純正儒者,那得動意於下里巴人。——清· 李綠園《歧路燈》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