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皆空一塵不染雖非類橫侵終與感化而歸正覺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有情通則更期精進共證菩提

名勝杭州寺廟靈隱寺

對聯全文

上聯:五蘊皆空一塵不染雖非類橫侵終與感化而歸正覺
下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有情通則更期精進共證菩提

對聯備註:

(杭州靈隱寺藥師殿)

參考注釋

五蘊皆空

五蘊:佛家語,指色、受、想、行、識。眾生由此五者積集而成身,故稱五蘊。五蘊都沒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一塵不染

[be not soiled with a particle of dust;spotless;pure-hearted] 佛教指排除慾念,不被六塵玷污。後用以形容清靜、純潔。也形容為人清廉,不沾染壞習氣

非類

(1).不同種族,異族。《左傳·僖公十年》:“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北史·周紀下·靜帝》:“不歆非類,異骨肉而共蒸嘗。” 宋 蘇軾 《策斷》三:“自 宋 之興,所在賢俊,雲合回響,無有遠邇,皆欲洗濯磨淬以觀上國之光,而此一方,獨陷於非類。”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三·李忠定公從祀》:“﹝ 張浚 ﹞劾 綱 以私意殺侍從,致 綱 罷黜。 綱 罷而兩 河 相繼淪陷,失身非類。”

(2).不同的種類。《漢書·郊祀志下》:“明於天地之性,不可或以神怪;知萬物之情,不可罔以非類。” 唐 杜甫 《秋行官張望督促東渚耗稻》詩:“東渚雨今足,佇聞粳稻香。上天無偏頗,蒲稗各自長。人情見非類,田家戒其荒。” 明 劉基 《郁離子·蛇蠍》:“其耨也,刪其非類,不使傷其根。”

(3).身分、門第等不相類的人。《世說新語·忿狷》“ 王令 詣 謝公 ,值 習鑿齒 已在坐,當與併榻。 王 徙倚不坐,公引之與對榻” 劉孝標 注引 南朝 宋 劉謙之 《晉紀》:“ 王獻之 性整峻,不交非類。” 余嘉錫 箋疏:“ 習鑿齒 人才學問獨出冠時,而 子敬 不與之併榻,鄙其出身寒士,且有足疾耳。所謂‘不交非類’者如此。非 孔子 ‘無友不如己者’之謂也。”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四》:“至於負絶世之姿,而匹偶非類,湮滅不稱者,又不可勝數也。” 清 劉大櫆 《<周書岩詩集>序》:“夫彼武人者,不以今之文士為無能;而文士顧以武人為非類。”

(4).志向不合、志趣不同的人。 三國 魏 嵇康 《井丹贊》:“ 井丹 高潔,不慕榮貴,抗節五王,不交非類。”《晉書·應詹傳》:“﹝ 韋泓 ﹞一身特立,短褐不掩形,菜蔬不充朝,而抗志彌厲,不游非類。”《隋書·於宣道傳》:“ 宣道 字 元明 ,性謹密,不交非類。”

(5).和 韓非 一類的人。 戰國 秦 韓非 為人口吃,故借指口吃的人。 宋 曾慥 《高齋漫錄》:“ 劉貢父 尚見一士人口吃,戲作謎云:‘本是 昌 徒,又為 非 類,雖無 雄 材,卻有 艾 氣。’”

感化

(1) [influence sb. to better way of life;convert]∶用言行的影響,使人受感動逐漸轉變

用黨的政策感化失足青年

(2) [get worked up]∶跟外界接觸而動心

但這大約因為年齡的關係,我卻並未蒙著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卻了。——魯迅《故鄉》

正覺

[samadhi] [耆那教]∶精神的自我完滿

諸惡莫作

諸惡:各種壞事。佛家語,凡是壞事都不要做。舊時用以勸人行善。

眾善

謂各種善舉。《呂氏春秋·應同》:“ 堯 為善而眾善至, 桀 為非而眾非來。”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誌>自序》:“躬南面則援俊逸輔相之材,皆所以達眾善而成天功也。” 南朝 梁 任昉 《答陸倕知己賦》:“冠眾善而貽操,綜羣言而名學。”

奉行

(1) [pursue;follow] 履行

奉行諾言

(2) 執行

部中老胥,家藏偽章,文書下行直省,多潛易之,增減要語,奉行者莫辨也。——清· 方苞《獄中雜記》

情通

通情。指搞不正當的男女關係。《後漢書·呂布傳》:“ 卓 又使 布 守中閤,而私與傅婢情通,益不自安。”

更期

改期。 唐 李翱 《皇祖實錄》:“若以威強,不便於百姓,百姓俟使君行,加害於使君,使君更期出,其為使君任其患。”

精進

[be absorbed and desirous to do better] 在某方面一心進取

努力精進

菩提

[梵Bodhi] 佛教音譯名,指覺悟的境界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