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東籬菊把酒陶然何殊彭澤歸來以後 此一池水濯纓亦可且聽滄浪清濁之歌

名勝南京

對聯全文

上聯:對東籬菊把酒陶然何殊彭澤歸來以後
下聯:此一池水濯纓亦可且聽滄浪清濁之歌

對聯備註:

(南京:湯山溫泉)

參考注釋

東籬

(1). 晉 陶潛 《飲酒》詩之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因以指種菊之處;菊圃。 唐 楊炯 《庭菊賦》:“憑南軒以長嘯,坐東籬而盈把。” 宋 柳永 《玉蝴蝶·重陽》詞:“西風吹帽,東籬攜酒,共結歡游。” 明 馮惟敏 《南呂一枝花·送賈封君約庵來游上谷南還》套曲:“恰東籬勸插黃花,又南浦催斟緑酒。” 清 蒲松齡 《聊齋誌異·黃英》:“僕以君風流高士,當能安貧;今作是論,則以東籬為市井,有辱黃花矣。”

(2).園圃名。 宋 陸游 《東籬記》:“ 放翁 告歸之三年,闢舍東茀地,南北七十五尺,東西或十有八尺而贏,或十有三尺而縮。插竹為籬,如其地之數……名之曰‘東籬’。” 宋 陸游 《讀呂舍人詩追次其韻》:“言歸 鏡湖 上,日日醉 東籬 。”自註:“ 東籬 ,予小圃名。”

把酒

[raise one’s wineglass] 拿著酒杯

把酒問青天。——宋· 蘇軾《水調歌頭》

陶然

[happy and carefree] 閒適歡樂的樣子

何殊

猶何異。 mao1~11*1東 《向國1一11*1dang的十點要求》:“以此制憲,何殊官樣文章。”

彭澤

(1).澤名。即今 鄱陽湖 。在 江西省 北部。又名 彭湖 、 彭蠡 。《韓詩外傳》卷三:“左 洞庭 之波,右 彭澤 之水。”

(2).縣名。 漢 代始設。在今 江西省 北部。 晉 陶潛 曾為 彭澤 令,因以“彭澤”借指 陶潛 。 唐 王勃 《滕王閣詩序》:“ 睢園 緑竹,氣凌 彭澤 之樽; 鄴水 朱華,光照 臨川 之筆。” 唐 劉知幾 《史通·稱謂》:“有匹夫而不名者,若 步兵 、 彭澤 之類是也。” 清 秋瑾 《菊》詩:“鐵骨霜姿有傲衷,不逢 彭澤 志徒雄。”

歸來

[return] 返回原來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宋· 張俞《蠶婦》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唐· 杜甫《兵車行》

以後

[later;thereafter;henceforward] 比現在或所說的時間晚的時間

從今以後

自此以後。——《後漢書·張衡傳》

濯纓

洗濯冠纓。語本《孟子·離婁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後以“濯纓”比喻超脫世俗操守高潔。 南朝 宋 殷景仁 《文殊師利贊》:“體絶塵俗,故濯纓者高其跡。” 唐 白居易 《題噴玉泉》詩:“何時此巖下,來作濯纓翁。” 前蜀 韋莊 《題潁源廟》詩:“臨川試問 堯 秊事,猶被封人勸濯纓。” 清 魏源 《武夷九曲詩》之五:“塵容愧濯纓,詠歸聞扣榜。”

滄浪

(1).古水名。有 漢水 、 漢水 之別流、 漢水 之下流、 夏水 諸說。《書·禹貢》:“ 嶓冢 導 漾 ,東流為 漢 。又東為 滄浪 之水。” 孔 傳:“別流在 荊州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夏水》:“ 劉澄之 著《永初山川記》云:‘ 夏水 ,古文以為 滄浪 ,漁父所歌也。’” 宋 姜夔 《清波引》詞序:“余久客古 沔 , 滄浪 之煙雨, 鸚鵡 之草樹……無一日不在心目間。”

(2).青蒼色。多指水色。《文選·陸機<塘上行>》:“發藻玉臺下,垂影滄浪泉。” 李善 註:“ 孟子 曰:‘滄浪之水清。’滄浪,水色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窣祿勤那國》:“水色滄浪,波濤浩汗。”《呂氏春秋·審時》“後時者,弱苗而穗蒼狼” 清 畢沅 輯校:“蒼狼,青色也。在竹曰‘蒼筤’,在天曰‘倉浪’,在水曰‘滄浪’。” 清 龔自珍 《賀新涼》詞:“一棹滄浪水,一行行淡煙疏柳,平生秋思。”

(3).借指青蒼色的水。 唐 韓愈 《合江亭》詩:“長綆汲滄浪,幽蹊下坎坷。” 明 高棣 《題台江別意餞顧存信歸番禺》詩:“滄浪浩蕩杳難期,此別重逢又幾時。”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譚詩·以詩存人》:“﹝ 華碩宣 ﹞《湖上》云:‘忽驚鷗鷺起,漁笛響滄浪。’”亦借指青蒼的天空。 唐 寒山 《詩》之五九:“天高不可問,鷦鵊在滄浪。”

(4).形容頭髮斑白。 唐 姚合 《奉和前司蘇郎中驚斑鬢之什》:“遶鬢滄浪有幾莖,珥貂相問夕郎驚。”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 關河 泱漭連兵氣,齒髮滄浪寄病身。”

(5).《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後遂以“滄浪”指此歌。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孺子‘滄浪’,亦有全曲。” 清 陳夢雷 《寄答李厚庵百韻》:“君節誠不虧,鼓枻歌‘滄浪’。”

清濁

(1).清水與濁水。《詩·邶風·谷風》“ 涇 以 渭 濁” 毛 傳:“ 涇 渭 相入而清濁異。” 唐 高適 《贈別王七十管記》詩:“隨波混清濁,與物同醜麗。”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妝域》:“蓬卷無根株,渦洄亂清濁。”

(2).喻人事的優劣、善惡、高下等。《史記·吳太伯世家》:“ 延陵季子 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宋雲行紀》:“事涉疑似,以藥服之,清濁則驗。” 宋 蘇軾 《錢君倚哀詞》:“吾將觀子之進退以自卜兮,相行止以效清濁。”

(3).音樂的清音與濁音。《國語·周語下》:“耳之察和也在清濁之間。”《禮記·樂記》:“倡和清濁,迭相為經。”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震風過物,清濁效響。”

(4).語音的清聲與濁聲。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而古語與今殊別,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 唐 蘇鶚 《蘇氏演義》卷上:“ 陸法言 著《切韻》,時俗不曉其韻之清濁,皆以 法言 為 吳 人,而為 吳 音也。”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音律》:“至於填詞一道,則句之長短,字之多寡,聲之平上去入,韻之清濁陰陽,皆有一定不移之格。”

(5).清氣與濁氣。引申以喻天地陰陽二氣。《文選·左思<魏都賦>》:“夫泰極剖判,造化權輿,體兼晝夜,理包清濁。” 李善 註:“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辭·周五聲調曲·宮調曲之一》:“氣離清濁割,元開天地分。”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