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小子整整齊齊,或束帶,或抹粉,或塗脂,三千人巧作嫦娥,好似西施同進越; 這老瞎顛顛倒倒,不論文,不通情,不達理,十八省幾多學士,如何東粵獨來徐。

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爾小子整整齊齊,或束帶,或抹粉,或塗脂,三千人巧作嫦娥,好似西施同進越;
下聯:這老瞎顛顛倒倒,不論文,不通情,不達理,十八省幾多學士,如何東粵獨來徐。

對聯備註:

(清-《嘲徐琪聯》)

參考注釋

小子

(1) [boy;bloke;chap]∶年幼的男孩子

他有兩個小子

(2) [son]∶兒子,小兒子

(3) [fellow]∶傢伙——含有輕蔑意

(4) [name by which the elder calls the younger]∶長輩晚輩

小子無所畏。——《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整整齊齊

[tidy] 保持整潔有條不紊

一個喜歡一切都整整齊齊的管家

束帶

(1) [band]∶腰帶一類的帶子

(2) [dress up]∶指整飾衣冠

束帶立於朝

抹粉

[paint; veil] 塗粉,比喻掩蓋真相並美化

替反動派塗脂抹粉

三千

(1).《書·呂刑》:“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剕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二百。五刑之屬三千。”後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罰。《三國志·魏志·陳群傳》:“夫三千之屬,雖未可悉復,若斯數者,時之所患,宜先施用。”《晉書·謝尚傳》:“夫無後之罪,三千所不過。”《南史·孔琳之傳》:“若三千行於叔世,必有踴貴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復者也。”

(2).泛言數目之多。 三國 魏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3).指三千大千世界。 南朝 宋 謝靈運 《與諸道人辨宗論》:“三世長於百年,三千廣於 赤縣 ;四部多於戶口,七寶妙於石沙。”

嫦娥

(1) [Chinese mythical goddess of the moon] 又作“姮娥”。傳說中后羿的妻子,後從人間飛升到月亮

羿請不死之藥於 西王母, 嫦娥竊之以奔月。——《搜神記》

(2) 後比喻美女

好似

(1) [seem]∶好像

(2) [be like]∶像

大壩好似銅牆鐵壁,頂住了洪水的衝擊

(3) [surpass]∶勝過

西施

[Xi Shi,famous Chinese beauty in ancient China] 亦稱“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薴羅(今淅江諸暨南)人,為春秋時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的美女,後人用以代稱美女

進越

僭越。《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夫修德以錫符,奉符以行事,不為進越也。” 顏師古 注引 文穎 曰:“越,踰也。不為苟進踰禮也。” 唐 柳宗元 《送班孝廉擢第歸東川覲省序》:“言不黷慢,行不進越。” 宋 王安石 《上時政疏》:“此臣所以不敢避進越之罪而忘盡規之義。”

顛顛倒倒

(1).謂事情不順或言行無條理,不可置信。《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彼此夙緣,顛顛倒倒,皆非偶然也。” 魯迅 《準風月談·文床秋夢》:“春夢是顛顛倒倒的。” 張天翼 《兒女們》二:“這老頭兒還讀過四書五經,可是教出這些個兒女來--全做些顛顛倒倒的事!”

(2).指神思迷糊錯亂。《朱子全書》卷六:“向時有一截學者貪多務得,要讀《周禮》、諸史、本朝典故,一向盡要理會,得許多沒緊要底工夫,少刻,自己都恁自地顛顛倒倒,沒頓放處。” 清 洪昇 《長生殿·夜怨》:“君情鼓動,顛顛倒倒,暗中迷戀。” 茅盾 《子夜》十八:“往常那些使她醒來時悲嘆,苦笑,而且垂涕的亂夢,現又一齊回來,弄得她顛顛倒倒,如醉如迷。”

不論

(1)

[regardless of;irrespective of]∶表示條件或情況不同結果不變,下文多用“都、總”與它呼應

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努力學習

(2)

[no matter]∶無論,不管

不論你走到那裡,都別把我忘了

不通

(1).阻塞;不通達。《左傳·成公十三年》:“東道之不通,則是 康公 絶我好也。”《楚辭·九辯》:“閔奇思之不通兮,將去君而高翔。”

(2).不相往來。《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近且婚媾不通,兄弟乖絶。”

(3).不共同使用。《禮記·內則》:“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

(4).不明白;不了解。《漢書·哀帝紀》:“皇天降非材之佑, 漢 國再獲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 三國 魏 阮籍 《為鄭沖勸晉王箋》:“ 沖 等不通大體,敢以陳聞。” 王願堅 《普通勞動者》:“說著,他動了真氣,象不屑於和這個不通情理的人說話似的,一翻身躺下去。”

(5).謂學識淺陋。 漢 王充 《論衡·別通》:“夫通人猶富人,不通者猶貧人也。俱以七尺為形,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無一牒之誦。”

(6).謂文理悖謬不順。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是為一論物體,一就人情,殊不通矣。”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科第·鼎甲》:“邑宰見其文,以為不通,貼文於照牆,不取。”

達理

(1).通達事理;懂道理。《呂氏春秋·不屈》:“察而以達理明義,則察為福矣;察而以飾非惑愚,則察為禍矣。” 晉 王嘉 《拾遺記·前漢上》:“悠哉杳昧,非通神達理者,難可語乎斯道矣。” 隋 王通 《中說·事君》:“ 陳思王 可謂達理者也,以天下讓,時人莫之知也。”《醒世恆言·大樹坡義虎送親》:“ 林公 見他説得達理,只得唯唯而退。”

(2).天下通行的道理。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中。中者,天地之美達理也,聖人之所保守也。” 明 吳承恩 《送林戶部還朝序》:“分若抑而道光,情實孫而顧歸之,天下之達理也。”

(3).通貫的紋路。 晉 葛洪 《神仙傳·老子》:“ 老子 黃白色,美目廣顙,長耳大目,疎齒方口,厚唇,額有三五達理。”

(4).闡明道理。 孫犁 《澹定集·與友人論傳記》:“傳記所寫是歷史,只求存實。是為了後人鑑戒,所以也求達理。”

十八省

清 康熙 時分 長城 以南行政區為十八省,即 河北 、 江蘇 、 安徽 、 山東 、 山西 、 河南 、 陝西 、 甘肅 、 福建 、 浙江 、 江西 、 湖北 、 湖南 、 四川 、 廣東 、 廣西 、 雲南 、 貴州 。後沿用為 中國 內地代稱。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資政新編》:“﹝新聞官﹞專收十八省及萬方新聞篇有招牌圖記者,以資聖鑑。”

幾多

[how many] 詢問數量;多少

布幾多長?

學士

(1) [bachelor]∶學位的一種,通常是初級或最低級學位

文學士

(2) [scholar]∶古代在國學讀書的學生

如何

(1) [how]

(2) 用什麼手段或方法

在退休制下如何提高津貼的問題

(3) 方式、方法怎樣

接下去的問題是如何表明我們的意思

(4) [when]∶在什麼情況下

姐妹三人如何再相會

(5) [how;why]∶怎么,怎么樣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後如何。——《水滸傳

(6) [as]∶“如……何”,表示’把……怎么樣”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列子·湯問》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