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筆四靈文六代; 科名兩度籍三州。

名人名家7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詩筆四靈文六代;
下聯:科名兩度籍三州。

對聯備註:

(清-洪亮吉《戲贈楊夢符聯》)

對聯詩筆四靈文六代; 科名兩度籍三州。書法欣賞

詩筆四靈文六代; 科名兩度籍三州。對聯書法作品欣賞
對聯【詩筆四靈文六代; 科名兩度籍三州。】書法集字作品欣賞

參考注釋

詩筆

(1).詩和散文。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慕賢》:“君王比賜書翰,及寫詩筆,殊為佳手。” 王利器 集解:“ 六朝 人以詩、筆對言,筆指無韻之文。”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敏速》:“至午後詩筆俱成,得七千餘字。”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辭筆或詩筆對舉, 唐 世猶然,逮及 宋 元 ,此義遂晦。於是散體之筆,並稱曰文。”

(2).寫詩的筆。 宋 王安石 《贈老寧僧首》詩:“閒中用意歸詩筆,靜外安身比 太山 。” 金 元好問 《示崔雷詩社諸人》詩:“江山自許供詩筆,糜粥猶能到酒杯。” 清 秋瑾 《題<瀟湘館集>》詩之二:“千尋翠色供詩筆,一派湖山作畫圖。”

四靈

(1).指麟、鳳、龜、龍四種靈畜。《禮記·禮運》:“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孔穎達 疏:“以此四獸皆有神靈,異於他物,故謂之靈。”《舊唐書·文苑傳上·楊炯》:“麟、鳳有四靈之名,玄龜有負圖之應。”《冷眼觀》第二四回:“你龜大哥列在四靈,要算同老龍王是平等弟兄,非比我們小輩。”

(2).指傳說中的 蒼帝 、 黃帝 、 白帝 、 黑帝 四神帝。《文選·張衡<東京賦>》:“尊 赤氏 之朱光,四靈懋而允懷。” 薛綜 註:“《河圖》曰:‘四靈, 蒼帝 神名 靈威仰 , 赤帝 神名 赤熛怒 , 黃帝 神名 含樞紐 , 白帝 神名 白招拒 , 黑帝 神名 協光紀 。’今五雲四靈,謂除 赤 ,餘有四。”

(3).指古代神話中掌東西南北四方之神。 三國 魏 曹植 《神龜賦》:“嘉四靈之建德,各潛位乎一方。蒼龍虬於東嶽,bai5虎嘯於西崗,玄武集於寒門朱雀棲於南鄉。”

(4).古代又用以指東西南北四方的星宿。 南朝 齊 謝超宗 《齊南郊樂歌·武德宣烈樂》:“四靈晨炳,五緯宵明。”

(5). 南宋 永嘉 詩人 徐照 、 徐璣 、 翁卷 、 趙師秀 的合稱。 照 字 靈暉 ,有《芳蘭軒集》; 璣 號 靈淵 ,有《二薇亭集》; 卷 字 靈舒 ,有《西岩集》; 師秀 號 靈秀 ,有《清苑齋集》。字中圴有“靈”字,故稱。參閱《四庫全書總目·別集十五》。

六代

(1).指 黃帝 、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晉書·樂志上》:“ 周 始二《南》,《風》兼六代。昔 黃帝 作《雲門》, 堯 作《鹹池》, 舜 作《大韶》, 禹 作《大夏》, 殷 作《大濩》, 周 作《大武》,所謂因前王之禮,設俯仰之容,和順積中,英華發外。” 南朝 梁 任昉 《天監三年策秀才文》之一:“因六代之樂,宮判始辨。” 章炳麟 《文學說例》:“雖然,六代之樂,今盡崩阤。”

(2).指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 漢 。《資治通鑑·魏明帝景初元年》:“然歷六代而考績之法不著,關七聖而課試之文不垂。” 胡三省 註:“六代, 唐 、 虞 、 夏 、 商 、 周 、 漢 。”

(3).指 夏 、 殷 、 周 、 秦 、 漢 、 魏 。 三國 魏 曹冏 有《六代論》,論 夏 、 殷 、 周 、 秦 、 漢 、 魏 興衰之由。文見《三國志·魏志·武文世王公傳論》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南齊書·高祖十二王傳論》:“若夫六代之興亡, 曹冏 論之當矣。”

(4).指 三國 吳 、 東晉 和 南朝 之 宋 、 齊 、 梁 、 陳 。 唐 李白 《留別金陵諸公》詩:“六代更霸王,遺跡見都城。” 宋 賀鑄 《水調歌頭·台城游》詞:“南國本蕭灑,六代浸豪奢。” 清 顧炎武 《贈鄔處士繼思》詩:“筇穿 北固 雪,艇迷 京口 煙。六代江山好,愁來恣搜討。” 魯迅 《無題》詩之一:“六代綺羅成舊夢, 石頭城 上月如鉤。”

科名

[scholarly honor won in imperial exams] 科舉考中而取得的功名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