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鐘山而辟賢關奉御書四字昭哉重實學薄虛聲砥礪無虧庶幾世號名才身持名教 興書院以培道岸遵廣訓萬言必也後文章先德行陶鎔勿怠由是處為良士出作良臣

書院

對聯全文

上聯:倚鐘山而辟賢關奉御書四字昭哉重實學薄虛聲砥礪無虧庶幾世號名才身持名教
下聯:興書院以培道岸遵廣訓萬言必也後文章先德行陶鎔勿怠由是處為良士出作良臣

對聯備註:

(江蘇鐘山書院)

參考注釋

鐘山

(1).山名。在 昆倉 西北。一說即 崑崙 。其地多產美玉。《呂氏春秋·士容》:“故君子之容純乎其若 鐘山 之玉,桔乎其若陵上之木。”《淮南子·俶真訓》:“譬若 鐘山 之玉,炊以鑪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 高誘 註:“ 崑崙 也。”《楚辭·嚴忌<哀時命>》:“願至 崑崙 之 懸圃 兮,采 鐘山 之玉英。” 王逸 註:“ 鐘山 ,在 崑崙山 西北。”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絃以 園客 之絲,徽以 鐘山 之玉。”

(2).神話傳說中的山名。地處極北,為苦寒之地。《山海經·海外北經》:“ 鐘山 之神,名曰 燭陰 ,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 袁珂 校註:“ 鐘山 以其不見日,故常寒,此《大招》之所謂‘魂乎無北,北有 寒山 , 逴龍 ( 燭龍 )艷只’之‘寒山’也。” 唐 楊炯 《唐同州長史宇文公神道碑》:“ 燭龍 晝夜於 鐘山 ,鵬雲南北於溟海。”

(3).山名。即 紫金山 。在今 江蘇省 南京市 東北。 三國 吳 孫權 避祖諱,更名 蔣山 。至 宋 復名 鐘山 。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中:“ 王荊公 退居 鐘山 ,切切以 呂吉甫 為恨。” 清 陳維崧 《醉太平·江口醉後作》詞:“ 鐘山 後湖, 長乾 夜烏。”

賢關

進入仕途的門徑。語本《漢書·董仲舒傳》:“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 顏師古 註:“關,由也。” 唐 錢起 《送李棲桐道舉擢第還鄉省侍》詩:“幾年深道要,一舉過賢關。”《明史·職官志二》:“太學天下賢關,禮義所由出,人材所由興。”

御書

(1).進呈於帝王的書。後稱帝王的書為御書。《左傳·哀公三年》:“夏五月辛卯,司鐸火。火踰公宮, 桓 僖 災。救火者皆曰顧府。 南宮敬叔 至,命周人出御書,俟於宮。” 杜預 註:“御書,進於君者也。” 唐 韓愈 《集賢院校理石君墓志銘》:“詔下 河南 徵拜京兆昭應尉,校理 集賢 御書。”

(2).皇帝書寫的字。 唐 張說 《端午三殿侍宴應制》詩:“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書。” 清 方苞 《兩朝聖恩恭紀》:“嗣是每以御製詩文、御書宣示南書房。”

(3).謂皇帝書寫。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四:“ 余深 罷相,居 福州 ,第中有荔枝,初實絶大而美,名曰亮功紅。 亮功 者, 深 家御書閣名也。”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中和堂御製詩》:“堂北又有 清風亭 ,御書其楹。”

重實

沉重。 郭沫若 《高漸離》第五幕:“陛下,他這築裡面藏有重實的東西。” 葉聖陶 《一個練習生》:“我聽見重實的拍拍拍的聲音。點起腳來看,是好些個臉紅紅的外國巡捕揮動著木棍,在向人身上亂抽亂打。”

虛聲

(1).虛名;虛譽。《韓非子·六反》:“布衣循私利而譽之,世主聽虛聲而禮之,禮之所在,利必加焉。”《後漢書·黃瓊傳》:“自頃徵聘之士, 胡元安 、 薛孟嘗 、 朱仲昭 、 顧季鴻 等,其功業皆無所採,是故俗論皆言處士純盜虛聲。” 宋 陳師道 《別黃徐州》詩:“一日虛聲滿天下,十年從事得途窮。” 清 李漁 《風箏誤·遣試》:“若不是他引我進去相見呵,萬一謬採虛聲聘定了,把鸞凰效,兀的不是神仙魑魅同偕老。”

(2).假話;空話。 唐 皇甫湜 《制策一道》:“臣伏見赦令節文,周備纖悉,空文虛聲,溢於視聽,而實功惠未有分寸及於蒼生。” 唐 羅隱 《塞外》詩:“可使御戎無上策,只應憂國是虛聲。”《金史·完顏合達移剌蒲阿傳論》:“異時伐 宋 , 唐州 之役喪師七百,主將 訛論 匿之,而以捷聞。御史 納蘭 糾之, 宣宗 奬御史,而不罪 訛論 ,是君臣相率而為虛聲也。”

(3).虛假的聲勢。 宋 司馬光 《言西邊上殿札子》:“ 諒祚 又數揚虛聲以驚動邊鄙,而將帥之臣率多懦怯,別無才謀以折衝禦侮,只知多聚兵馬以自衛其身。” 明 袁宏道 《送劉都諫左遷遼東苑馬寺簿》詩:“東虜近乘勝,虛聲震京甸。”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第六章第二節:“ 朝鮮 政府親 美 疏 俄 仇 清 惡 日 , 滿清 依 俄國 虛聲援助, 日本 得 美國 實力支持, 中 日 鬥爭愈益緊張。”

(4).空谷間傳出的回聲。 唐 姚崇 《故洛陽城侍宴應制》詩:“川鳧連倒影,巖鳥應虛聲。”

砥礪

(1) 磨刀石 [grindone;whetstone]

崦嵫之山…其中多砥礪。——《山海經·西山經》

(2) [temper]∶磨鍊

砥礪革命意志

(3) [encourage]∶勉勵

互相砥礪

無虧

(1).沒有欠缺;沒有損害。《楚辭·九歌·大司命》:“愁人兮奈何,願若今兮無虧。” 朱熹 集註:“無虧,保守志行無損缺也。”《舊唐書·懿宗紀》:“賜 盧簡方 詔曰:‘……切令大節無虧,勿使前功併棄。’”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四:“凡人許己,務在得中,但士行無虧,不必太苦。”

(2).不輸;不差。《南史·陸厥傳》:“ 厥 與 約 書曰:‘…… 孟堅 精正,《詠史》無虧於東主; 平子 恢富,《羽獵》不累於憑虛。’” 唐 韓愈 《潮州刺史謝上表》:“﹝臣之文﹞編之乎《詩》、《書》之策而無愧,措之乎天地之間而無虧,雖使古人復生,臣亦未肯多讓。”

(3).沒有減少或損失。《莊子·齊物論》“有成與虧,故 昭氏 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 昭氏 之不鼓琴也” 晉 郭象 註:“夫聲不可勝舉也。故吹管操絃,雖有繁手,遺聲多矣……彰聲而聲遺,不彰聲而聲全。故欲成而虧之者, 昭文 之鼓琴也;不成而無虧者, 昭文 之不鼓琴也。” 宋 蘇軾 《瓶笙》詩:“缾中宮商自相賡, 昭文 無虧亦無成。”

庶幾

(1) [maybe]∶或許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測

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史記·秦始皇本紀》

(2) [almost]∶差不多;近似

全我社稷口,可以庶幾乎!

(3) [talent]∶指賢者或可以成才的人

名才

著名的才士。《梁書·昭明太子統傳》:“於時東宮有書幾三萬卷,名才並集,文學之盛, 晉 宋 以來未之有也。”《新唐書·朱敬則傳》:“遷正諫大夫,兼脩國史。乃請高史官選,以求名才。”

名教

以“三綱”、“五常”為主要內容的封建禮教。西漢武帝時,把符合封建統治利益政治觀念道德規範確立和制定為名分、名目、名節等,以進行教化,習稱“以名為教”。後受到進步思想家的抨擊

書院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舊時地方上設立的供人讀書或講學的處所

顧憲成重修 東林書院的時候清楚地宣布,他是講 程朱學說的。——《事事關心》

道岸

佛教語。菩提岸;徹悟的境界。 明 沉鯨 《雙珠記·元宵燈宴》:“道岸先登,天街思陟。” 清 沉起鳳 《諧鐸·荊棘里》:“俗傳菩提善岸,即儒家所謂道岸。”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張孟詞貢士》:“誓余登道岸,度汝上層天。蒼昊如求士,呼空首薦賢。”

文章

(1) [article;essay]∶原指文辭,現指篇幅不很長而獨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報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literary works;writings]∶泛指著作

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每為文章。

(3) [hidden meaning]∶比喻曲折隱蔽的含義

話里有文章

(4) [thing;program]∶事情;程式

照例文章總得做好

德行

[disgusting] 譏諷人的話,表示瞧不起別人的儀容、舉止、行為、作風等用此詞

你看他那個德行

陶鎔

亦作“ 陶熔 ”。1.陶鑄熔煉。比喻培育造就。 前蜀 杜光庭 《親隨司空為大王醮葛仙化詞》:“臣曲荷陶鎔,實深造化,唯虔禱祝,少答恩慈。” 宋 曾鞏 《賀東府啟》:“ 鞏 蚤游牆屏,幸遇陶鎔。”《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這還算 安老爺 、 安太太 一年的水磨工夫,才陶熔得姑娘這等幽嫻貞靜。” 謝覺哉 《不惑集·憶叔衡同志》:“他的誨人,似乎擺著正經面孔而又不擺著正經面孔,似乎他向你請益,而實則你就在他的陶熔中。”

(2).熔化,融合。 清 黃景仁 《太白墓》詩:“陶鎔 屈 宋 入大雅,揮灑日月成瑰詞。” 清 黃鷟來 《述別敘懷》詩之四:“ 陶 謝 與 李 杜 ,大冶歸陶鎔。”

(3).比喻浸潤影響。 李書成 《學生之競爭》:“加之數十年陶熔於宦海,養成一種柔滑狡獪、麻木不知痛癢之性質。”

是處

(1).到處;處處。《南齊書·虞玩之傳》:“填街溢巷,是處皆然。” 宋 柳永 《八聲甘州》詞:“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陳毅 《六國之行》詩:“風雷驅大地,是處有親朋。”

(2).猶言緊要關頭。《水滸傳》第十三回:“將臺上忽的一聲鑼響, 楊志 和 索超 斗到是處,各自要爭功,那裡肯回馬。”

良士

(1).賢士。《書·秦誓》:“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董令史 ,良士也。吾每與之言,思慎宜適。” 唐 韓愈 《原毀》:“吾嘗試語於眾曰:‘某良士,某良士。’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 清 龔自珍 《五經大義終始論》:“良士,國之金玉異物也。”

(2).爵名。 漢武帝 時設定,用以獎賞軍功,位第san1級。參見“ 武功爵 ”。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