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三十二身而說法遍灑醍醐瓶里楊枝含淨水 出五百雙手以指迷仰瞻纓絡空中蓮蕊吐慈雲

名勝湖南

對聯全文

上聯:現三十二身而說法遍灑醍醐瓶里楊枝含淨水
下聯:出五百雙手以指迷仰瞻纓絡空中蓮蕊吐慈雲

對聯備註:

(湖南湘潭海會寺彌勒佛座)

參考注釋

十二

(1).十分之二。《史記·高祖本紀》:“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 齊 得十二焉。” 裴駰 集解引 蘇林 曰:“十二,得十中之二。”

(2).特指稅率或利率十分之二。《周禮·地官·載師》:“凡任地……甸稍縣都,皆無過十二。” 賈公彥 疏:“皆無過十二者……皆無過十而稅二。”《漢書·貢禹傳》:“商賈求利,東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歲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稅。” 顏師古 註:“若有萬錢為賈,則獲二千之利。”

(3).形容數量多或程度深。 南朝 齊 王融 《望成行》:“金城十二重,雲氣出表里。”參見“十二分。”

說法

(1) [wording]∶指說話所用的詞

換個說法,他也許能接受

(2) [view]∶說出的想法;看法

“嘴上wu5毛,辦事不牢”是一種不全面的說法

(3) [a way of saying a thing]∶講說的方法

醍醐

(1) [the finest cream]∶酥酪上凝聚的油

作酪時,上一重凝者為酥,酥上如油者為醍醐。——《本草綱目·獸一》引寇宗奭

(2) [nirvana;Buddhist truth]∶佛教用以比喻一乘教義。如天台宗喻《法華》為醍醐,真言宗喻陀羅尼藏為醍醐

楊枝

(1).楊柳的枝條。舊俗於分別之際常折以送行。 元 戴表元 《昨日行》:“楊枝不耐秋風吹,薄交易結還易離。” 清 王士禛 《楊枝紫雲曲》之一:“名園一樹緑楊枝,眠起東風踠地垂。”

(2).梵語,譯曰齒木。取楊柳等之小枝,將枝頭咬成細條,用以刷牙,故又稱楊枝。 晉 法顯 《佛國記》:“出 沙祇城 南門,道東,佛本在此嚼楊枝。”《隋書·南蠻傳·真臘》:“每旦澡洗,以楊枝浄齒,讀誦經咒。”

(3).指 白居易 的侍妾 樊素 。 樊素 善唱《楊枝曲》,故以曲名人。後常用以為典,亦泛指侍妾婢女或所思戀的女子。 唐 白居易 《不能忘情吟》序:“妓有 樊素 者,年二十餘,綽綽有歌舞態,善唱《楊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聞 洛 下。” 宋 蘇軾 《朝雲詩》:“不似 楊枝 別 樂天 ,恰如 通德 伴 伶玄 。”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 李尚書 雍熙 學道,散遣歌姬…… 阮亭 亦云:‘萬種心情消未盡,忍辭駱馬遣 楊枝 ?’”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北東園日記詩》:“驚心薄俗太支離,失笑高門半守雌。一紙巵詞何足算,三年五度遣 楊枝 。” 郁達夫 《相思樹》詩之三:“我去 蓬萊 覓棗瓜,君留古渡散天花。他年倘向 瑤池 見,記取 楊枝 舞影斜。”

淨水

[pure water] 對受污染不符合生活和使用要求的水,進行殺菌、澄清、去色、消毒和消除放射性沾染能作業的統稱

五百

(1).古代在官輿前導引的役卒。《後漢書·宦者傳·曹節》:“越騎營五百妻有美色, 破石 從求之,五百不敢違。” 李賢 注引 韋昭 《辯釋名》:“五百,字本為‘伍’。伍,當也;伯,道也。使之導引當道中以驅除也。”

(2).執杖行刑。《後漢書·文苑傳下·禰衡》:“ 衡 言不遜順…… 祖 大怒,令五百將出,欲加箠。” 李賢 註:“五百,猶今之問事也。”《三國志·蜀志·劉琰傳》:“ 胡氏 有美色, 琰 疑其與 後主 有私,呼五百撾 胡 。”《續通典·職官十五》:“五百本為執楚導引之人,各代皆不特置, 唐 以後皆無此職名。”

指迷

猶解惑。謂指點使不迷惑。 宋 歐陽修 《再和聖俞見答》:“嗟哉我豈敢知子,論詩賴子初指迷。”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八:“非吾師指迷,實不悟此。” 明 袁慶麟 《<朱子晚年定論>跋》:“是編特為之指迷耳。”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朱笠亭說詩》:“弁言一則,尤足為後學指迷。”

仰瞻

仰望;追慕。 三國 魏 曹植 《應詔》詩:“嘉詔未賜,朝覲莫從。仰瞻城閾,俯惟闕庭。” 宋 洪邁 《容齋三筆序》:“仰瞻昔賢,猶駑蹇之視天驥。” 清 姚鼐 《長椿寺觀明劉孝純太后畫像》詩:“仰瞻後像非副褘,卻號菩薩佩瓔絡。”

纓絡

(1) [jade-like stone]∶同“瓔珞

金葉鈕,翠花鋪,放金光,生銳氣的垂珠纓絡。——《西遊記》

(2) [tassel]∶纓穗

(3) [bind up]∶纏繞;束縛。比喻世俗的纏繞

空中

(1) [air]∶作為飛機活動的場所

空中優勢

(2) [hollow]∶中間是空的

空,使動用法

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宋· 蘇軾《石鐘山記》

慈雲

佛教語。比喻慈悲心懷如雲之廣被世界、眾生。 南朝 梁簡文帝 《da5法頌》:“慈雲吐澤,法雨垂涼。” 唐太宗 《三藏聖教序》:“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陲。” 明 崔子忠 《送僧歸滇南》詩:“兵戈前路息,萬里憶慈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仰藉慈雲之庇,庶寬雷部之刑。”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