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著六經聖道之薪傳顯垂千古 位崇十哲盛朝之典祀榮冠君儒

書院13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功著六經聖道之薪傳顯垂千古
下聯:位崇十哲盛朝之典祀榮冠君儒

對聯備註:

(楊晏題湖北紫陽書院)

參考注釋

六經

六部儒家經典。《莊子·天運》:“ 孔子 謂 老聃 曰:‘ 丘 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漢書·武帝紀贊》:“ 孝武 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顏師古 註:“六經,謂《易》、《詩》、《書》、《春秋》、《禮》、《樂》也。” 漢 以來無《樂經》。今文家以為“樂”本無經,皆包含於《詩》、《禮》之中;古文家以為《樂》毀於 秦始皇 焚書。參見“ 六藝 ”。

聖道

(1).聖人之道。也特指 孔子 之道。《莊子·天道》:“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 漢 揚雄 《法言·問明》:“甚矣,聖道無益於庸也。”《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始自 秦 世,不師聖道,私以御職,姦以待下。” 唐 韓愈 《請復國子監生徒狀》:“今聖道大明,儒風復振,恐須革正,以贊鴻猷。”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見聖道之全者惟 顏子 。”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我出世的時候是 清 朝末年, 孔夫子 已經有了‘ 大成至聖文宣王 ’這一個闊得可怕的頭銜,不消說,正是聖道支配了全國的時代。”

(2).佛教謂出離生死煩惱之道。即“四聖諦”與“八正道”的合稱。《成實論·四無畏品》:“謂修聖道不能盡結,既不盡結,何能離苦?” 唐 道綽 《安樂集》卷上:“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聖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浄土。” 宋 陸游 《自警》詩:“聖道功殊淺,塵緣習未除。”參見“ 八正道 ”。

薪傳

[pass on learning from teacher to student] 柴雖燒盡,火種仍可留傳。比喻道術學術相傳不絕

薪傳不息

千古

(1) [through the ages]∶指久遠的年代

千古風流人物。——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千古江山。——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

縱有千古。——清·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成為千古罪人

(2) [forever]∶永遠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zhou66

千古奇聞

(3) [eternal repose]∶婉辭,哀悼死者,表示永別或永垂不朽。多用於輓聯、花圈等的上款

十哲

指十位或十數位德才出眾者或某一方面突出的名人。(1)指 孔子 的十個弟子: 顏淵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 宰我 、 子貢 、 冉有 、 季路 、 子游 、 子夏 。自 唐 定製,從祀 孔 廟,列侍 孔子 近側。 開元 時, 顏淵 配享,升 曾參 ,後 曾參 配享,升 子張 。後代又增 有若 及 宋 朱熹 ,合稱“十二哲”。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廟碑》:“自四教遠而微言絶,十哲喪而大義乘。”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崇理學》:“ 仁皇 ( 康熙 )夙好 程 朱 ……特命 朱子 配祠十哲之列。”參閱《論語·先進》、《舊唐書·禮儀志四》。(2)指十位名將。 唐 開元 十九年立 太公尚父廟 。 上元 元年,尊 太公 為 武成王 ,以名將十人為十哲: 白起 、 韓信 、 諸葛亮 、 李靖 、 李勣 列侍於左; 張良 、 田穰苴 、 孫武 、 吳起 、 樂毅 列侍於右。參閱《新唐書·禮樂志五》、《唐會要·武成王廟》。(3)指 唐 末十二位詩人。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敘不遇》:“同時有 許棠 與 喬 ( 張喬 ),及 喻坦之 、 劇燕 、 任濤 、 吳罕 、 張蠙 、 周繇 、 鄭谷 、 李棲遠 、 溫憲 、 李昌符 ,謂之十哲。”(4)指 前秦 名僧 鳩摩羅什 的十大弟子。參閱 唐 神清 《北山錄》卷四。(5)指善飲者十人。 明 袁宏道 《觴政·八之祭》:“今祀 宣父 曰酒聖……十哲曰 鄭文淵 、 徐景山 、 嵇叔夜 、 劉伯倫 、 向子期 、 阮仲容 、 謝幼輿 、 孟萬年 、 周伯仁 、 阮宣子 。”

典祀

按常禮舉行的祭祀。《書·高宗肜日》:“典祀無豐於昵?” 孔 傳:“祭祀有常,不當特豐於近廟。”《國語·魯語上》:“凡禘、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 宋 范成大 《祭灶詞》:“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盃盤豐典祀。”

榮冠

桂冠。 郭沫若 《文藝論集續集·文學革命回顧二》:“不久之間文學革命的榮冠差不多歸了 胡適 一人頂戴。”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