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灑攀髯之淚,又增騎尾之悲,天不慭遺,國誰與立; 未掃丞相之門,早辱邊才之薦,上為世慟,下哭其私。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方灑攀髯之淚,又增騎尾之悲,天不慭遺,國誰與立;
下聯:未掃丞相之門,早辱邊才之薦,上為世慟,下哭其私。

對聯備註:

(清-信勤《挽張之洞聯》)

參考注釋

攀髯

傳說 黃帝 鑄鼎於 荊山 下,鼎成,有龍下迎, 黃帝 乘之升天,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餘小臣不得上龍身,乃持龍髯,而龍髯拔落,並墮 黃帝 之弓。百姓遂抱其弓與龍髯而號哭。事見《史記·封禪書》。後用為追隨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的典故。 唐 元稹 《為令狐相國謝賜金石凌紅雪狀》:“臣職司復上,戀切攀髯,方當匍匐而前,敢有赫曦之懼。” 宋 歐陽修 《辭特轉吏部侍郎表》:“犬馬未報,但虞填壑之有時;弓劍忽遺,遽嘆攀髯之莫及。” 清 錢德震 《送白學士祭告孝陵及南嶽》詩:“攀髯千古事,歸胙百官情。”亦作“ 攀龍 ”、“ 攀胡 ”。 晉 陶潛 《命子》詩之三:“於赫 愍侯 ,運當攀龍。撫劍風邁,顯茲武功。”《舊唐書·哀帝紀》:“皇太后義深鳴鳳,痛切攀龍,亦欲專奉靈輿,躬及園寢,兼進追摧之道,用終克盡之儀。” 宋 歐陽修 《辭覃恩轉左丞表》:“國恩未報,但虞填壑以遺羞;金鼎已成,豈謂攀胡之莫及。”

不慭遺

不願留。《詩·小雅·十月之交》:“不憖遺一老,俾守我王。”後用作對大臣逝世表示哀悼之辭。 漢 蔡邕 《陳太丘碑文》:“天不憖遺老,俾屏我王。”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天不憖遺,奄見薨落。” 唐 高彥休 《唐闕史·丞相蘭公晚遇》:“及薨於位,上再興不憖遺之嘆,而廢常朝者三日,冊贈之禮,有加美焉。”亦省作“ 不憖 ”。 唐 顏真卿 《康使君神道》:“天乎不憖,其恨若何!”

丞相

[prime minister] 古代輔佐君主治理國家政務的職位最高的大臣

邊才

(1).治理邊疆的才能。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督撫·經略大臣設罷》:“而贊畫 萬世德 、 梁雲龍 亦一時之選,皆以邊才致通顯。” 清 方苞 《書<涇陽王僉事家傳>後》:“ 涇陽 王僉事 徵 ,當 明 崇禎 朝,以邊才由司理擢按察司僉事。”

(2).治理邊疆的人才。《明史·馮師孔傳》:“十五年詔舉邊才,用薦起故官,監 通州 軍。” 清 李漁 《奈何天·攢羊》:“目下請告家居,暫圖安逸。怎奈封疆多事,朝廷命臣下各舉邊才。” 黃人 《<錢牧齋文鈔>序》:“時重邊才,巧於覬覦節鉞,欲為 王威宣 、 韓襄毅 ,而有 張漢儒 之獄。”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