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應現身說法廣化有情登覺岸 百千萬劫救苦尋聲普施無畏度迷津

佛教15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三十二應現身說法廣化有情登覺岸
下聯:百千萬劫救苦尋聲普施無畏度迷津

對聯備註:

(寧波七塔禪寺)

參考注釋

三十

(1).數詞。十的三倍。《詩·小雅·無羊》:“三十維物,爾牲則具。”《左傳·宣公三年》:“ 成王 定鼎於 郟鄏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

(2).指三十歲。《穀梁傳·文公十二年》:“丈夫三十而娶。” 南朝 梁簡文帝 《戲贈麗人》詩:“自矜心所愛,三十侍中郎。” 唐 崔灝 《贈王威古》詩:“三十羽林將,出身常事邊。”

(3).指三十年。 唐 權德輿 《古興》詩:“人生大限雖百歲,就中三十稱一世。”

二應

指 三國 魏 應瑒 、 應璩 兄弟。《南史·陸瑜傳》:“﹝ 瑜 ﹞少篤學,美詞藻,州舉秀才……兄 琰 時為管記,並以才學娛侍左右,時人比之二 應 。” 清 吳偉業 《贈家園次湖州守五十韻》:“族姓叨三 謝 ,詞場繼二 應 。”

現身說法

[advise sb. or explain sth. by using one’s own experience as an example] 佛教指佛現出各種身形向人講說佛法。現比喻以自己親身經歷說明道理,勸導別人

亦於十方界中現身說法。——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有情

(1) [passion]∶指男女互相傾慕的感情。也指普通的感情

天若有情天亦老

(2) [interest]∶有意思、有趣

曲外有情

覺岸

佛教語。由迷惘而到覺悟境界。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證果》:“與君永歸三寳,指覺岸以同登。”《花月痕》第三二回:“萬頃情波,都成覺岸。” 清 汪吉人 等《<軍次實錄>序》:“前所著之《資政新篇》、《英傑歸真》一切寳制諸書,固已刊刷頒行。足登斯世於覺岸,不致終陷於沉淪矣。”

百千

[hundreds of] 成百上升,極言其多

俄而百千人大呼。——《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賞賜百千強。——《樂府詩集·木蘭詩》

萬劫

(1).亦作“ 萬刼 ”。佛經稱世界從生成到毀滅的過程為一劫,萬劫猶萬世,形容時間極長。 南朝 梁 沉約 《內典序》:“俱處三界,獨與神遊,包括四天,卷舒萬劫。” 宋 蘇軾 《書孫元忠所書<華嚴經>後》:“故佛説此等,真可畏怖,一念差失,萬劫墮壞。”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吸一滴之甘泉,津含萬刼;吞盈掬之玉粒,腹果千春。” 許地山 《空山靈雨·<心有事>詩》:“你這樣做,雖經萬劫也不能遂願。”

(2).種種災難;許多災難。 元 祖銘 《宴坐峰》詩:“道人此宴坐,一念萬劫融。” 明 李開先 《十一煞·贈康對山》套曲:“千盤萬折連雲棧,萬劫千灰枉死城,糊突夢誰能醒。” 清 方文 《舟中有感》詩:“萬劫不燒唯富貴,五倫最假是君臣。”

救苦

見“ 救苦救難 ”。

尋聲

(1).隨聲;緊接別人的聲音。《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令發之日,下之應也,猶響尋聲耳。” 唐 鄭綮 《開天傳信記》:“上嘗問曰:‘此胡腹中何物,其大如是。’ 祿山 尋聲應曰:‘腹中更無他物,惟赤心爾。’”

(2).循著聲音;尋找發聲之處。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魯迅 《吶喊·阿Q正傳》:“ 阿Q 尋聲漸漸的尋到 趙太爺 的內院裡。”

普施

普遍施與。《晏子春秋·問上七》:“不以宮室之侈,勞人之力,節取於民而普施之。”《史記·五帝本紀》:“ 高辛 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晉書·禮志上》:“地德普施,惠存無疆,乃建太社,保佑萬邦。” 唐 呂令則 《義井賦》:“飲之則長鳴而忘其苦辛,酌之則充量而欣其普施。”

無畏

[undauntedness;fearless] 無所畏懼

英勇無畏

迷津

[labyrinth;wrong path] 找不到渡口,多指使人迷惘的境界

此即迷津也,深有萬丈,遙亘千里。——《紅樓夢》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