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之格思生為英死為靈正氣常存浩劫歷庚辛壬癸 鬼言歸也弋于山釣於水故鄉可樂同堂職桔柚槐榆

名勝無錫

對聯全文

上聯:神之格思生為英死為靈正氣常存浩劫歷庚辛壬癸
下聯:鬼言歸也弋于山釣於水故鄉可樂同堂職桔柚槐榆

對聯備註:

(無錫:丁植卿題忠節祠)

參考注釋

格思

來,到。思,語助詞。《詩·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毛 傳:“格,至也。” 南朝 宋 何承天 《答宗居士書》:“三靈格思,百神鹹秩。”

正氣

(1) [vital-qi]

(2) 同真氣。生命機能的總稱,但通常與病邪相對來說,指人體的抗病能力

(3) 四季正常氣候,即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等

正氣者,正風也。——《靈樞·刺節真邪》

(4) [complexion;color]∶正常氣色

(5) [open and aboveboard;just and honorable]∶光明正大的風氣

正氣上升、邪氣下降

(6) [upright]∶剛正的氣節

正氣凜然

常存

永久存在,長期存在。 漢 班固 《bai4虎通·社稷》:“禮不常存。”《宋書·范曄傳》:“且大梗常存,將重階亂,骨肉之際,人所難言。”《隋書·經籍志四》:“以為 天尊 之體,常存不滅。”

浩劫

[great calamity;catastrophe] 巨大災難

戰爭的浩劫

言歸

(1).回歸。言,助詞。《詩·周南·葛覃》:“言告師氏,言告言歸。”一說為我歸。 毛 傳:“言,我也。” 唐 道宣 《續高僧傳·譯經四·玄奘》:“ 奘 少離桑梓,白首言歸,訪問親故,零落殆盡。” 清 萬壽祺 《答武進劉十》詩:“亂瘼何畤已?言歸耕墓田。” 清 方文 《舟次三山》詩:“泊泊歲將暮,言歸尚未能。”

(2).《詩·周南·葛覃》有“言告言歸”之句,因以“言歸”指《詩·葛覃》篇。 宋 蘇軾 《集英殿秋宴教坊詞·放隊》:“羽觴湛湛,方陳《既醉》之詩,鼉鼓淵淵,復奏‘言歸’之曲。”

故鄉

[native place;hometown;birthplace] 家鄉,自己出生的地方

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樂府詩集·木蘭詩》

可樂

令人喜悅。《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德行可象,聲氣可樂。” 晉 陸機 《文賦》:“伊茲事之可樂,固聖賢之所欽。” 宋 蘇軾 《超然台記》:“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

同堂

(1).同處一堂;同居一家。《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盎 素不好 鼂錯 , 鼂錯 所居坐, 盎 去; 盎 坐, 錯 亦去:兩人未嘗同堂語。” 三國 魏 曹植 《當來日大難》詩:“今日同堂,出門異鄉。別易會難,各盡杯觴。” 唐 韓愈 《袁氏先廟碑》:“由曾及考,同堂異置。” 老舍 《四世同堂》二:“自從他有了這所房,他的人口便有增無減,到今天已是四世同堂!”

(2).謂同一祖父。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羊長和 父 繇 與太傅 祜 同堂相善。”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三》:“相國同堂昆季三人,曰 石 ,曰 程 ,皆登宰相,惟 福 一人歷鎮使相而已。”參見“ 同堂兄弟 ”。

(3).猶同門,同學。 元 喬吉 《金錢記》第四折:“小官有一同堂故友乃是 韓飛卿 。” 清 陳確 《答惲仲升書》:“恃同堂之愛,不覺直言至此,死罪!死罪!”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南書房》:“ 仁廟 與諸文士賞花釣魚,剖晰經義,無異同堂師友。”

槐榆

(1).槐樹和榆樹。《淮南子·俶真訓》:“是故槐榆與橘柚,合而為兄弟; 有苗 與 三危 ,通為一家。” 南朝 陳 徐陵 《廣州刺史歐陽頠德政碑》:“裁變槐榆,並賑宗親。” 唐 韓愈 《示兒》詩:“西偏屋不多,槐榆翳空虛。”

(2).古人鑽木取火,四季所用木材不同,春用榆,冬用槐,因以之比喻時序。 唐 姚崇 《兗州都督於知微碑》:“俄丁窮罰,殆至滅性。雖槐榆屢變,而創痛猶殷。”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