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全文
上聯:仗鉞領晉粵吳楚,陶侯建義、姚相救時,應名世者五百年,是之謂大同,仰望若泰山北斗;
下聯:立朝作耳目股肱,方叔壯猷、宣公奏議,訖聲教於億萬里,不慭遺一老,呼號遍郢樹荊門。
對聯備註:
(清-周榖生《挽張之洞聯》)
參考注釋
仗鉞
手持黃鉞,表示將帥的權威。引申指統帥軍隊。《三國志·吳志·孫堅傳》:“古之名將,仗鉞臨眾,未有不斷斬以示威者也。” 唐 杜甫 《北征》詩:“桓桓 陳將軍 ,仗鉞奮忠烈。”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文臣改武》:“專征仗鉞,恩遇始終。”
吳楚
(1). 春秋 吳國 與 楚國 。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 吳 楚 憑 江 ,負固 方城 。”
(2).泛指 春秋 吳 楚 之故地。即今 長江 中、下游一帶。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君 吳 楚 之士,亡國之餘,有何異才,而應斯舉?” 唐 杜甫 《登岳陽樓》詩:“ 吳 楚 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明 許宗魯 《登齊山樓》詩:“ 淮 淝 山色尊前出, 吳 楚 江流畫裡看。” 陳毅 《詠三峽》詩:“總嫌太狹窄, 吳 楚 天地寬。”
(3).指 吳 地和 楚 地。比喻不同區域。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定婚店》:“雖讎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 吳 楚 異鄉,此繩一繫,終不可逭。”
(4).指 漢高祖 分封的 吳 楚 諸侯國。《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吳 楚 反,聞。”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然 高祖 封建,地過古制,大者跨州兼域,小者連城數十,上下無別,權侔京室,故有 吳 楚 七國之患。” 清 姚鼐 《賈生明申商論》:“﹝ 景帝 ﹞其資如此,而 鼂錯 又以 申 商 進之,何怪有 吳 楚 之難。”
建義
謂興義軍,舉義旗。《晉書·諸葛長民傳》:“及 劉裕 建義,與之定謀,為揚武將軍。” 宋 沉作喆 《寓簡》卷三:“ 唐 文皇帝 未建義時,嘗飲酒醉臥 劉文靜 家。”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兵制二》:“是故建義於郡縣者,皆文臣及儒生也。”
救時
匡救時弊。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評詩》:“ 明皇 以侈致亂,故 少陵 以儉為救時之砭劑。” 金 王若虛 《臣事實辨》:“生以救時,死以明道。”
應名
(1).合乎名稱。《尹文子·大道上》:“名者,名形者也;形者,應名也。”
(2).名義上。《紅樓夢》第七四回:“ 平兒 笑道:‘這也無妨。 鴛鴦 借東西看的是奶奶,並不為的是二爺。一則 鴛鴦 雖應名是他私情,其實他是回過老太太的。’”
(3).掛名。《紅樓夢》第九回:“這 賈薔 外相既美,內性又聰敏,雖然應名來上學,亦不過虛掩眼目而已;仍是斗鷄走狗、賞花閲柳為事。” 杜鵬程 《保衛延安》第四章:“咦!我是個應名的黨員,沒有啥能耐,吃點苦可還行啊!”
五百
(1).古代在官輿前導引的役卒。《後漢書·宦者傳·曹節》:“越騎營五百妻有美色, 破石 從求之,五百不敢違。” 李賢 注引 韋昭 《辯釋名》:“五百,字本為‘伍’。伍,當也;伯,道也。使之導引當道中以驅除也。”
(2).執杖行刑。《後漢書·文苑傳下·禰衡》:“ 衡 言不遜順…… 祖 大怒,令五百將出,欲加箠。” 李賢 註:“五百,猶今之問事也。”《三國志·蜀志·劉琰傳》:“ 胡氏 有美色, 琰 疑其與 後主 有私,呼五百撾 胡 。”《續通典·職官十五》:“五百本為執楚導引之人,各代皆不特置, 唐 以後皆無此職名。”
大同
[Datong] 地名,在山西省
仰望
(1) [look up at]∶抬頭向上看
(2) [respectfully seek guidance or help from;look up to]∶敬仰而有所期望
泰山北斗
[Mount Taishan and the Big Dipper,person of distinction] 泰山極高,北斗最亮。比喻為當世所瞻仰矚目的人和事
唐興, 愈以六經之文,為諸儒倡,自 愈沒,其學盛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唐書》
立朝
(1).指帝王在位。《史記·商君列傳》:“ 秦王 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 秦國 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
(2).指在朝為官。 宋 曾鞏 《乞出知潁州狀》:“伏念臣性行迂拙,立朝無所阿附。”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傳》:“三歲,而 方相國 從哲 賢之,以為翰林院庶吉士。然立朝論議終不肯苟同。”
耳目股肱
股:大腿;肱:手臂從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輔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
方叔
周宣王 時賢臣。《詩·小雅·采芑》:“顯允 方叔 ,征伐 玁狁 , 蠻荊 來威。” 鄭玄 箋:“ 方叔 先與 吉甫 征伐 玁狁 ,今特往伐 蠻荊 ,皆使來服於 宣王 之威,美其功之多也。”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以 方叔 、 邵虎 之臣,鎮衛四境,為國爪牙者,可謂當矣。”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緝熙王旅,兼 方叔 之望。”
壯猷
宏大的謀略。語出《詩·小雅·采芑》:“ 方叔 元老,克壯其猶。” 鄭玄 箋:“猶,謀也;謀,兵謀也。” 朱熹 註:“猶,謀也;言 方叔 雖老,而謀則壯也。” 南朝 陳 徐陵 《讓左僕射初表》:“氣懷沉密,文史優裕,東南貴秀,朝廷親賢,並見壯猷,皆宜左執。” 宋 蘇舜欽 《上孔待制書》:“閣下方以盛年壯猷,將康濟天下,而良助猶鮮,誠可憮然。”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七》:“何謂‘壯猷’?非常之策。 陳湯 不奏於公卿,破格之功。 班超 不謀於從事,出奇冒險。不拘文法、不顧利害者是也。”
奏議
(1) [memorialize the emperor]∶臣子向帝王上書陳述事情,議論是非
(2) [memorial to the throne]∶奏章
聲教
聲威教化。《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 漢 班固 《東都賦》:“窮覽萬國之有無,考聲教之所被,散皇明以爥幽。” 唐 薛能 《國學試風化下》詩:“英明高比日,聲教下如風。”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國初聲教所被,固宜保塞稱藩者,享王恐後矣。”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二幕:“ 曹丞相 既然看重 蔡文姬 的文彩,要她回去參與文治聲教的事業,我們理當從命。”
億萬
[millions upon willions;hundreds of millions] 極言其數之多
億萬人民
不慭遺
不願留。《詩·小雅·十月之交》:“不憖遺一老,俾守我王。”後用作對大臣逝世表示哀悼之辭。 漢 蔡邕 《陳太丘碑文》:“天不憖遺老,俾屏我王。”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天不憖遺,奄見薨落。” 唐 高彥休 《唐闕史·丞相蘭公晚遇》:“及薨於位,上再興不憖遺之嘆,而廢常朝者三日,冊贈之禮,有加美焉。”亦省作“ 不憖 ”。 唐 顏真卿 《康使君神道》:“天乎不憖,其恨若何!”
一老
(1).指年高德劭之人。《詩·小雅·十月之交》:“不憖遺一老,俾守我王。”《左傳·哀公十六年》:“ 孔子 卒,公誄之曰:‘旻天不弔,不憖遺一老。’”
(2).泛稱老者。 唐 王維 《酬諸公見過》詩:“仰厠羣賢,皤然一老。” 宋 陳師道 《還里》詩:“向來千里聚,一老尚徜徉。”
(3).指元老。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昔 湯 入 夏 ,付國於 文祀 ; 西伯 之 殷 ,委國於一老。” 王闓運 《哀江南賦》:“既傷一老,申命元臣。”
呼號
(1) [catchword]∶通信台 [站] 之間互相聯絡時使用的稱呼。分為通報呼號和通話呼號
(2) [call letters;call sign]∶權威機構給無線電台和電視台規定的識別字母,有時包括數字
荊門
[Jingmen] 湖北省地級市。位於湖北省中部,面積353平方公里,市區面積41平方公里,人口11萬。焦枝鐵路穿過市區。是石油化工城市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
對聯推薦
對聯:松柏長春茂 頤年養性情
壽聯,5字壽聯對聯:無生產,無黨援,心術本至公,中興以後一元老;
輓聯,名人名家對聯:頭先發白因憂國 事與願違求脫身
題贈,7字對聯對聯:熱心歌四化 彩筆頌群英
新聞出版,5字對聯對聯:在別處不得錯舉 我此間無你問的
佛教,7字對聯對聯:禮炮聲聲天開萬朵鮮花嫣紅奼紫
元宵節,14字對聯對聯:案頭小石白於玉; 池底蓮根橫似船。
名人名家,8字對聯對聯:心血培桃李 粉筆寫春秋
教育,5字對聯對聯:千山紅葉千山樹 萬里黃河萬里沙
名勝,黃河,7字對聯對聯:燈月千家曉 笙歌萬戶春
元宵節,5字對聯對聯:梅迎春意添新色 雞沐風光報福音
春聯,雞年,7字春聯對聯:兩朝開濟忠酬主 一岳崢嶸峻接天
名勝,泰山,7字對聯對聯:身入狼邦壯志匹夫生死外
名勝,陝西,11字對聯對聯:暴力恐怖毀滅不了正義的鬥爭
輓聯,挽英烈,13字對聯對聯:軼史遺花瓣 殘章濺淚痕
題贈,5字對聯
詩詞推薦
- 曾笑浮花並浪蕊彭元遜《蝶戀花》
- 人指生祠說,春隨祖帳歸黃庚《錢越守》
- 正賡挾纊詞,非近溫泉暖張說《奉和聖制溫湯對雪應制》
- 一滴寒泉萬古心,幽幽岩下弄清音錢時《鷲峰丁東洞》
- 近聞編局盪巢穴,盡取鼠輩屍諸市高斯得《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