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豈殉名,效命輸忱,一疏直爭天下計; 聖人能受諫,僉謀獨斷,九原差慰老臣心。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烈士豈殉名,效命輸忱,一疏直爭天下計;
下聯:聖人能受諫,僉謀獨斷,九原差慰老臣心。

對聯備註:

(清-白遇道《挽吳可讀聯》)

參考注釋

烈士

(1) [martyr; fallen hero]∶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的人

烈士紀念

(2) [a person of high endeavor]∶有抱負、志向高遠的男子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殉名

捨身以求名。《莊子·駢拇》:“士則以身殉名。”《後漢書·方術傳上·謝夷吾》:“不殉名以求譽,不馳騖以要寵。”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死權之念,過於殉名。”

效命

[go all out to serve sb.regardless of the consequences] 出力幫忙,不惜生命

此吾等效命之秋也。——《于謙全傳》

臣效命之秋。——《史記·魏公子列傳》

輸忱

獻納真情。 清 林則徐 《覆奏曾望顏條陳封關禁海事宜折》:“此中控馭之法,似可以夷治夷,使其相間相睽,以彼此之離心,各輸忱而內向。” 清 夏燮 《中西紀事·互市檔案》:“於是各洋利薄,怨生屢思,藉貢輸忱,以希恩澤。”

疏直

亦作“疎直”。亦作“踈直”。正直,坦率;粗疏率直。《孔叢子·陳士義》:“夫 東閭子 外質頑拙,有似疏直,然內懷容媚諂鬽,非大丈夫之節也。”《三國志·吳志·虞翻傳》:“ 翻 性疏直,數有酒失。”《新唐書·劉蕡傳贊》:“ 蕡 與諸儒偕進,獨譏切宦官,然亦太疏直矣。” 明 方孝孺 《又上蜀府啟》:“竊念平生野性踈直,為文亦多激切,少溫婉之韻。”《明史·文苑傳四·焦竑》:“ 竑 既負重名,性復疎直,時事有不可,輒形之言論。”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七篇:“﹝ 鼂錯 、 賈誼 ﹞為文皆疏直激切,盡所欲言。”

亦作“疎直”。亦作“踈直”。上疏直陳。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史三》:“京官三品以上擅自抄札,內外恟恟。 商公 疏直十罪以聞,上不省。”

天下

(1) [land;whole China under heaven]∶四海之內,全中國

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孫子·謀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天下三分。——諸葛亮《出師表》

天下之美。——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among people;on society]∶人世間,社會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 [all over the world;whole people]∶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縞素。——《戰國策·魏策》

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以天下之所順。

先天下之憂而憂。——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後天下之樂而樂。

(4) [rule;domination]∶國家或國家的統治權

傳天下不足多。——《韓非子·五蠹》

為天下理財。——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共爭天下。——《資治通鑑》

天下事誰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nature;between heaven and earth]∶自然界,天地間

知天下之寒。——《呂氏春秋·察今》

聖人

(1) [sage]∶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時也專指孔子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唐· 韓愈《師說》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韓非子·五蠹》

(2) [emperor]∶封建時代對君主的尊稱

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僉謀

眾人籌畫。 唐 賈公彥 《<儀禮正義>序》:“僉謀已定,庶可施矣。”《舊唐書·武宗紀》:“雖朕以恩不聽,而羣臣以義固爭,詢自僉謀,諒非獲已。”《續資治通鑑·宋孝宗乾道三年》:“若棄僉謀,徇私見,而有獨御區宇之心,則適以蔽其四達之明,而左右私昵之臣將有乘之以乾天下之公議者矣。”

獨斷

[dictatorial;arbitrary] 不商量,獨自做決定

九原

[Jiuyuan] 本為山名,在今山西新絳縣北。相傳春秋時晉國卿大夫的墓地在此,後世因稱墓地為九原。

汝在九原。——清· 袁枚《祭妹文》

老臣

(1) [I, Your old servant] 老年人對君主或他人的謙稱

老臣病足。——《戰國策·趙策》

(2) 又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