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點鐘開會五點鐘到齊是否革命精神應該如此 一桌子水果半桌子餅乾忘了敵前戰士飢餓未曾

集句清末民國諷喻聯集

對聯全文

上聯:三點鐘開會五點鐘到齊是否革命精神應該如此
下聯:一桌子水果半桌子餅乾忘了敵前戰士飢餓未曾

參考注釋

三點

(1).舊時以更計時,一夜五更,每更分三點。 唐 杜甫 《至日遣興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詩之一:“去歲茲辰捧御牀,五更三點入鵷行。” 唐 李商隱 《夜半》詩:“三更三點萬家眠,露欲為霜月墮煙。”《元史·兵志四》:“其夜禁之法,一更三點,鐘聲絶,禁人行;五更三點,鐘聲動,聽人行。”

(2).指古 印度 婆羅謎字型表示i-(kara)的字母。原寫作不縱不橫的三個點,後在吐火羅語中作三個“c”字形,故稱“三點”。佛教藉此三點不縱不橫的三角關係,以喻教義。一般指《涅槃經》所說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脫德。天台宗亦因以指空、假、中。《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會三點於真原,淨六塵於人境。” 前蜀 貫休 《聞大願和尚順世》詩之三:“若游三點外,爭把七賢平。” 清 龔自珍 《釋二門三點同異》:“二門三點,有二種釋。先釋二門,止、觀是。乃釋三點,空、假、中是。”

開會

[assemble;meet;hold a meeting;have a meeting;attend a meeting] 召集若干人議事;多人聚集一定處所議事;舉行會議或集會;有會議或集會;參加會議或集會

市政府將很快開會研究處理這個問題

點鐘

(1) [time of day]∶ 由鐘錶指示的時間

問他是幾點鐘了

(2) [o'clock]∶ 按照時鐘;根據時鐘

是否

對不對;是不是。 宋 蘇軾 《申省乞不定奪役法議狀》:“乞取 孫尚書 及 軾 所議付臺諫給舍郎官,定其是否,然後罷其不可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二回:“我未曾到過外國,也不知他的説話,是否全靠得住。” 劉半農 《敲冰》詩:“請問人間:是否人人都有喝到的福?”

革命

[revolution] 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稱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稱為革命。近代則指自然界、社會界或思想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深刻質變

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易·革》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

哥白尼發表了地動學說,不但帶來天文學上的革命,而且開闢了各門學科向前邁進的新時代。——《哥白尼》

精神

(1) [spirit;mind]∶指意識、思維、神志等

精神為之。——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復舊。——《聊齋誌異·促織》

(3) [essence]∶指內容的實質所在;主要的意義

譯者沒有體會原文的精神

(4) [vigour]∶活力;精力

精神飽滿

(5) [lively]∶活躍;有生氣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will]∶意志

不撓之精神。——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犧牲精神。

應該

[should;ought to;must] 情理上必然或必須如此

不應該試圖逃避責任

如此

(1) [so]∶這樣,那樣;像[前文]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這樣或那樣

如此則荊吳之勢強——《資治通鑑》

理當如此

(2) [thus]∶達到這個程度或達到這個範圍

勞苦而功高如此。——《史記·項羽本紀》

(3) [nearly]∶這樣的

兩座城市發展的狀況是如此相同

桌子

[table] 有光滑平板、由腿或其它支撐物固定起來的家具,用以吃飯、寫字、工作或玩牌

水果

[fruit] 供食用的含水分較多的植物果實的統稱

半桌

相當於半張方桌大小的長方形桌子。《老殘遊記》第二回:“﹝ 老殘 ﹞看那戲臺上,只擺了一張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兩個鐵片兒,心裡知道這就是所謂梨花簡了。”

餅乾

[biscuit;cracker] 以麵粉為主要原料烤制而成的片狀西式點心

戰士

(1) [soldier]∶士兵

新入伍的戰士

戰士還者。——《資治通鑑》

(2) 又

江夏戰士

(3) [fighter]∶泛指從事某種正義事業的人

白衣戰士

飢餓

[hunger;starvation] 餓

免於飢餓

未曾

[have not] 不曾

臣未曾聞也。——《戰國策·魏策》

這樣的豐收年,我活了八十歲也未曾見過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