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久駐慈雲大菩薩照恩光早共仰千手千眼 甬東聿新佛地八普陀傳聖跡不須著一色一塵

名勝浙江

對聯全文

上聯:海南久駐慈雲大菩薩照恩光早共仰千手千眼
下聯:甬東聿新佛地八普陀傳聖跡不須著一色一塵

對聯備註:

(張恕題寧波七塔禪寺)

參考注釋

海南

(1) [Hainan]∶中國最南部的省,由海南島和附近的小島及廣闊的海域組成

(2) [Kainan]∶日本本州和歌山縣的城市,瀕和歌灣

久駐

久留。《淮南子·道應訓》:「吾與汗漫期於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駐。」《漢書·韓延壽傳》:「今旦明府早駕,久駐未出,騎吏父來至府門,不敢入。」 漢 班昭 《東征賦》:「悵容與而久駐兮,忘日夕而將昬。」

慈雲

佛教語。比喻慈悲心懷如雲之廣被世界、眾生。 南朝 梁簡文帝 《da3法頌》:「慈雲吐澤,法雨垂涼。」 唐太宗 《三藏聖教序》:「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陲。」 明 崔子忠 《送僧歸滇南》詩:「兵戈前路息,萬里憶慈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仰藉慈雲之庇,庶寬雷部之刑。」

菩薩

(1) [Bodhisattva] 佛家語。梵語 bodhisattva 的音譯,也是菩提薩埵的省略,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是有情的意思。又譯為大道心眾生;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僅次於佛的人;特指大乘佛教中作為神而加以崇拜

(2) [Buddha]∶泛指佛

(3) [Buddhist idol]∶泛指某些神

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薩計較起來了。——《儒林外史》

(4) [a kindhearted person]∶比喻心腸慈善的人

恩光

恩澤。 南朝 梁 江淹 《獄中上建平王書》:「大王惠以恩光,顧以顏色。」 唐 元稹 《為蕭相謝告身狀》:「如臣寵榮,豈足為諭,慙惶踴躍,進退難安,拜受恩光,戰汗交集。」《水滸傳》第七一回:「一則祈保弟兄身心安樂;二則惟願朝廷早降恩光。」

佛地

(1).謂超脫生死、滅絕煩惱的境界。《壇經·般若品》:「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2).猶佛。 南朝 梁 沉約 《佛知不異眾生知義》:「凡夫之與佛地,立善知惡,未始不同也。」 南朝 梁 沉約 《佛知不異眾生知義》:「但佛地所知者,得善之正路;凡夫所知者,失善之邪路。」

(3).指寺院。 唐 張祜 《題真娘墓》詩:「佛地葬羅衣,孤魂此是歸。」《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底下幾句道:『他sha3人污佛地,我仗劍下雲端,鏟惡除奸。』這幾句分明説他路見不平,替民除害……把這起子和尚屠了。」

普陀

中國 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梵語 補陀落迦 (Potalaka)的省音譯。在今 浙江省 普陀縣 ,屬 舟山群島 。古稱 梅岑山 ,傳說 漢 方士 梅福 在此煉丹。 五代後梁 時, 日 僧 慧鍔 從 五台山 請 觀音 聖像回國,為大風所阻,於此山建「不肯去觀音院」,是為「觀音道場」之始。後人又據《華嚴經·入法界品》,附會為 善才 參訪 觀音菩薩 的 補陀落迦山 。《四溟詩話》卷四引 唐 安慶王 《西池送月泉上人歸南海》詩:「天開 達摩 井,雲護 普陀 巖。」《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八回:「等到六月里,那位 蒯老太太 照例是要帶了合家人等到 普陀 燒香的。」參閱《翻譯名義集·眾山》。

聖跡

[miracle]聖人的遺蹟

不須

不用;不必。《後漢書·逸民傳·周黨》:「臣聞 堯 不須 許由 、 巢父 ,而建號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齊 ,而王道以成。」 唐 張志和 《漁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警世通言·萬秀娘仇報山亭兒》:「哥哥若到 襄陽府 ,怕你不須見我爹爹媽媽。」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養著四大盆石榴,兩盆夾竹桃,和許多不須費力而能開花的小植物。」

一色

(1).單色;一種顏色。《漢書·梅福傳》:「一色成體謂之醇,白黑雜合謂之駮。」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 宋 歐陽修 《自菩提步月歸廣化寺》詩:「明月浄松林,千峰同一色。」 峻青 《煙墩》:「你站立墩上,憑堞遠眺,俯瞰那碧波萬頃水天一色滄海,遙瞻那峰巒千里嵐氣迷濛的群山。」

(2).一種;一類。《唐六典·戶部尚書·金部郎中》:「 開元 二十年敕,以為﹝俸食﹞名目雖多,料數先定,既煩案牘,因此生姦,自今以後,合為一色,都以月俸為名。」 唐 劉肅 《大唐新語·極諫》:「望請命婦會於別殿;九部樂從東門入;散樂一色,伏望停省。」

(3).謂全部一樣。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紅藍花梔子》「粱米第一,粟米第二」原註:「必用一色純米,勿使有雜。」 金 元好問 《雪岩》詩:「貞鬆勁柏四時春,霽月光風一色新。」 郁達夫 《遲桂花》:「這沉靜清徹的聲氣,也和 翁則生 的一色而沒有兩樣。」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上一:「土改時,我分一幢地主的橫屋,一色的青瓦。」

一塵

(1).一粒微塵。常喻事物的微小。 南朝 宋 鮑照 《野鵝賦》:「雖陋生於萬物,若沙漠之一塵。」 唐 聶夷中 《古興》詩:「片玉一塵輕,粒粟山丘重。」 清 任泰學 《質疑·周易》:「附上《周易》質疑若干條,一塵勺水,未必無補於高深,或去道尚遠,亦示近日學問所到而已。」

(2).道家稱一世為一塵。《太平廣記》卷四五引 晉 葛洪 《神仙傳·丁約》:「儒謂之世,釋謂之劫,道謂之塵。」 宋 孫覿 《奉寄沉理問》詩:「可憐仙凡一塵隔,哀樂紛綸殊不極。」

(3).借指相當大的差距。 明 王守仁 《寄鄒謙之》書:「縱令鞭辟向里,亦與聖門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塵。」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文壇三戶》:「那些作品,即使摹擬到和破落戶的傑作幾乎相同,但一定還差一塵。」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