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宗人僅千家念析支分族仍共本源害勿交讓利勿交爭仁義而已矣孝弟而已矣 大祭歲惟一舉極抒敬展誠不過信之宿可用禴享可用簋玉帛云乎哉鐘鼓云乎哉

祠堂

對聯全文

上聯:小宗人僅千家念析支分族仍共本源害勿交讓利勿交爭仁義而已矣孝弟而已矣
下聯:大祭歲惟一舉極抒敬展誠不過信之宿可用禴享可用簋玉帛云乎哉鐘鼓云乎哉

參考注釋

宗人

(1).同族之人。《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襄子 使其兄弟宗人盡為 齊 都邑大夫,與 三晉 通使,且以有 齊國 。”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諸 阮 皆能飲酒, 仲容 至宗人間共集,不復用常杯斟酌。”《舊唐書·李益傳》:“ 李益 , 肅宗 朝宰相 揆 之族子,登進士第,長為歌詩。 貞元 末,與宗人 李賀 齊名。”《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 盼奴 心上有一個人,乃是皇家宗人,叫 趙不敏 ,是個太學生。”

(2).古代官名。掌宗廟、譜牒、祭祀等。《書·顧命》:“上宗曰饗,太保受同,降,盥以異同,秉璋以酢,授宗人同,拜,王荅拜。” 孔 傳:“宗人,小宗伯。”《儀禮·士冠禮》:“徹筮席,宗人告事畢,主人戒賓,賓禮辭許。” 鄭玄 註:“宗人,有司主禮者。” 宋 司馬光 《知人論》:“考制度,習威儀,辨牢餼之等,詳籩豆之數,此宗人之職也。”參見“ 宗人府 ”。

析支

亦作“ 析枝 ”。古代西戎族名之一。又稱 鮮支 、 賜支 、 河曲羌 。分布在今 青海 積石山 至 貴德縣 河曲 一帶。《書·禹貢》:“織皮 崐崘 、 析支 、 渠搜 、 西戎 即敘。” 孔穎達 疏引 王肅 曰:“ 析支 在 河 關 西。”《史記·五帝本紀》:“南撫 交阯 、 北發 ,西 戎 、 析枝 。” 南朝 梁 王僧孺 《答江琰書》:“豈復能使一笥可輕,八廚斯引,且登清漢,乍棄黃污,望影 析支 ,爭塗再楫!”

分族

小宗之族。《左傳·定公四年》:“ 殷 民六族, 條氏 、 徐氏 、 蕭氏 、 索氏 、 長勺氏 、 尾勺氏 ,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醜類,以法則 周公 。” 楊伯峻 註:“宗氏,其大宗,即嫡長房之族。分族,其餘小宗之族。”《國語·周語中》:“今雖 朝 ( 單子 )也不才,有分族於 周 。” 韋昭 註:“王之族親也。”參見“ 小宗 ”。

本源

[origin;source;starting point] 事物產生的根源

交讓

(1).相互謙讓。《晏子春秋·雜上十八》:“諸侯相見,交讓,爭處其卑,禮之文也。” 唐 司空圖 《連珠》:“優遊辭聘,乃弘交讓之風。” 與之 《論中國現在之黨派及將來之政黨》:“政府以交讓的精神,而許吾民有參政上之權利。”

(2).木名,即交讓木。《文選·左思<蜀都賦>》:“交讓所植,蹲鴟所伏。” 劉逵 註:“交讓,木名也。兩樹對生,一樹枯則一樹生,如是歲更,終不俱生俱枯也。出 岷山 ,在 安都縣 。”

交爭

交相諫諍。《呂氏春秋·貴當》:“主有失,皆交爭証諫。”《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得曠日彌久,而周澤既渥,深計而不疑,交爭而不罪。”

(1).互相爭論。《韓非子·八說》:“交爭逆令謂之剛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夫上驕則恣,臣驕則爭,是君上與主有卻,下與大臣交爭也。如此,則君之立於 齊 危矣。”

(2).互相爭戰。《史記·張儀列傳》:“凡天下彊國,非 秦 而 楚 ,非 楚 而 秦 ,兩國交爭,其勢不兩立。” 清 杭世駿 《質疑》卷下:“迨至 楚 漢 交爭,又不聞定製勝之策、建安民之略,唯區區以殺 沛公 為事。”

(3).猶紛爭。《資治通鑑·宋武帝永初三年》:“ 姚興 死,諸子交爭,故 裕 乘舋伐之。”《元典章·戶部五·民田》:“無理之人,自忖其非,故將交爭未定田土屋宇,妄行捨施寺觀。”

(4).猶交集。 漢 張衡 《東京賦》:“客既醉於大道,飽於文義,勸德畏戒,喜懼交爭,罔然若酲,朝罷夕倦。”

仁義

(1) [kindheartedness and justice]∶寬厚正直

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韓非子·五蠹》

仁義之舉

(2) [gentle]〈方〉∶性情溫順,通達事理

而已

[that is all] ——用在陳述句末,表示限止語氣,相當於“罷了”,常跟“只”、“不過”、“僅僅”等連用,對句意起沖淡作用

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己。——《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孝弟

亦作“ 孝悌 ”。1.孝順父母,敬愛兄長。《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朱熹 集註:“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漢 桓寬 《鹽鐵論·詔聖》:“聞禮義行而刑罰中,未聞刑罰行而孝悌興也。”《新唐書·孝友傳贊》:“聖人治天下有道,曰‘要在孝弟而已’。” 宋 陳亮 《祭林聖材文》:“孝悌稱於宗族鄉黨,慈愛隆於父子弟昆。”《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 漢 朝取士之法……惟以孝廉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潔。孝則忠君,廉則愛民。”《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 王祿 道:小弟遠遊,父母兄長跟前,有失孝悌,專為著幾分微利,以致如此。”《紅樓夢》第六三回:“禮部見當今隆敦孝弟,不敢自專,具本請旨。”

(2).指孝弟者。《漢書·董仲舒傳》:“今朕親耕藉田以為農先,勸孝弟,崇有德,使者冠蓋相望,問勤勞,恤孤獨,盡思極神,功烈休德,未始雲獲也。”

(3). 漢 代鄉官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故遣信使曉喻百姓以發卒之事,因數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讓三老孝弟以不教誨之過。”《漢書·韓延壽傳》:“幸得備位,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爭訟,既傷風化,重使長吏、嗇夫、三老、孝弟受其恥。”《後漢書·明帝紀》:“其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人san9級。” 李賢 註:“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鄉官之名。三老, 高帝 置,孝悌、力田, 高后 置,所以勸導鄉里,助成風化也。” 宋 蘇軾 《策問》之二:“古者有勸農之官、力田之科,與孝弟同。而自 漢 以來,率用戶口登耗、黜陟守宰。”

亦作“ 孝悌 ”。弟承兄位為帝者,享祀宗廟時稱“孝弟”。《續資治通鑑·宋仁宗嘉祐八年》:“故 太祖 之室, 太宗 稱孝弟, 真宗 稱孝子,大行皇帝稱孝孫。”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孝弟》:“古人惟子孫稱孝,《詩》‘綏予孝子’、‘孝孫徂位’,皆廟中之稱,後代以弟承兄,則有稱孝弟者。”

已矣

(1) [finish;be over]

(2) 語氣詞連用,加強語,表示事物的發展變化,可譯成“啦”

(3) “已”為動詞,止,完結。“矣”為語氣詞“了”。“已矣”可譯成“完了”,“算了”

老夫已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而今已矣。——清· 袁枚《祭妹文》

大祭

古代重大祭祀之稱。包括天地之祭、禘祫之祭等。《周禮·天官·酒正》:“凡祭祀,以法共五齊三酒,以實八尊。大祭三貳,中祭再貳,小祭壹貳,皆有酌數。” 鄭玄 註:“大祭,天地;中祭,宗廟;小祭,五祀。”《周禮·春官·天府》:“凡國之玉鎮大寶器藏焉,若有大祭大喪,則出而陳之,既事藏之。” 鄭玄 註:“禘祫及大喪陳之,以hua9國也。”《爾雅·釋天》:“禘,大祭也。” 郭璞 註:“五年一大祭。”

一舉

[at one stroke;with one action] 一次行動

一舉殲滅來犯之敵

過信

(1).留宿二日以上。《左傳·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

(2).過分相信。《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這是大哥過信我、體貼我,我感激還説不盡,那裡還有不好的呢?” 錢鍾書 《圍城》三:“ 唐小姐 抱歉過信表姐,氣憤時說話太決絕,又擔憂 鴻漸 失神落魄,別給汽車電車撞死了。”

玉帛

(1) [jade objects and silk fabrics used as state gifts]∶玉器和絲織品,古時用於祭祀,國與國間交際時用做禮物

(2) [property;belongings]∶泛指財物

云乎

助詞。用於句末,表示反詰。《論語·陽貨》:“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明 劉基 《郁離子·千里馬》:“今風紀之司,耳目所寄,非常之選也;儀服云乎哉?言語云乎哉?” mao99東 《向國99dang的十點要求》:“此等現象,不速制止,勢將同歸於盡,抗戰勝利云乎哉?”

鐘鼓

亦作“ 鍾皷 ”。1.鍾和鼓。古代禮樂器。《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國語·晉語五》:“是故伐備鐘鼓,聲其罪也。” 唐 皮日休 《補周禮九夏系文》:“凡樂事,鍾皷以奏《九夏》。”

(2).借指音樂。 宋 范仲淹 《今樂猶古樂賦》:“曷若我鹹臻仁壽,共樂鐘鼓。”

(3).指權貴人家的音樂。代指富貴。《陳書·徐陵傳》:“但山樑飲啄,非有意於籠樊;江海飛浮,本無情於鐘鼓。”

(1).鍾和鼓。古代禮樂器。 漢 賈誼 《新書·數寧》:“使為治,勞知慮,苦身體,乏馳騁鐘鼓之樂,勿為可也。” 唐 韓愈 《奉和僕射裴相公感恩言志》:“林園窮勝事,鐘鼓樂清時。”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鑾儀衛》:“午門鐘鼓,凡上祀郊廟受朝賀,則鳴鐘鼓以為則。”

(2).鍾和鼓。亦借指音樂。《呂氏春秋·順民》:“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視靡曼,耳不聽鐘鼓。” 唐 李涉 《六嘆》詩:“但將鐘鼓悅私愛,肯以犬羊為國羞。”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三》:“若敬從上人之命,即止水後,誅求聚斂,廣蓄姬侍,坐於鐘鼓之間,使家敗而身疾,又如之何?”

(3).鍾和鼓。古代擊以報時之器。 唐 杜甫 《院中晚晴懷西郭茅舍》詩:“復有樓臺銜暮景,不勞鐘鼓報新晴。”

(4).鍾和鼓。佛教法器。 清 鄭燮 《別梅鑒上人》詩:“雲山有約憐狂客,鐘鼓無情老比邱。”

乎哉

(1).語氣助詞。表感嘆。《論語·憲問》:“子曰:‘ 賜 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後漢書·郭泰傳》:“ 林宗 起拜之曰:‘卿賢乎哉!’因勸令學,卒以成德。”

(2).語氣助詞。表疑問。《孟子·梁惠王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3).語氣助詞。表設問或反詰。《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將可乎哉?殆必不可。”《論語·子罕》:“吾有知乎哉?無知也。”《後漢書·李法傳》:“鄙夫可與事君乎哉?苟患失之,無所不至。” 明 劉基 《書善最堂卷後》:“夫立言以明道,而求言於人者,將以正己之所學,言可以苟乎哉?”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鄭蘇年師》:“果爾則編修亦褊人耳,所論撰又足據乎哉!”

(4).語氣助詞。表祈使。 唐 韓愈 《送董邵南序》:“ 董生 勉乎哉!”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