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宏誓願建折攝之法門但肯一心持名自爾潛符實相俾四聖六凡同證真常故得九界鹹歸十方共贊 以大慈悲立厭欣之勝行若能初土記質何難頓入寂光導三乘五性齊登淨域因茲千經俱闡萬論均宣
對聯全文
上聯:依宏誓願建折攝之法門但肯一心持名自爾潛符實相俾四聖六凡同證真常故得九界鹹歸十方共贊
下聯:以大慈悲立厭欣之勝行若能初土記質何難頓入寂光導三乘五性齊登淨域因茲千經俱闡萬論均宣
對聯備註:
(印光大師:彌陀聯)
參考注釋
誓願
[unyielding desire] 立誓時表示的心愿
法門
[initial approach to become a Buddhist believer] 佛教用語,原指修行者入道的門徑,今泛指修德、治學或作事的途徑
一心
(1) [wholeheartedly;heart and soul]∶全心全意地;專心;一心一意
一心為革命
(2) [of one mind;be at one]∶齊心;同心
自爾
(1).從此。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溱水》:“ 東江 又西,與 利水 合……名曰 韶石 ,古老言昔有二仙,分而憩之,自爾年豐,彌歷一紀。” 宋 蘇軾 《上韓樞密書》:“自爾不復通問者,七年於茲矣。”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三》:“經七八日,漸覺應驗,自爾常服,其功如神。”
(2).猶自然。 唐 張九齡 《感遇》詩之一:“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潛符
暗中相符。《太平廣記》卷一一四引《法苑珠林·釋道積》:“又喻檀施不窮,冥運潛符,徵効斯在。”
實相
(1).佛教語。指宇宙事物的真相或本然狀態。《法華經·方便品》:“惟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yi6解·支遁》:“追蹤 馬鳴 ,躡影 龍樹 ;義應法本,不違實相。” 宋 王安石 《寄國清處謙》詩:“我欲相期談實相, 東林 何必謝 劉 雷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話説人生榮華富貴,眼前的多是空花,不可認為實相。” 清 龔自珍 《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佛不壞假名而説實相。” 呂澂 《中國佛教源流略講》第五講:“實相是佛教的**觀。”
(2).真相。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此正 滿洲 行政之實相也。”
四聖
(1).四位聖明的統治者。指 顓頊 、 帝嚳 、 帝堯 、 帝舜 。《史記·太史公自序》:“維昔 黃帝 ,法天則地,四聖遵序,各成法度。”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 顓頊 、 帝嚳 、 堯 、 舜 。”
(2).四位聖明的統治者。指 堯 、 舜 、 禹 、 湯 。 漢 焦贛 《易林·復之大過》:“ 堯 、 舜 、 禹 、 湯 ,四聖敦仁,允施德音,民安無窮,旅人相望,未同朝鄉。”
(3).四位聖明的統治者。指 伏羲 、 軒轅 ( 黃帝 )、 高辛 ( 帝嚳 )、 禹 。《雲笈七籤》卷三:“ 伏羲 受圖, 軒轅 受符, 高辛 受天經, 夏禹 受《洛書》,四聖稟其神靈,五老現於河渚,故三墳五典,常道之教也。”
(4).四位聖明的統治者。指 周公 、 太公 、 召公 、 史佚 。《大戴禮記·保傅》載, 成王 中立而聽朝, 周公 常立於前, 太公 常立於左, 召公 常立於右, 史佚 常立於後。“四聖維之,是以慮無失計,而舉無過事。”
(5).四位聖明的統治者。指 唐 代 肅宗 、 代宗 、 德宗 、 順宗 。 唐 韓愈 《平淮西碑》:“ 唐 承天命,遂臣萬邦。孰居近土,襲盜以狂。往在 玄宗 ,崇極而圮。 河 北悍驕, 河 南附起,四聖不宥,屢興師征,有不能尅,益戍以兵。”
(6).醫家稱 黃帝 、 岐伯 、 秦越人 ( 扁鵲 )、 張機 為“四聖”。 清 黃元御 著醫書有《四聖心源》、《四聖懸樞》等,見《清史稿·藝文志三》。
(7).佛教語。十界中,聲聞、緣覺、菩薩、佛四界稱“四聖”。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稱“六凡”。
(8).佛教語。禪林稱 阿彌陀佛 、 觀世音菩薩 、 大勢至菩薩 、 大海眾菩薩 為“四聖”。
常故
常規,舊例。《淮南子·氾論訓》:“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則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 章炳麟 《程師》:“自 晉 以降,特達之士,雖往往在吏職,然不以其學假借王官,何者,知學校之守,襲蹈常故而已。”
九界
(1).佛教語。謂“十法界”中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九界相對佛界而言,均為迷界。《法華玄義·二上》:“己身他身,微妙寂絶,皆非權非實,而能應於九界之權,一界之實。” 清 龔自珍 《最錄三千有門頌》:“佛具佛性,我知之;九界具佛性,我知之;九界具九界性,我知之;佛具九界性,獨未之聞。”
(2). 康有為 所謂產生世間諸苦的九種界別。即國界、級界、種界、形界、家界、業界、亂界、類界和苦界。見《大同書》甲部第六章。
十方
[ten directions] 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
慈悲
[merciful] 謂給人快樂,將人從苦難中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與憐憫
頓入
謂頓然領悟。 明 李贄 《復京中友朋書》:“此事雖大,而路徑萬千,有頓入者,有漸入者。”參見“ 頓悟 ”。
三乘
三乘車。每乘四馬。 殷 商 時為下大夫的儀制。《禮記·少儀》:“貳車者,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鄭玄 註:“此蓋 殷 制也。”
(1).佛教語。一般指小乘(聲聞乘)、中乘(緣覺乘)和大乘(菩薩乘)。三者均為淺深不同的解脫之道。亦泛指佛法。《魏書·釋老志》:“初根人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為中乘,受十二因緣;上根人為大乘,則俢六度。雖階三乘,而要由修進萬行,拯度億流,彌歷長遠,乃可登佛境矣。”《西遊記》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 潘飛聲 《甘露寺》詩:“荒苔佛座參三乘,老樹僧房坐六朝。”
(2).道教語。謂以 元始天尊 所傳為大乘上法,屬洞真部;以 靈寶天尊 所傳為中乘中法,屬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傳為小乘初法,屬洞神部。《雲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詳觀四輔。”
五性
(1).人的五種性情。指喜、怒、欲、懼、憂。《大戴禮記·文王官人》:“民有五性,喜、怒、欲、懼、憂也。”
(2).人的五種性情。指暴、淫、奢、酷、賊。《太平廣記》卷三引《漢武內傳》:“﹝ 上元夫人 謂帝曰﹞汝胎性暴、胎性淫、胎性奢、胎性酷、胎性賊……捨爾五性,反諸柔善。”
(3).人的五種性情。指喜、怒、哀、樂、怨。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情采》:“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4).指仁、義、禮、智、信。 漢 班固 《bai6虎通·情性》:“五性者何?謂仁、義、禮、智、信也。” 明 宋濂 《默齋銘》:“維人之生,內則五性七情,外則三綱六紀。” 清 惲敬 《讀<大學>二》:“人之心,五性主之,曰仁、曰義、曰禮、曰智、曰信。”
(5).五臟的特性。《漢書·翼奉傳》:“五性不相害,六情更興廢。” 顏師古 注引 晉灼 曰:“ 翼氏 五性:肝性靜,靜行仁,甲己主之。心性躁,躁行禮,丙辛主之。脾性力,力行信,戊癸主之。肺性堅,堅行義,乙庚主之。腎性智,知行敬,丁壬主之也。”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
對聯推薦
對聯:鏡奩塵暗同心結; 金粟妝成扼臂環。
名人名家,8字對聯對聯:我看青山多嫵媚----柳如是說
名勝,西安,15字對聯對聯:異皿瑩瑩似寶 珍禽栩栩如生
工藝品店,6字對聯對聯:遵大路兮,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為之范我馳驅,今天下車同軌;
名人名家,題贈,學校對聯:團結各族人民發展楹聯文化
題贈,12字對聯對聯:千里松濤無山不綠 萬頃柳浪有地皆春
植樹節,8字對聯對聯:披叔重舊文,馴雉歸來經笥富;
輓聯,名人名家,14字對聯對聯:學規嚴鹿洞; 史筆仰龍門。
名人名家,6字對聯對聯:三千里外一條水; 十二時中兩度潮。
名人名家,名勝,杭州,8字對聯對聯:乃公是宋代希文,方欣繼述兼隆,不愧堯天為令嗣;
輓聯,名人名家對聯:名高北斗 壽比南山
壽聯,4字壽聯對聯:法界宏開依然西國 慈航普渡總在南洋
佛教,8字對聯對聯:江與斜陽俱萬里; 鶴歸華表已千年。
名人名家,8字對聯對聯:不獨峨眉幻銀色 從教大地變黃金
名勝,峨眉山,7字對聯對聯:鐘鼎山林各天性; 風流儒雅亦吾師。
名人名家,集句,8字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