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大樹產自玄根具眼堪曉 五千教典圓詮終臨理窟罕遇知音

名勝遼寧14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十二因緣大樹產自玄根具眼堪曉
下聯:五千教典圓詮終臨理窟罕遇知音

對聯備註:

(遼寧鞍山祖越寺)

參考注釋

十二因緣

亦作“ 十二緣起 ”。佛教“三世輪迴”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緣起,構成三世兩重的因果關係。擺脫十二因緣的束縛,即出離生死而證得涅槃。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神異下·梁京師釋保志》:“上嘗問 誌 云:‘弟子煩惑未除,何以治之?’ 誌 答云:‘十二識者以為十二因緣,治惑藥也。’” 唐 王勃 《益州綿竹縣武都山淨慧寺碑》:“三千法界,繇廣位而出無明;十二因緣,自普濟而登彼岸。”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四講:“深知十二緣起的道理,即可理解生死際的本質。”

大樹

指 東漢 馮異 。《舊五代史·世襲傳一·李茂貞》:“但御軍整眾,都無紀律,當食則造庖廚,往往席地而坐,內外持管鑰者,亦呼為司空太保,與夫 細柳 、 大樹 之威名,蓋相遠矣。”參見“ 大樹將軍 ”。

玄根

(1).指道家所稱的道的根本。語出《老子》:“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準性理之所宜,資妙物以養身,植玄根於初九,吸朝露以濟神。”《文選·盧諶<贈劉琨>詩》:“處其玄根,廓然靡結。” 李善 註:“《廣雅》曰:‘玄,道也。’ 張衡 《玄圖》曰:‘玄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於太始,莫與為先。’” 唐 李白 《大鵬賦》:“參玄根以比壽,飲元氣以充腸。”

(2).道教語。指身軀。《黃庭內景經·肝氣》:“通利天道存玄根。” 梁丘子 註:“身為根本。”

(3).道教語。指口中津液。《黃庭內景經·脾長》“含嗽金醴吞玉英” 唐 梁丘子 註:“金醴玉英,口中之津液。《大洞經》云:服玄根之法……咽液九過也。”

(4).謂玄妙之根性。 晉 僧肇 《涅盤無名論》:“仰攀玄根,俯提弱喪。”

(5).指植物的深根。《初學記》卷二八引 晉 夏侯湛 《石榴賦》:“滋玄根於夷壤兮,擢繁榦於蘭庭。” 明 楊慎 《靈菊篇效陸平原》詩:“靈菊植幽崖,擢頴凌寒飈……三泉潄玄根,九陽晞素苗。”

具眼

(1).謂有識別事物的眼力。 宋 陸游 《冬夜對書卷有感》詩:“萬卷雖多當具眼,一言惟恕可銘膺。”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考證》:“ 杜 詩中‘師曰’者,亦‘ 坡 曰’之類,但其間半偽半真,尤為淆亂惑人,此深可嘆。然具眼者,自默識之耳。”

(2).指有眼力的人。 明 馮夢龍 《智囊補·閨智·漂母》:“ 楚 漢 皆豪傑,無一人知 信 者,雖 高祖 亦不知,僅一 蕭相國 ,亦以與語故奇之,而母獨識拔於邂逅憔悴之中,真古今第一具眼矣。” 清 費錫璜 《<友鷗堂集>序》:“ 叔威 詩雖不逮 李 杜 ,置之 元 、 白 、 蘇 、 陸 間,則並驅爭先。世有具眼不敢阿所好也。”

教典

(1).周官太宰六典之一。教育法規。《周禮·天官·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二曰教典,以安邦國,以教官府,以擾萬民。” 鄭玄 註:“教典,司徒之職,故立其官,曰:‘使帥其屬,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擾邦國。’”

(2).猶教義,教條。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第二章第一節:“其他的《周書》差不多每篇都有上帝,每篇都是神道設教的教典;而獨於《秦誓》這一篇沒有一點兒氣味沾到天上來。”

(3).指佛經。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三·南來詩》:“師貫穿教典,尤以詩名。” 梁啓超 《廣詩中八賢歌》:“驅役教典庖丁刀,何況 歐 學皮與毛?”

理窟

(1).義理的淵藪。謂富於才學。《晉書·張憑傳》:“帝召與語,嘆曰:‘ 張憑 勃窣為理窟。’” 唐 陸龜蒙 《麈尾賦》:“理窟未窮,詞源漸吐。”

(2).指義理的奧秘。 元 侯克中 《挽姚左轄雪齋》詩:“深探理窟得心傳,洞徹先天與後天。” 清 黃宗羲 《徵君沉耕岩墓志銘》:“為文深入理窟而出之清真。”

知音

(1) [a friend keenly appreciative of one’s talents]∶古代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聽琴,能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出他寄託心意

子期死, 伯牙絕弦,以無知音者。——《列子·湯問》

(2) 後來用知音稱知己,能賞識的人

(3) [intimate friend; bosom friend]∶知心朋友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