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判五時化儀化法雙詮靈鷲親承諸善跡 佛明六即心作心是並闡支8那弘道無二人

佛教

對聯全文

上聯:教判五時化儀化法雙詮靈鷲親承諸善跡
下聯:佛明六即心作心是並闡支3那弘道無二人

對聯備註:

(天台真覺寺智者肉身塔)

參考注釋

五時

(1).謂春、夏、季夏、秋、冬五個時令。泛指一年四季。《呂氏春秋·任地》:“五時見生而樹生,見死而穫死。” 高誘 註:“五時,五行生殺之時也。” 陳奇猷 校釋:“五時者,春、夏、秋、冬、季夏也。本書《十二紀》,春屬木,夏屬火,秋屬金,冬屬水,而於《季夏》之末別出中央土一節,是以木、火、金、水、土五行配屬春、夏、秋、冬四季,即所謂五時也。”《隋書·王劭傳》:“伏願遠遵先聖,於五時取五木以變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

(2).佛教語。天台宗謂佛陀從成道至涅槃所說之法,可以分為五個時期,即華嚴時、鹿苑時、方等時、般若時和法華涅槃時。 南朝 梁 劉孝標 《<昭明太子集>序》:“五時密教,月猶鏡象;一乘妙旨,觀若掌珠。” 清 龔自珍 《總正歷代所譯一切經》:“ 釋迦 既沒, 阿難 結集 釋迦 一代五時之教。”

靈鷲

(1).山名。在古 印度 摩揭陀國 王舍城 之東北,梵名 耆闍崛 。山中多鷲,故名。或雲山形像鷲頭而得名。 如來在此講《法華》等經,故佛教以為聖地。又簡稱 靈山 或 鷲峰 。《古詩類苑》卷一○二引 晉 廬山 諸道人《游石門》詩序:“ 靈鷲 邈矣,荒途日隔。”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欽鹿野之華苑,羨 靈鷲 之名山。”自註:“ 靈鷲山 ,説《般若法華》處。” 唐 劉禹錫 《送義舟師卻還黔南》詩:“常説 摩圍 似 靈鷲 ,卻將山屐上丹梯。” 清 譚嗣同 《怪石歌》:“不然 天竺 亡 靈鷲 ,月黑深林歗猨狖。”

(2).山名。即 浙江 杭州 西湖 的 飛來峰 。傳說由 印度 飛來。 宋 蘇軾 《祭柳子玉文》:“頃在 錢塘 ,惠然我覯,相從半歲,日飲醇酎,朝游 南屏 ,莫宿 靈鷲 。” 金 元好問 《雲峽》詩:“飛墮不嫌 靈鷲 小,奇探已覺 太湖 空。” 清 厲鶚 《西林過滿月精舍》詩:“秋蟾圓幾夕, 靈鷲 約同登。”

(3).山名。在 廣東 曲江 北。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溱水》:“ 瀧水 又南歷 靈鷲山 。山本名 虎羣山 ,亦曰 虎市山 ,以虎多暴故也。 晉 義熙 中沙門釋僧 律 葺宇巖阿,猛虎遠跡,蓋 律 仁感所致,因改曰 靈鷲山 。”

(4).山名。在 江西 上饒 東南。一名 靈山 。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西三·廣信府》:“ 靈山 ,府西北六十里,一名 靈鷲山 。道書第三十三福地,實郡之鎮山也。”

(5).峰名。在 山西 五台山 中台 之東南,亦稱 菩薩頂 。峰有 真容院 ,黃教喇嘛 札薩克 居此。 清 陳夢雷 《擬游五台山不果》詩:“勢控 太行 蟠巨鎮,派分 靈鷲 落曇花。”

弘道

(1).弘揚大道,弘揚正道。《論語·衛靈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唐 吳兢 《貞觀政要·論規諫太子》:“盡情義以兼極,諒弘道之在人。” 清 梅曾亮 《吳府君墓表》:“儒者避其名而不復權其義,世因以儒之行病不廣大,豈所謂能弘道者乎?”

(2).大道;正理。 三國 魏 何晏 《景福殿賦》:“上則崇稽古之弘道,下則闡長世之善經。”《文選·陸機<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皇上繼隆,經教弘道。” 李周翰 註:“以經教天之大道也。”

無二

(1).謂沒有異心。《左傳·僖公十五年》:“必報德,有死無二。”

(2).獨一無二。《史記·淮陰侯列傳》:“﹝足下﹞誅 成安君 ,徇 趙 ,脇燕,定 齊 ,南摧 楚 人之兵二十萬,東殺 龍且 ,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漢書·谷永傳》:“將軍履上將之位,食膏腴之都,任 周召 之職,擁天下之樞,可謂富貴之極,人臣無二。” 漢 王充 《論衡·恢國》:“前世龍見不雙,芝生無二,甘露一降。”

(3).沒有兩樣,相同。《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兩個秀才情知是他父親被害了……次日到街上往來察聽,三三兩兩幾處説來,一般無二。”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諦視布灰之處,手跡足跡宛然與生時無二。”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