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文忠,彼一文忠,彼弭亂之終,此釀亂之始,並宮府中外以調和,誰為罪魁,誰為功首,必有定論矣; 成也相國,敗也相國,敗不居其過,成則居其名,更戊戌庚子諸禍變,而竟生榮,而竟死哀,謂非厚幸歟。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此一文忠,彼一文忠,彼弭亂之終,此釀亂之始,並宮府中外以調和,誰為罪魁,誰為功首,必有定論矣;
下聯:成也相國,敗也相國,敗不居其過,成則居其名,更戊戌庚子諸禍變,而竟生榮,而竟死哀,謂非厚幸歟。

對聯備註:

(清-《挽榮祿聯》)

參考注釋

一文

(1).一條斑紋。指事物的一小部分。《淮南子·說林訓》:“見虎一文,不知其武;見驥一毛,不知善走。” 柳亞子 《<燕子龕遺詩>序》:“ 王子 所輯雖不多,見虎一文,亦足慰君於地下矣。”

(2).一篇文章。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序志》:“夫銓序一文為易,彌綸羣言為難。”《陳書·徐陵傳》:“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傳寫成誦。”

(3).指一句文辭。《詩·小雅·采菽》“君子來朝,言觀其旂” 唐 孔穎達 疏:“是一文而有二意。”

(4).一枚銅錢。舊時銅幣皆有文字,說明其值,故名。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漸江水》:“ 漢 世 劉寵 作郡有政績,將解任去治,此溪父老,人持百錢出送, 寵 各受一文。”《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是一年前,也是賭輸了,身邊並無一文,夜間便去掏摸些東西。”《兒女英雄傳》第三回:“自己又是一文不要的。”

(5).方言。一塊銀元。 徐珂 《清稗類鈔·方言類》:“ 廣州 方言:一塊銀元,呼作一文。”

弭亂

[stop war] 消除禍端,平息戰亂

釀亂

釀成禍亂。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誦佛經論》:“xie2教釀亂,或托於佛,或托於道,或亦出於儒,是在法禁張弛,事不關佛也。” 張謇 《奏請改組內閣宣布立憲疏》:“其釀亂首禍之人,並請明降諭旨,予以處分,以謝天下。”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二章第二節:“ 唐 中期共分四段,第一段是釀亂期,其餘三段都是統一勢力和割據勢力這一主要矛盾不同情況下的鬥爭表現。”

宮府

(1).帝王宮廷與官署的合稱。《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更始 將北都 洛陽 ,以 光武 行司隸校尉,使前整修宮府。” 南朝 宋 顏延之 《自陳表》:“臣班叨首卿,位屍封典,肅祇朝校,尚恧匪任,而陵廟眾事,有以疾怠,宮府覲慰,轉闕躬親。”《南齊書·劉繪傳》:“時 豫章王嶷 與 文惠太子 以年秩不同,物論謂宮府有疑, 繪 苦求外出,為 南康 相。”《宋史·畢士安傳》:“時近臣有怙勢強取民間定婚女,其家訴於府, 士安 因對奏,還之。宮府常從為廷職者,每授任於外,必令 士安 戒勗。”《三國演義》第六回:“ 卓 臨行,教諸門放火,焚燒居民房屋,並放火燒宗廟宮府。”

(2).古官名。掌庫廩、飲食、奴僕等事。原名家令, 唐 龍朔 二年,改家令寺為宮府寺,家令為宮府大夫。 鹹亨 初復舊。見《通典·職官十二》。

中外

[inside and outside] 裡面和外面

中外不得相救

中外交薦。——《明史》

調和

(1) [mediate;reconcile]∶調解使和好

調和對立的觀點

(2) [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配合適當;和諧

色彩調和

(3) [compromise;make concessions]∶折中;妥協

(4) [mix;blend;temper]∶混和;攙和

(5) [flavour;season]∶調味

非調和之有異。——清· 周容《芋老人傳》

(6) [seasoning;condiment]∶調味品

罪魁

[chief criminal;prime culprit;arch-criminal;chief offender] 罪惡行為的頭子

功首

謂計功居於首位。 三國 魏 曹操 《請爵荀彧表》:“臣聞慮為功首,謀為賞本,野績不越廟堂,戰多不踰國勛。”

定論

[final conclusion;the last word] 確定的論斷或成熟的見解;做出確定的論斷

相國

[prime minister] 古官名。春秋戰國時,除楚國外,各國都設相,稱為相國、相邦或丞相,為百官之長

不居

(1).無人居住;不能居住。《孔叢子·雜訓》:“毀不居之室以賜窮民,奪嬖寵之祿以振困匱。”《漢書·嚴助傳》:“以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煩中國。” 顏師古 註:“地不可居。”

(2).不停留。《禮記·月令》:“﹝季秋之月﹞民氣解惰,師興不居。” 鄭玄 註:“不居,象風行不休止也。” 漢 孔融 《論盛孝章書》:“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宋 蘇軾 《答任師中家漢公》:“歲月幾何,耆老逝不居。” 朱自清 《兒女》:“在這件事上,我現在毫不能有一定的主意;特別是這個變動不居的時代,知道將來怎樣?”

(3).不占有。《老子》:“功成而不居。”不居,一本作“弗居”。

禍變

災禍變故。 漢 王充 《論衡·別通》:“夫不通者,惡事也,故其禍變致不善。” 宋 范仲淹 《奏災異後合行四事》:“但盛德善政,及於天下,人不敢怨叛,則雖有災異,而無禍變也。” 明 田藝蘅 《留青日札·馬祖師》:“使再遲數月,則禍變綿延有大可憂者。”

生榮

(1).猶表彰。生,通“ 旌 ”。《管子·侈靡》:“章明之毋滅,生榮之毋失。” 郭沫若 等集校:“‘生’字假為‘旌’。”

(2).生長繁榮。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八:“方春萬物生榮,不可無故摧折。”

厚幸

大幸。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今臣蒙國重恩,三世於今矣,正值陛下昇平之際,沐浴聖澤,潛潤德教,可謂厚幸矣!”《明史·擴廓帖木兒蔡子英傳贊》:“然則若 子英 者,又豈非厚幸哉!”《玉嬌梨》第九回:“蒙老先生垂愛,得覩芳菲不勝厚幸。” 魯迅 《書信集·致許廣平一》:“俾罄愚誠,不勝厚幸”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