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志殉危城為顏常山張睢陽矢心不二 易名邀曠典與鄒壯節李剛烈鼎足而三

名勝無錫

對聯全文

上聯:抗志殉危城為顏常山張睢陽矢心不二
下聯:易名邀曠典與鄒壯節李剛烈鼎足而三

對聯備註:

(無錫惠山:秦淡如題惠麓寺壙涇武愍公祠)

參考注釋

抗志

(1).高尚其志。《六韜·上賢》:“士有抗志高節以為氣勢,外交諸侯,不重其主者,傷王之威。” 宋 曾鞏 《筠州學記》:“而搢紳之徒,抗志於qiang9之間。”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三》:“ 白樂天 抗志辭榮,似知道者。” 章炳麟 《辨詩》:“自 王粲 以降,作者抗志,欲返古初。”

(2).指高尚的志向。《晉書·夏統傳》:“其人循循,有 大禹 之遺風, 太伯 之義讓, 嚴遵 之抗志, 黃公 之高節。” 明 何景明 《六子詩·李戶部夢陽》:“抗志冀陳力,危言獲罪愆。”

危城

將被攻破之城。《荀子·議兵》:“使之持危城則必畔,遇敵處戰則必北。” 晉 潘岳 《關中詩》:“重圍克解,危城載色。”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平定回部本末》:“今 霍集占 困守危城,食力已盡,必不坐而待縛。”

矢心不二

立誓無二心。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二》:“我待年之媵,例不登諸策簡,徒以矢心不二,故 仲尼 有是特筆。”

易名

(1).指古時帝王、公卿、大夫死後朝廷為之立諡號。《禮記·檀弓下》:“ 公叔文子 卒,其子 戍 請諡於君,曰:‘日月有時,將葬矣,請所以易其名者。’”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易名之典,請遵前烈。”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七:“幸聖明知其始末,故九品微官獲邀易名之曠典也。”後亦有由崇仰者為死者議立謚,稱“私謚”,亦稱“ 易名 ”。 唐 韓愈 《貞曜先生志銘》:“賢者故事有易名,況士哉!” 貞曜先生 為 孟郊 之私謚。

(2).換名,改名。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天繪亭記》:“余擇勝得此亭,名曰 天繪 ,取其景物自然也。後某年某日,當有俗子易名‘ 清輝 ’,可為一笑。”

曠典

(1).前所未有的典制。 宋 王明清 《揮麈前錄》卷二:“國朝自外拜相者, 文潞公 、 韓康公 、 章子厚 ,近年 陳原公 ,亦曠典也。”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定恩騎尉》:“凡陣亡人員,其封爵襲替者,皆賞給恩騎尉,以世其家,真曠典也。”《清史稿·刑法志三》:“迨 嘉慶 二十五年,始將到配未及三年人犯一體查辦,尤為曠典。”

(2).稀世盛典。《宋史·樂志五》:“ 至道 始冊皇太子,有司言:‘太子受冊,宜奏《正始之樂》。’百年曠典,至是舉行,中外胥悅。”《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今日皇上陞殿,真乃曠典!”

壯節

壯烈的節操。《後漢書·獨行傳·戴就》:“﹝ 薛安 ﹞收 就 於 錢唐縣 獄,幽囚考掠,五毒參至。 就 慷慨直辭,色不變容…… 安 深奇其壯節,即解械,更與美談,表其言辭,解釋郡事。”《三國志·魏志·呂布臧洪傳論》:“ 陳登 、 臧洪 並有雄心壯節, 登 降年夙隕,功業未遂, 洪 以兵弱敵彊,烈志不立,惜哉!” 唐 白居易 《漢將李陵論》:“設使 陵 不苟其生,能繼以死,則心賞延於世,刑不加親。戰功足以冠當時,壯節足以垂後代。” 宋 蘇舜欽 《己卯冬大寒有感》詩:“予聞古烈士,自誓立壯節。丸泥封 函關 ,長纓繫 南越 。” 清 顧炎武 《高漸離擊築》詩:“壯節悲遲暮,羈魂迫固窮。”

剛烈

[be fiery and forthright] 剛強、貞烈

稟性剛烈

鼎足而三

謂像鼎足一樣,三方面並立。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內則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 zhu9德 《祝高樹勛將軍起義一周年》:“我相信 高樹勛 運動今後必然會得到更大的發展,必然會與解放區軍民的抵抗, 蔣 管區人民的民主運動鼎足而三。” 郭沫若 《十批判書·莊子的批判》:“他雖然是道家的中心人物,而且是使道家真正成為了一個家派與儒、墨鼎足而三的一個人,他的師承淵源卻不甚明白。”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